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质检测实验室是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要切实落实相关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规则,履行实验室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从实验室的建设之初到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增加和完善标准化建设,切实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2.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中水质安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乔铁军  张锡辉 《环境科学》2009,30(11):3311-3315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已经成为主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之一,在国内外得到了应用,但是在运行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水质问题,成为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的潜在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对生产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60万m3/d)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包括微生物安全性、水生动物过度滋生和化学稳定性等,期间并结合中试(10 m3/h)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微生物安全方面是可靠的,应加强运行管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孳生大量的水生动物,这在我国高温高湿热地区更为显著,而且水生动物生长具有一定规律性,影响水质安全;在原水碱度低的情况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pH值会出现大幅下降现象,严重影响了水质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生物毒性检测在水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建英  赵春桃  魏东斌 《环境科学》2014,35(10):3991-3997
水质安全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健康,更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借助水质标准浓度限值的传统方法评价水质安全存在一定不足,生物毒性测试能直观反映水体中所有共存污染物的综合毒性特征,已逐渐发展成为水质安全评价的重要补充.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整理的基础上,首先从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出发,总结了常用的致死毒性、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性等效应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其次,讨论了水质毒性评价中常用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和相应的毒性评价指标;最后,归纳总结了基于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包括潜在毒性法、毒性单位分级评价法、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基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既系统梳理了毒性测试在水质安全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也为该领域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松花江上的石油开发对松花江和哈尔滨市饮用水源地的潜在污染危害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松花江上石油开发中一旦出现事故其污染所造成突发事故将是十分严重的.应加强松花江上石油开发的预警研究.并对松花江上的石油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江上已开发和在建油田制定出相应对策,确保松花江水质安全和哈尔滨市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的安全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这是关系民生的一项重要事项。现在关于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地方水质破坏特别严重,地下水污染严重,这些都给人民的饮用水带来很多弊端,本论文从不同层面研究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研究,希望能被有关部门重视,使人们都能饮用安全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南北方、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的对比分析,分析了导致我国农村饮用水部分水质参数超标的原因,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安全的内涵及其评价--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资源安全作为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于保障水量的稳定供给、水质的有效保护和水灾害威胁的化解.水资源安全评价可以从水量安全评价、水质安全评价和水灾害防治安全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环境检测中地表水质检测是其检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对于水质检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水质检测存在的问题后,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水质检测提出解决水质检测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于更好的解决水质检测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和回用时常规指标通常都能达到设计标准,但出水水质并未达到无害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为保障生态环境及人群的安全,需要将污水的综合毒性纳入排放标准.为此,在工艺的选择及优化时应将毒性削减效果纳入其中,提高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安全性.本文着重综述了污水处理工艺现状,对于以污水回用为目的处理工艺,对各种工艺进行集成可实现常规污染物去除和毒性削减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以南通市饮用水水质现状及趋势为例,分析了长江口地区饮用水水质安全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控制水源地污染源、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防治饮用水二次污染、建立长效饮用水安全风险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技术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