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榕 《绿叶》2010,(1):166-172
中国本土城市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把城市视为管制单位和载道宣教的空间工具.而非享受社会化城市生活的场所。今天的中国城市仍然沿袭了这个文化传统,非但没有通过城市化进程有效地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生活.反而通过掠夺式的开发.把社会矛盾以空间结构的固化方式变得更为尖锐与持存。未来中国城市要良性发展.政府必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入,改善公共服务.丰富公共产品.让城市社会充分自由地成长发育.变畸形的、被房地产裹胁的城市化.为自主性的、健康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杨慧宇 《绿叶》2013,(Z1):87-92
现代社会,公共空间愈益扩大,仅"重私德"而"轻公德",显然无法应对环境问题。"美丽中国"由图景变成现实,各级政府要从公共的角度出发来处理公共领域的事务;民众也要走出小圈子,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榕 《绿叶》2010,(Z1):166-172
中国本土城市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把城市视为管制单位和载道宣教的空间工具,而非享受社会化城市生活的场所。今天的中国城市仍然沿袭了这个文化传统,非但没有通过城市化进程有效地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生活,反而通过掠夺式的开发,把社会矛盾以空间结构的固化方式变得更为尖锐与持存。未来中国城市要良性发展,政府必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入,改善公共服务、丰富公共产品,让城市社会充分自由地成长发育,变畸形的、被房地产裹胁的城市化,为自主性的、健康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王通讯 《绿叶》2010,(7):39-44
强调投资于人的国家比较稳定,不但GDP发展比较快,而且人民的幸福感比较强。中国要实现人才强国,首先必须从“重物”转向“重人”,平衡好物力性投资与人力投资的比例。同时,我们要加强创新教育和正确的人才观教育,改善科研制度、人才评价和管理制度,为人才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创造更完善的社会承认机制,让更多的“社会伯乐”而不是“个体伯乐”来发掘人才。  相似文献   

5.
“第三领域”就是社会中的公共领域。民间社会力量的增强并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自治空间,从而与公共权力平等互动,主要依靠的就是“第三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持续恶化、危害公共健康的沉重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事件常常见诸报端,环境形势日趋严峻。要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城乡学校各科教学之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7.
杨学军 《绿叶》2013,(11):66-7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概念,并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过去我们说得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与之相比.一字之差.却体现出理念上的巨大变化。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通过切实措施把它落到实处?这是一个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杨学军以一个学者的视角,展开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2005年指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正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起点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2007,(6):4-4
2007年6月5日,是第36个世界环境日。国际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中国主题是“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表明,节能减排问题已经被列为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为此,本刊借世界环境日之际推出特别策划,主题是“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崭新的社会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展观的演变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的最新认识。50、60年代是“经济中心型”的发展观,它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文明的唯一标准,它带来的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70年代是“社会中心型”的发展观,它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社会公正,强调把社会文明纳入发展内容中,这是人类发展观的巨大进步。80年代以来,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它是针对世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提出的,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协调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看,它是人类发展观的质的飞跃。经济上…  相似文献   

11.
王四达 《绿叶》2010,(3):62-65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对生态问题认识最深、对生态危机解决最好的还是发达国家,而不是有“天人合一“传统的中国。中国危机四伏的自然生态只是表层现象,它是社会生态乱象丛生现象的直接反映,而社会生态的乱象丛生又与政治生态的弊端重重密切相关,这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合理的社会制度能产生一种健康的社会心态,制度与心态既可良性互动,亦可恶性互动,治好政治生态.自然生态危机才能根治。若根源问题不解决,求助于“天人合一”又有何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突破“邻避”设施建设困境,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年的数据,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对“邻避”设施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信息公开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公众对“邻避”设施的接受意愿,该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测试中依旧成立。政府信任是信息公开对“邻避”设施接受意愿影响的重要作用渠道,并且县级政府的信用作用要高于中央政府。相较而言,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对于教育水平较低以及中年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调整“邻避”项目决策模式、丰富“邻避”项目信息公开方式、扩宽“邻避”项目监管渠道等对策建议,促进“邻避”设施顺利落地。  相似文献   

13.
邵洁 《环境教育》2006,(3):37-39
企业家能否也为环保事业做些工作,这在中国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西方国家如英国等已相继出现了社会企业家,他们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企业也兼有公益事业和慈善机构的性质。中国的某些企业家对此也已经开始有了觉醒、认识和行动。本期“公众参与”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27日,第五届“绿色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绿色中国”论坛国中国环境化促进会承办.是2004中国环境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坛上、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态环境方面满怀踌躇与希望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作了发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化促进会会长潘岳为论坛做了题为《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的演讲。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振聋发聩的观点及建议.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运行不能不受制于自然的法则。本文基于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和生物多样性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揭示了社会竞争与社会多样性在人类社会领域各自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根据二者关系建立社会发展的生态新模式,指出社会竞争的极限是不以牺牲社会多样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16.
仅把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锁定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上面是不够的,社会体制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层面设计,要放在着力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大部分社会成员能够接受的社会认同机制上。社会认同是社会体制的价值基础,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其中心态是最深层次的因素,其次是规范,再次才是法规。  相似文献   

17.
张敏 《绿叶》2011,(7):74-78
社会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面体结构。对于治国者而言,关键是要在多个维度之间寻求平衡,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社会结构失衡。历史上,当西方社会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时,由于过于强化市场经济自发秩序中的"经济人",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如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政治腐化、社会同质化等社会危机。当前,中国社会同样面临这样的转型问题。在德鲁克看来,要避免转型社会的治理难题,在工业社会中实现多元化,必须使社会成为一个自由的功能性社会。  相似文献   

18.
陈华 《绿叶》2010,(9):33-37
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和谐联系起来思考.中国自古有之。着眼于人,立足于人.从人出发的环境保护理念.才是人与环境关系理顺之始.这远比视环境保护为人对自然妥协的观念.要先进得多。立法最终为了“立人”,而此过程在诸多利益博弈前.却注定了艰难。  相似文献   

19.
刘萍  曹森 《环境教育》2006,(3):36-36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环保工作,对促进云南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日召开的云南省2006年全省环保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站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20.
范春萍 《绿叶》2010,(4):44-49
重提十余年前的“绿色经典文库“就像说起一段遥远的往事,也像是在触摸自己的一个痛处。一是失望,对环境问题解决前景以及环保书所能起到的社会作用的失望;二是伤心,被读书界誉为“绿宝书”的“文库”竟受到市场冷落。若“文库”晚出版十年.市场响应会好得多。但反过来想,今天中国人环境意识的普及程度.是不是也可能与文库的“超前”出版有一些关系?环保事业是当今无可争议的人类要务.环保书要想走出重围,关键是找到环境与公众关注的切身问题以及焦点、热点问题的关系:在于如何以公众认同的方式把这些问题论证、阐释清楚,并进而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