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的分配规律为根>茎、叶,而cd在油菜体内不同部位的分配规律为茎、叶>根。重金属在土壤一油菜系统中的迁移能力为Cd>Pb>Hg。钝化剂对Pb、掩和Cd具有良好的吸附钝化作用,可有效地抑制Pb、掩和Cd在油菜体内的积累。表5参13X53以X)302077作物对土壤中环境激素铅的吸收效应及污染防治/匡少平…(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以刃2,21(6).一481一484环图X一巧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稻、玉米等作物对土壤中环境激素铅的吸收效应及污染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加人不同比例的铅时(0一4姗mg·掩…  相似文献   

2.
以太湖中沉水植物优势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体营养水平(低浓度TN 0.47 mg/L,TP 0.021 mg/L;中浓度TN 1.40 mg/L,TP0.072 mg/L;高浓度TN 2.18 mg/L,TP 0.090 mg/L)对其生物量、各器官形态指标及氮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指标方面,苦草、狐尾藻、金鱼藻在中浓度条件下的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植物茎叶指标随水体营养的变化与根长变化趋势不一致。植物各器官氮、磷含量均随水体营养变化保持相似的规律,且植物氮含量为叶茎根,植物磷含量为根茎、叶。氮磷积累方面,4种沉水植物的叶片氮元素积累的能力显著高于茎和根;低浓度下狐尾藻的氮积累量最大,苦草磷积累量最大,两者适合低浓度下种植收割去除水体环境中的氮、磷;中、高浓度下金鱼藻的氮磷积累量均为最大(中浓度下N 6 587.37 mg/m~2,P 744.63 mg/m~2;高浓度下N 6 096.63 mg/m~2,P 692.36 mg/m~2),其可作为较高营养浓度下种植、刈割转移水体氮磷的理想物种。  相似文献   

3.
X53 9401629锌及其它重金属元素在土坡中迁移性的调控/沙维奇B.H.…(莫斯科季米利亚捷夫农学院土化系)11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环委会一1993,13(3)一304一309环情X一9 实验表明,使用不同处理溶液按不同顺序淋洗土壤,造成土壤中Zn、Cu、Fe、Mn、Ni等重金属元素迁移性不同,因而对作物生长及重金属元素对作物的有效性产生了明显影响。表5参X53 9401630土坡中铅的积累及污染的农业防治/符建荣(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l/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1993,12(5)一223一226,232环情X一15 叙述了铅在土旗中的分布和积累规律,土坡对铅的吸附…  相似文献   

