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发展对提高旅游效率、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城市边缘区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地区。文章选取2005、2010、2015和2020年四个年份,以武汉市为例,运用网格维分析、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从集聚形态、集聚尺度、集聚模式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化特征,基于2 km*2 km微观尺度单元运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因素的影响水平,探讨空间集聚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分布。结果显示,武汉市乡村旅游具有区域不等概率分布的基本分形特征,呈线状分布形态并向周边扩散;空间集聚的强度随集聚空间尺度的扩大呈正态分布,集聚强度峰值的空间尺度由8增至18 km;空间集聚呈多核心层级状的点-轴扩散模式演化,形成多个不同规模的核心和次核心集聚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高等级景区和政策调控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集聚格局,影响因素按解释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高等级景区、路网密度、环城距离、河流水系、人口密度、山地资源和用地类型。双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高于单因素的影响力,产生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效应。此外,政...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是我国血防工作的重点区域。近些年来,虽然湖北省的血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疫情仍时有发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环节,灭螺、控螺就成为血防工作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鉴于此,对湖北省近期钉螺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制图与空间分析,对于确定灭螺、控螺的重点区域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首先收集整理了湖北省血吸虫年报及各县市的查灭螺资料,并利用软件ArcGIS软件将钉螺螺情数据导入数据库,建立湖北省钉螺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绘制了钉螺空间分布图,然后对钉螺分布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省内钉螺及钉螺易感地带沿长江中游、汉江两岸以及与两江相通的湖泊洪泛区分布,并呈明显的粗带状;各流行区类型(湖沼垸外亚型、湖沼垸内亚型和山丘型类型)钉螺地理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江湖洲滩为钉螺主要孳生环境,总体沿两江呈不连续窄带状分布,沟港环境钉螺分布范围广而离散  相似文献   

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推进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具有凝聚与整合功能。选取316个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多位于华东地区,在空间上呈凝聚分布;整体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密度分布特征和“网格维度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复杂”的分形特征;(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个数、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7个因子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个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个数等7个因子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布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且存在双因子增强型交互作用,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个数对其他因素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医学地理学与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涉及到大量与血吸虫及其寄生宿主有关的生态环境知识与参数,这些方面为从地理学角度解释过去由实践经验和调查总结得到的中国血吸虫病疫区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参阅了大量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总结了血吸虫生活史中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虫卵、毛蚴、尾蚴阶段和寄生宿主钉螺、哺乳动物的生态特点与流行机理。结果认为:生态环境条件能同时满足血吸虫及其寄生宿主的生态要求是血吸虫病流行传播的基本条件,血吸虫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终宿主哺乳动物和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度过,钉螺生态条件的苛刻性是血吸虫病流行传播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钉螺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特征成为血吸虫病疫区类型的划分的主要依据。最后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钉螺孳生地有关地理环境因子(植被、土壤、地貌、高程、水文、水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是:大的地貌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水文条件,从而形成不同的钉螺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产生了不同的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分布特点,最终决定了血吸虫病疫区的类型,与中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的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城市热岛是由地表特征、社会经济和气象等因素综合引起的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大量的研究分析了土地覆盖类型、地表覆盖指数、景观指数等和城市热岛之间的相互关系,忽略了气象因素以及气象因素、地表特征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在分析武汉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不同季节城市热岛强度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和热岛风险区探测。结果表明:武汉市各季节热岛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强烈的集聚特征。按春夏秋冬顺序,武汉市4个季节热岛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分别为地表特征、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和气象因素,四季对应的主要驱动因子分别是土地覆盖类型、夜间灯光、夜间灯光和气压。在11个驱动因子的交互影响中,四季热岛强度交互影响作用最大的分别为土地覆盖类型与夜间灯光、土地覆盖类型与NDVI、土地覆盖类型与夜间灯光、气压与土地覆盖类型或与NDVI。