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种种对经济的限制因素也逐步显现。其中,对经济发展最大的限制因素,便是资源的制约。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对于土地、煤、铁、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构成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脆弱性问题,降低资源型城市敏感性和提高适应能力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反脆弱性发展的关键。基于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现状,梳理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的脆弱性特征,如产业结构单一、金融市场缺乏活力,下岗失业和棚户区改造问题严峻,资源枯竭、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破坏等。设计了资源型城市各子系统脆弱性耦合作用模型,从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和重建生态环境等方面为资源型城市反脆弱性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敏 《青海环境》2001,11(4):169-171
环境与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环境与资源。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入研究,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提出正确运用环境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益,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和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适合发展特色经济。以石棉县为例,分析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源利用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特点,系统阐述了如何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经济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探索互联网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差异对互联网资源差异有着怎样的影响。通过构建互联网资源指数和GDP指数,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为了验证互联网资源和经济的关系,对互联网资源指数和GDP指数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发展能促进互联网资源的发展,互联网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分析了我国互联网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解释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引发并加强"数字鸿沟"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关系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国情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对四川的资源优势,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观察和评估。四川确实有不少资源在西部地区,甚至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堪称资源大省。从动态方面考虑,新一轮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口的增长,资源又显得相当有限和紧缺,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极为宝贵的。因此,引导和促进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地区的优化配置就成为首要的任务。这也是经济…  相似文献   

7.
根据经济和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构建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省为例,定量分析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程度。结果显示,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环境资源利用水平的变化加快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且超过自身的变化速度;总体上两系统协调系数基本持平,协调发展度由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状态向良好协调发展状态转变,协调发展趋势指数由增长状态向衰减状态转变。因此,要重视西部地区有限的环境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状况,并通过实施合理化的环境政策使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保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4,14(3):93-96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多年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循环 ,最终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 ,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文章从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出发 ,对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方面的重大作用进行分析 ,提出了展开循环经济实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发展西部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发盐湖资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部地区最广泛的资源是盐湖,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盐类资源、特异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盐湖资源是发展西部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唐山市为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严峻的环境形势,提出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正确处理与发展经济、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淮南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与经济转型的挑战,而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对淮南市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淮南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淮南发展工业旅游的设想,为逐渐提升淮南旅游经济竞争力和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海南的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开发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港口、淡水资源、能源、铁矿和热带林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及其对经济开发的影响。因而,认为需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提出全岛总体开发优化方案,务求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效益统一。同时也须根据海南岛各部分资源、环境的特点,确定其发展方向,对海口、三亚、洋浦、八所、清澜和通什6个经济区分别加以讨论,提出其发展方向和需重视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但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又忽视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普遍被各国人们所接爱今天,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来分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本文从环境资源有无价值出发,进而分析、比较了商品与环境资源的价值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提出了环境资源的正价值和负价值,然后又进一步分析了环境资源正价值和负价值社会经济的关系。最后文章提出了环境资源价值与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评估应考虑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估中,我们应选择和包含环境、资源等统计指标,以适应经济能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这也是贯彻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的精神,我们选定了23个定量和定性的经济、环境、资源等混合型指标,对成都七区的经济实力进行过评估,经与实际对比,效果是较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研究四川各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势、特点、问题、发展方向和途径,我们利用“四川省国土资源评价及分区研究”课题的成果,对8个国土区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6.
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通过掠夺包括中国在内的南方国家的资源来保护本国的环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不足的矛盾必将日益成为南北矛盾的焦点。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未来的世界如果不降低资源消耗,就必然会战争不断。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发展状况涉及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座,现在有50座出现资源衰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焦作市曾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现已成功转型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借助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焦作旅游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战略思考,以有利于焦作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环境资源压力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态学规律,指出按照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经济,是缓解中国环境资源压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整体状况及区域内部差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年山东省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全省和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环境本底脆弱导致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高,综合发展指数为0.33;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可分为4种类型,呈现出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和自然条件因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概念虽已有两个定义,但它们没有完全反映能源就地转化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之进行深入研究,从能源就地转化扩大资源地能源与能源转化设备消费内需、调整资源地与能源消费地的经济结构、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资源地的发展能力、缓解我国的能源运输压力和缩小我国地域间发展差距6个方面对之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