4.
五种水生植物对水中铀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浮叶植物野生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漂浮植物浮萍(Lemna minor L)、满江红(Azolla imbircata)、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挺水植物空心莲子草(Alligator Alternanthera Herb)在初始铀浓度分别为0.15、1.50和15.00 mg·L-1水中的生长状况及它们对水中铀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1 d的水培试验期内,满江红对铀表现出了最强的抗性,0.15、1.50和15.00 mg·L-1的铀对满江红的生长抑制率分别只有4.56%、2.48%和6.79%,而满江红对水中铀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4%、97%和92%.进一步的试验表明,每1 L水中种植7.5 g满江红,可以获得最大的铀去除率,将初始铀浓度为1.25、2.50、5.00和10.00 mg·L-1的水体降至国家排放标准(GB 23727—2009)规定值(0.05 mg·L-1)以下分别需要17、19、23和25 d.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铀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作物种苗对水中重金属镉去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向日葵和蓖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3种作物种苗对镉的去除效果以及种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溶液中镉含量逐渐降低,去除过程主要集中在前48 h.在1 mg·L-1和2 mg·L-1 Cd溶液中,向日葵和蓖麻种苗的去除效果要好于玉米种苗的;而在5 mg·L-1和10 mg·L-1 Cd溶液中,去除效果顺序为:蓖麻>玉米>向日葵.②种苗从溶液中吸收的镉绝大部分集中在根部.3种作物种苗对镉的富集能力大小顺序为:向日葵>蓖麻>玉米.③在不同镉处理浓度下,3种作物种苗的叶片质膜透性、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向日葵的根系活力和脯氨酸含量均与镉积累量呈现显著相关性;蓖麻叶片的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均与镉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3种作物种苗对镉都有一定的耐受性,而向日葵和蓖麻种苗的耐受性比玉米种苗的强.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磷的过量排放日益严重,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质恶化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失衡,因此,建立有效去除环境水体磷的方法十分重要。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作为一类新颖的生物修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体重金属的去除处理。然而,有关MICP是否适用于水体磷的去除,尚不得而知。该研究评估了利用巴氏芽孢杆菌(Sporosarcina pasteurii)催化尿素水解进行MICP去除不同浓度磷酸根(150~400 mg/L)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添加Ca2+激发MICP时,溶液中磷酸根可以在2 h内被快速去除,不同初始磷酸根浓度体系(150、300和400 mg/L)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5.4%、87.72%和72.05%。反应结束后收集生物沉淀并进行矿物学表征。结果显示:在低磷条件下(150和300 mg/L),磷酸根主要以吸附方式被微生物成因方解石从溶液中去除;而在高磷条件下(400 mg/L),磷酸根除了被矿物表面吸附外,还通过生成羟基磷灰石和含磷方解石的共沉淀形式去除。该研究显示MICP是一种可实现水体磷去除和固定的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7.
选取华中地区常见的4种植物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lorum)、狐尾草(Alopecurus pratensis L.)、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和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态水培实验研究了4种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4种植物组合对不同浓度梯度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中的TN、TP、Cd和Pb均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果,不同植物组合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所差异。经过30 d修复后,各植物组合对低浓度污水中TN、TP、Cd和Pb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88.68%~93.66%、64.00%~83.02%、83.84%~93.62%和95.07%~98.02%;对高浓度污水中TN、TP、Cd和Pb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94.49%~97.11%、92.85%~94.15%、63.01%~81.42%和88.56%~91.64%;去除率最高的是多花黑麦草与石菖蒲间作。4种植物对Cd和Pb的富集系数均>1,均具有良好的重金属富集能力。低浓度污水中各植物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高...  相似文献   

8.
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生长与土壤镉污染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重金属镉(Cd)已成为我国受污染土壤中最主要的无机污染物之一.植物修复法是去除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能促进生态系统功能.那么在Cd污染土壤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生长和Cd污染修复会有怎样的影响,其内在机理是怎样的并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选择6种本地常见草本植物(荆芥、鸡眼草、短叶水蜈蚣、牛筋草、鸭跖草和细风轮菜),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不同植物物种多样性(1-,2-,3-,6-物种)对植物生长与土壤Cd污染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显著促进植物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积累,并对植物根系形态(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尖总数与根平均直径)和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PSII潜在活性F_v/F_0)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能显著提高植物地上、地下及总Cd含量(积累量)和富集系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对植物生长、根系形态指标及Cd的富集具有显著的净效应,且以互补效应为主.本研究选取的是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短的本地草本植物,可为利用本地常见短世代周期植物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富营养化水体细菌去除氮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微生物既是营养物质的分解者,又是生产者。研究浮游细菌和根际细菌在植物+微生物复合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对合理选择和使用水体净化的水生高等植物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以常见水生漂浮植物荇菜为实验材料,设计总磷(TP)和总氮(TN)两个浓度梯度,每个梯度各设5个浓度,研究水体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和细菌数量的变化。浮游细菌和根际细菌总数的变化以及它们与TN、TP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在总磷或总氮浓度梯度中,浮游细菌、根际细菌总数的增量基本都与TN去除率呈正相关性,而与TP去除率的相关性不大明显,浮游细菌的总数是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在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过程中,对氮的去除以细菌为主,包括浮游细菌和根际细菌;对磷的去除则以植物吸收为主,根际磷细菌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一些富营养化水体,尤其是氮浓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水体,荇菜是一种较好的水体净化植物。  相似文献   