风险探测结果显示春夏秋冬平均热岛强度最高的分别为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裸地和低植被覆盖区,最低的分别是水体、水体、水体、植被;四季的平均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夜间灯光的增加而增加;NDVI子区域平均热岛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气压子区域平均热岛强度总体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些结果揭示了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异特征,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城市分布格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以国家园林县城这一特殊类型城市为例,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刻画其数量省际分布格局的演化;综合运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在省域尺度上探究其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国家园林县城分布一直具有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所形成的空间异质性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但数量在省际间的离散程度总体变大;(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自治)县旗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引致国家园林县城数量空间分异的显著性因素,其作用方向除后者外均为正向,作用强度以前者为强;(3)各因素的效应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平稳性,但其作用的空间分布模式互有区别;影响也并非相互独立,其间存在非线性增强型和双因子增强型两类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力均要大于单独作用时,其中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对其他因素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破碎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限制了其服务价值发挥,不同破碎化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作用效应及其相互关系仍有待揭示。以苏州为案例地,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和镇域单元尺度,探究了1995~2015年不同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破碎化的时空特征,重点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了破碎化因子及其相互之间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稳中趋减,空间分布由高值与低值的极化趋势逐渐趋向相对均衡;(2)破碎化日益加剧,空间分布表现为“相互独立→集聚→高度集聚→集聚”的演化规律;(3)破碎化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及各类型的作用力和解释水平趋弱,斑块密度、聚集度在各项服务中均表现出较强且持续的作用力;(4)因子之间为非线性、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方式,破坏与保护效果均较为显著;(5)斑块密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增效强度、风险区域、生态差异均为最强,是保护优化的重点和突破点。关键因子、作用方式及风险识别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丰富,可为生态系统的高效保护和规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鄂北岗地耕地土壤质量及影响因素情况,以湖北省枣阳市为研究区,选择样点240个,以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模型结合佩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法,得出影响枣阳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的显著性因子。结果表明:(1)枣阳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空间格局呈弱变异,空间变异模型为球状模型拟合,分布格局呈现四周高,中心向东北向偏低的空间格局;(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单因子影响最强的5种因子均为降水量、土壤类型、NDVI、地表起伏度、公路距离;(3)各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作用解释力,表现为非线性协同作用。该研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统计学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多学科技术相结合,为探索控制鄂北岗地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及其因素提供方法途径,尝试为水稻种植区及盆地地区进行农业管理、施肥管控及土壤养分空间预测等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终宿主耕牛是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将2008~2012年江汉平原10个主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的村级家畜疫情资料空间可视化,运用时空扫描统计、Local Moran’s I及多水平模型,系统地分析村级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在其各类流行区间的分布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历年血吸虫病耕牛疫情高风险集聚区主要位于四湖地区,尤以位于湖沼洲垸(垸内)流行区的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和潜江市及位于湖沼洲摊(垸外)流行区的石首市为重;高值聚类村分布范围随时间总体逐渐缩小且疫情高风险显著聚集时间为2008~2009年;行政村耕牛感染率总体平均随时间呈显著线性降低趋势(年份 = -0.58,P < 0.000 1);山丘丘陵亚型、湖沼洲垸亚型以及湖沼洲滩亚型3种类型流行区行政村的平均耕牛感染率后者显著高于前者(流行区类型= -0.3,P < 0.001)。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沼洲滩亚型地区行政村的耕牛感染率平均减小幅度最大,其次是湖沼洲垸亚型地区,再次是山丘丘陵亚型地区(年份*流行区类型= -0.07,P < 0.01)。江汉平原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市)耕牛感染率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其特征可为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抽样设计是钉螺调查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统计推断的总体精度。目前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调查常用的系统抽样设计方法存在样本量大、代表性不强、抽样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对与钉螺空间分布上具有协同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寻找可代表钉螺空间分布的代表性样点,提出一种基于代表性样点的抽样设计方法。将本研究设计的方法应用于鄱阳湖区恒湖农场茶叶港草洲的钉螺抽样设计研究,对采集的代表性样点进行误差分析,并将抽样结果与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进行精度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代表性样点的钉螺抽样设计方法(SORS)”明显优于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抽样绝对误差分别为:0.440 7、1.551 4、3.565 3,相对误差分别为:1.048 1、3.689 7、8.479 6。