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8):78-87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黄娟  喻继军 《绿叶》2012,(7):97-10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必然呼唤文化产业发展。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等鲜明特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基础。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要看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建筑、生态文化演艺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4.
夏明方 《绿叶》2013,(3):6-14
中国的现代化属后发型,其开端始于非常严峻的生态危机。遗憾的是,因为对环境代价论的错误认识等原因,现代化道路反而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并有着向生态危机演化的趋势。为此,我们需要纠正错误的环境代价论,认真对待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风险与人口压力,以开放的心态向发达国家和传统智慧学习,探寻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世书 《环境教育》2011,(12):43-46
通过运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传播载体,把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观播撒在广大农民的心中,促进广大农民发展生态产业、养成生态消费的习惯,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繁荣发展。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选择利用好各种文化传播载体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即农村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各种方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段论述将文化发展作为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大大提高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战略地位。这表明我国未来的文化事业发展不再仅仅局限在文化部门了,表明发展文化事业将成为全党的大事,全社会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通过开展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经济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体系完善、资源环境整体优良、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元市委把"生态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  相似文献   

8.
征稿启事     
《绿叶》2011,(4):135
《绿叶》,由国家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办。《绿叶》的定位:生态文明旗舰刊,高端前沿理论杂志。《绿叶》的主要内容:探索国强民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发展中长期的基本问题、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明 《环境教育》2012,(2):42-45
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其贯彻推行带来的将会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文明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加强与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闭幕,会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来引发身边人的热议。"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这些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也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波 《环境教育》2012,(12):49-49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作出部署。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系统更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高举绿色发展大旗,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演化是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与全球形势和中国具体国情发展变化密不可分,两者存在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历程遥相呼应,生态文明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延伸拓展与中国化,两者的实现途径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都强调不同领域的协调和融合,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又同样不等同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你们好!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明,一个人要讲文明,一个单位同样有行业文明。一个地区的文明既包括社会文明、发展文明,也包括文化文明。而发展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都离不开人的文明。人作为文明构成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如同一把标尺,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风貌,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适应是通过自然力实现的,要求人类必须遵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否则对人类的惩罚就不可避免,只有二者交互共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实现又"富"又"美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环境友好学校建设,对于发展生态文化、践行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环境友好的生态文化考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企业文化的视角,论述了企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与企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环保企业只有将生态文明意识与环境保护责任全面地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形态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占领文明形态高地,不仅可以使中国在发展模式转型上迈出一大步,更可以使中国在文明复兴上迈出关键性一步。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多个方面进行归纳。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拨与超越,是对长期困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历史性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学界就此提出价值体系、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和低碳消费等基本思路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
胡顺高 《环境教育》2013,(Z1):67-68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理论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相似文献   

20.
《绿色视野》2013,(1):16-2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