10.
第一期大运河苏州段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评价························……汪祖强张桂英钱敏仁(2)土壤砷环境容量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二””““””.”””.‘’‘”’‘’‘”’.“””’.’“’‘””””“””’ ·······~················~····~二熊先哲张学询李培军王裕顺任华王连平宋胜焕(8)铬在农业生态环境中归宿的研究···~……郑泽群冯武焕边淑萍郑建民张丽珍邢胜利(l牛)砷、福、铅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矿山废水的特点及国内外治理现状,探讨了湿地植物对矿山废水重金属的去除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吸附作用、植物体内重金属积累和迁移作用等;湿地植物去除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包括根际pH和微生物、植物生长环境、状况和多样性等因素,指出了湿地植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和湿地修复中的作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植物修复的机理。指出水生植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主要依赖环境、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三者之间的联合作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是水生植物应用于水体修复的重要机制。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途径;根际微生物和植物的联合作用可以改变磷的存在形态,从而加速磷的去除;在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环境中,根际微生物通过增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促进污染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13.
I \ 尸 \d \ /”刘\J”’\F 、 / 上”一\* 厂)> 一 一 广\”c 一、V/- 2YS / 卜‘,V U 气3 气j j \ 八怪/—””\·/j电 \ /·”工上”二二飞 厂”丁“’回”入 f·”。’”~·回/ 。g 气 /J\卜\八口Z$/X/ 1 二Z\JSj丫 y … 丫/飞/ ‘(L \j7 \。j \}‘ 。【’* * V。。、 -------------ni--MHHx*r***x*w’----Anu--uxu-mr**x******driffi——7--~’-----------------u-------------*forffithethethetheerethethe-) 囹L不同产状掇铁矿的纂斯医尔敝室面) 1,径获启吾 卜播岩S.支人山梁 屯佞h岩 卜豆人署(气盛允z)中国地质科学院南…  相似文献   

14.
变形杆菌在重金属污染等毒害环境中有着超强的代谢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不仅是许多污染环境的优势菌群,还能耐受和利用重金属及其他环境毒素作为自身能量和营养来源。它可以通过生物转化改变重金属离子状态,减轻重金属对环境的毒害,同时帮助植物增强重金属抗性,提升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但对于其作为环境土著菌在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中的研究甚少。该研究通过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尾矿库中木本植物的重金属含量和富集水平测定,筛选出了镉超富集刺槐,并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及重金属去除等实验于刺槐根际筛选出一株耐镉、锌、铅的变形杆菌(Proteus sp.)Ch-8,其对Cd~(2+)、Pb~(2+)、Zn~(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达到了2800、1500和900 mg/L。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多离子共存的环境下,该菌对Cd、Pb、Zn的去除能力尤为突出: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为200~400 mg/L,Cd~(2+)、Pb~(2+)、Zn~(2+)的去除率仍能达到64.5%、90%和74.1%,为开发变形杆菌作为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新材料,进一步探究其与超富集植物的协同作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X591 9602828枢一147在模拟水域生态系中的行为/商照荣(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1996,16(l)一34~37 环信X一58 研究了在模拟池塘小生境中,’47Pm在水体、土壤及水生生物之间的转移和积累情况,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其行为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水生植物对147Pm的浓缩能力最强;鱼对147Pm的吸收极少,‘47Pm在土壤中的渗透力较弱,80写浓缩于泥土表层Icm内。因此,水生植物可作为’打Pm污染水的环境监测指示生物,并可用于净化被’盯Pm污染的水体;土壤可以沉淀水体中的‘47Pm,对去污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铁基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吸附/固载重金属性能,常用于钝化土壤中的铅,但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成本较为昂贵.为此,本文研发一种基于芬顿铁泥(Iron Sludge, IS)资源化利用的铅钝化材料,即通过异化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调控形成官能团丰富、比表面积大、表面负电荷量高的蓝铁矿/微生物复合材料(Vivi/MR-1),并研究其对铅的吸附固载性能.结果发现,Vivi/MR-1对铅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18 mg·g-1,高于MR-1(78 mg·g-1)、IS(61 mg·g-1)、Vivi(52 mg·g-1),且具有较宽的pH工作范围,受环境中其他金属离子的影响较小.结合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 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等表征技术,确定吸附成矿、官能团络合是Vivi/MR-1钝化铅的主要机制.最后,通过土壤钝化实验进一步验证该复合材料对土壤中铅的固载性能,研究表明,Vivi/MR-1可将土壤中酸溶解态铅降低93.6%,极大地降低了铅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17.
深圳湾典型红树植物根表铁膜及其重金属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的5种典型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红树植物根表铁膜及其重金属富集特征.结果表明:① 5种红树植物根表铁膜含量依次为:老鼠簕 > 桐花树 > 木榄 > 秋茄 > 银叶树,含量范围为0.37~10.81 g·kg-1.②根表铁膜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并且其因植物种类和重金属种类而异:重金属在老鼠簕根表铁膜中积累较高,银叶树中最低;铁膜中的重金属Mn含量为0.11~2.67 g·kg-1,Pb、Zn、Cu、As和Cr最高含量范围为117.44~189.69 mg·kg-1,Cd、Ni、Co、Sb最高含量范围为34.84~63.34 mg·kg-1;铁膜中的Zn含量与其他重金属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表明铁膜中Zn的积累可能与其它金属元素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③沉积物pH显著影响根表铁膜的含量及其对Mn的积累(P<0.05);沉积物含水量和盐度与铁膜中重金属Cr和Co含量呈正相关(P<0.05).④红树植物根表铁膜及其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均为根尖 > 根中 > 根基.  相似文献   