本研究表明新方法能够获得比现有血防部门的钉螺调查方法更高的估算精度,可为优化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调查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模糊聚类;抽样设计;代表性样点;钉螺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空间自相关的江汉平原钉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汉平原1990、1995、2000、2005、2009年5个年份行政村尺度的钉螺面积分布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建立了钉螺分布数据库,运用全局自相关、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及热点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2009年5个年份的钉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钉螺分布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分布模式主要呈现高值聚类,仙桃与洪湖交界处一直都是钉螺分布的高发正热点区域,即钉螺分布面积比较多。从时间变化规律来看,1990、2000和2009年是钉螺分布模式和热点区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研究结果对于钉螺扩散的防控、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沼钉螺孳生环境分布的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区不同环境类型洲滩钉螺螺情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图像编制地貌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在地理相关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基础上采取多图件逐步套合方法,以土地利用类型图为主,结合地面钉螺抽样调查和钉螺被动扩散等非遥感信息进行多信息复合,编制了试验区钉螺孳生环境分布图。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是目前我国钉螺分布范围最广且血吸虫病疫情最难防治的疫区。为揭示近年来洞庭湖区钉螺扩散与疫区水情变化的关系,从洪水对钉螺扩散及其孳生地环境淹没时间影响考虑,提出了表征疫区钉螺扩散及孳生地变化的水情指标,选用最能综合反映洪水年水情变化的汛期平均水位作为疫区水情变化的表征指标,并以洞庭湖为例定量分析了洞庭湖区钉螺扩散与以城陵矶站汛期平均水位为指示性指标的疫区水情的相关关系。其结果显示洞庭湖区钉螺面积与湖区汛期平均水位线性相关性显著,其相关关系式为y=0.107 2x+14382(r=0822,p<005),其中y为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x为城陵矶站汛期平均水位。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钉螺扩散与水情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洞庭湖区是目前我国钉螺分布范围最广且血吸虫病疫情最难防治的疫区。为揭示近年来洞庭湖区钉螺扩散与疫区水情变化的关系,从洪水对钉螺扩散及其孳生地环境淹没时间影响考虑,提出了表征疫区钉螺扩散及孳生地变化的水情指标,选用最能综合反映洪水年水情变化的汛期平均水位作为疫区水情变化的表征指标,并以洞庭湖为例定量分析了洞庭湖区钉螺扩散与以城陵矶站汛期平均水位为指示性指标的疫区水情的相关关系。其结果显示洞庭湖区钉螺面积与湖区汛期平均水位线性相关性显著,其相关关系式为y=0.107 2x+14382(r=0822,p<005),其中y为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x为城陵矶站汛期平均水位。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江汉平原2009年易于钉螺孳生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滩地、河渠和水田)比例与钉螺密度的关系。首先,在ERDAS9.2和ENVI4.7软件中对江汉平原2009年的Landsat5TM遥感影像进行了预处理。在已有的多期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借助eCognition软件利用向量相似度指标来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区域,结合目视解译经验并运用遥感指标通过建立规则集对变化区域进行分类,将变化区域的分类结果更新2000年数据,得到了该区域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接下来,整理了江汉平原2009年螺情资料并计算出村级钉螺平均密度,绘制了2009年钉螺分布图。将绘制的钉螺分布图与土地利用分类图叠置分析,并结合收集的螺情数据确定了钉螺易于孳生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滩地、河渠和水田。最后,将钉螺密度与这3种土地利用比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钉螺密度与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模型精度为R2=0857。该结论对通过遥感影像来估算钉螺密度具有指导意义,另外也可以为湖北省提出合理用地和灭螺并重的土地利用模式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钉螺的水力输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吸虫病是中国和其它许多国家的一种地方性流行病,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国宿主,钉螺运移是血吸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研究钉螺在河道中的输移规律,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十分重要。野外观测和实验研究表明、钉螺输移、尤其是大量钉螺的远距离输移,是借助于水流完成的,河流中钉螺的水力输送主要是以悬移质和移质的形式,以及被漂的挟带。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科学评估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可以为区域经济分析和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以黄河流域504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灰色模型、Jenks最佳分类法和Kernel分析等方法,基于人均、地均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指数构建经济密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密度综合评价模型,从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集聚状态两个维度对2000年、2014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的特征状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人均密度系统影响,地均密度系统只是强化或减弱人均系统的分异强度。(2)黄河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密度差异明显。东部经济密度水平高,且形成了以郑州、济南为中心的高级别集聚状态,中东部以西安为中心形成了次一级集聚状态,而中西部经济密度整体水平低且仅有少量的弱集聚核心和集聚影响区。(3)流域中西部内部经济空间分异也发生变化。内蒙古、河南的经济密度水平较高,而其他省区的水平相对较弱;流域中西部高水平、中高水平经济密度区域及实力较强的集聚核心和扩展轴带分布在内蒙古中部、河南中部、陕西南部、山西中部,其他省区的集聚核心和扩展轴带较弱。  相似文献   

18.
基于NDVI的重庆市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美国NASA发布的MOD13Q1级产品16d最大值合成数据结合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的气候资料,分析2000~2011年重庆市植被变化状况以及NDVI与主要气候因子温度、降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 a来重庆市年均NDVI呈增长趋势,但空间时间尺度上有所差异,从空间尺度上看NDVI增长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西南部区域,NDVI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区、区县城区及长江沿岸、三峡库区消落带;从时间尺度上看,春季、秋季NDVI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夏季NDVI趋于稳定,冬季NDVI有所下降;NDVI在年际尺度上与温度和降水相关并不显著,但在月份尺度上与气温降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且与气温相关性大于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