18.
保定城区地表灰尘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以河北省保定市城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保定城区内办公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交通区和屋顶6个类别共14个采样点的地表灰尘,分析了地表灰尘重金属和营养元素N、P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可能来源.最后,应用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Chronic Daily Intake,CDI)对地表灰尘中Cd、Cr、Cu、Pb和Zn 5种重金属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城市屋顶灰尘污染物质含量普遍高于其它区域,之后依次是商业区>交通区>工业区>办公区>居住区,Cd(5.10 mg·kg-1)、Cr(470 mg·kg-1)、Pb(997 mg·kg-1)、Zn(1377 mg·kg-1)和P(999 mg·kg-1)的最大值均来自屋顶灰尘,而Cu(867 mg·kg-1)和N(19.40 mg·kg-1) 的最大值则来自商业区的地表灰尘.重金属Cd和Cr具有复合污染特征,来源复杂且多样化;重金属Pb、Zn和Cu的含量在各区域中的变化趋势较一致且显著相关,主要来源于交通排放.Cd的平均致癌风险指数均达到了1.25×10-5,超过了美国EPA 10-6的标准,由此将导致每百万人增加12.5个癌症患者,已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种重金属的平均叠加风险度达0.124,重金属摄入为慢性参考剂量的10%左右,不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非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以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材料,通过水培研究了0,5,10,50,200,500 mg/L铅处理对两种植物生长、生物量的影响及铅在植物根、茎叶中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1)铅浓度10 mg/L以下,香根草和黑麦草能够正常生长;铅浓度为5 mg/L条件...  相似文献   

20.
康英  段晋明  景传勇 《环境科学》2015,36(2):523-529
为探明氯化铁(Fe Cl3)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地下水中砷(As)的去除过程及机制,分别进行了批吸附实验、现场絮凝-直接过滤实验、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光谱(EXAFS)及电荷分布多位络合(CD-MUSIC)模拟.采集的地下水样品As主要为五价[As(Ⅴ)],浓度为40μg·L-1.现场柱实验直接过滤工艺中Fe投加量为1.5 mg·L-1,出水As(Ⅴ)浓度均低于10μg·L-1,92 h内可提供64 984 L安全饮用水.固体废物毒性浸出实验表明泥饼浸出液中As浓度为3.4μg·L-1,远低于美国环保署限定值(5 mg·L-1).EXAFS和CD-MUSIC模拟表明Fe Cl3絮凝去除地下水中As(Ⅴ)存在两种机制:在p H 3~9.5范围内,As(Ⅴ)主要以双齿双核吸附在氢氧化铁上;p H9.5时,As(Ⅴ)主要与Ca2+和Mg2+形成沉淀而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