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职业安全》2009,(9):104-104
枯枝、秸秆,这些都是随处可见的农林废物,常被随意点燃、破坏大气,年复一年形成许多处理难题。而利用几种新型专业压块机和树枝削片机配合生物质专用燃烧炉,就可以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直接供能的绿色煤炭。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煤炭自然的条件出发,提出了火源点的分析原则,并应用这些原则对兴隆庄煤矿的煤炭自然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煤炭自燃的条件出发,提出了火源点的分析原则,并应用这些原则对兴隆庄煤矿的煤炭自燃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提出断路器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机械应用使人类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赋予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尤其是近现代科技革命以来,机械对社会迅速发展的促进作用巨大,在当今世界机械已经应用到生产的各个领域。自从机械技术大规模应用以来,机械安全技术也随之产生,毕竟机械具有强大的力量,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测的伤害。机械安全技术发展与机械应用推广是相互促进的,机械安全技术发展推动了机械应用推广,而机械应用推广又提高了机械安全技术要求。尤其是随着近现代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兴起,工业生产中应用机械技术更注重人的安全与健康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机械安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自动控制技术与智能化技术时代到来,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6.
7.
煤炭物流运输网络系统是由煤炭经停的节点企业和线路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煤炭物流的顺利运行带来风险。本文对我国煤炭物流运输网络进行风险分析。建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从完善煤炭物流网络节点企业职能及布局,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分析了集装箱运输煤炭的优势。提出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煤炭物流运输系统,并对其技术可行性和架构方案进行了探讨。对提高煤炭物流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压断路器运行维护工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安全性评价专家查评中,发现许多基层生产单位在断路器运行维护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未按要求,每年核算开关设备安装地点的短路容量;未按要求,定期对断路器的累计开断电流值和操作次数进行统计.基层单位也不知道如何规范性的开展这两项工作,本文按有关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的要求,提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9.
低压断路器作为一种电气自动保护装置对有效防范电气火灾起到很大作用.本文通过对低压断路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及其选型的研究对其在电气火灾防范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开采方法、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经济和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治理好矿区土地资源,保护好耕地,实现粮食产需总量的大体平衡。“保护粮食安全”关键是抓好耕地保护,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矿业经济发展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矿业“绿色开采”的道路,研究有利于矿区耕地保护的采矿新技术,使资源开发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对煤矸石和粉煤灰进行充分利用、防治水体受到污染、采用先进的土地复垦技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进行治理,把土地复垦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为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为失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黎明  姜全兵 《安全》2001,22(5):36-38
人为失误所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80%,研究人为失误对控制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从人的基本行为模式着手,利用行为科学原理对人为失误的客观原因和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控制和引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颗粒活性炭吸附染料时的表面分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2吸附-脱附实验研究了颗粒活性炭吸附染料前后表面特征的变化,运用表面分形维数表征了表面屏蔽效应和表面粗糙性等性质.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的孔结构是倾斜板交错重叠而形成四面开放的缝隙,桃红、绿色、天蓝、耐晒黑可以撑开颗粒活性炭的孔隙,增大平均孔径;耐晒翠蓝具有降低孔径的能力;大红却有些微孔阻塞作用.FHH理论计算出的相应的7个颗粒活性炭样品吸附6种染料前后的孔隙表面分形维数Ds很接近,为2.97左右,证明颗粒活性炭上吸附的染料并没有发生表面屏蔽效应,也没有使颗粒活性炭表面的粗糙性降低.分形吸附等温线法与基于N2吸附-脱附的FHH理论法计算出的Ds相差较大,这与两种算法的理论基础和码尺大小有关.而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Ds远大于3,与Sahouli等的研究不符.  相似文献   

13.
对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监管和预警等相关工作是预防重、特大事故和快速有效的应急救援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江苏省重大危险源普查、申报、建档、监管等相关工作的现状,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详细分析了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机电管理是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一整套与高产高效相配套的管理体系,是加强设备现场管理,实现矿井高产、稳产的有力保证。文章介绍了补连塔煤矿为实现设备的可靠运转,加强机电管理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于桥水库上游控制断面——天津果河桥断面1999-2007年的水质监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统计该断面6项主要污染项目的超标情况,采用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此6项监测指标的月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研究这6项指标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及年均值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果河桥断面水质超标情况及该断面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得到于桥水库的富营养化特征,结合污染源调查,提出富营养化控制措施.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磷元素,7-9月蓝藻暴发事件主要是由库区底泥中磷元素的释放所引起的,并且底泥中磷元素的释放受铁氧化-还原控制,上游来水中的铁元素对于桥水库蓝藻暴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防止于桥水库出现藻类暴发的水质恶化事故,需要采取两种关键措施,一是严格控制上游选矿企业富含铁元素尾水的排放,以降低入库水流中铁元素的含量,二是采取底泥氧化或人工曝气等原位技术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4家机械制造企业11年导致人员死亡和重伤的28起安全事故案例,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安全事故总体发展趋势和企业业务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企业安全事故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和事故岗位分布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调研企业在预防安全事故方面需要加强的管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矿山透水事故致因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出影响矿山透水事故的主要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首先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80起透水事故案例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导致矿山透水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有违章、非法开采、越界开采、防水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水文地质资料不清、破坏防水设施;间接原因主要有思想麻痹、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违反探放水原则、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其次,结合透水事故的发生机理,利用鱼刺图法从人、物、环境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统计分析和系统分析,确定影响矿山透水事故的主要因素为管理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尾矿库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基于2001年以来我国尾矿库所发生的66起事故,从事故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及引发事故的类型等方面,研究了尾矿库事故发生的特点,分析了事故发生规律,并结合我国尾矿库的特点及现状,提出了减少尾矿库事故、改善安全运行状况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208项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和151项煤矿安全标准的初步比对分析表明,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平均制修订年限达9.3年,标准老化问题比较突出;煤矿安全标准制修订年限为3.5年,标准制修订比较及时;非煤矿山、煤矿安全标准中的推荐性标准比例分别为53.8%和42.4%;非煤矿山安全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比例低于煤矿安全标准;非煤矿山安全标准中综合标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比例分别为19.7%、16.4%、19.7%和26.9%,煤矿安全标准中相应标准的比例分别为6.6%、64.9%、62.9%和4.0%,煤矿安全标准的技术性标准、产品标准所占比例高,说明煤矿安全标准体系较非煤矿山安全标准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数据集少,数据缺失严重的问题,提出将多重插补(MI)和随机森林填补(MF)应用于填补缺失参数,并将填补前和填补后的数据输入SVM,ELM,RF 3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构建9种耦合模型。采用总体准确率、局部准确率、运行时间这3种指标评价模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数据填补算法后,由于训练样本增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预测的总体准确率提高,运行时间增长;MF-RF模型的总体准确率与事故预测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7.90%和98.93%;RD-ELM模型的运行时间最短,为0.24 s;多重插补使得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总体准确率提高0.98%~1.11%,随机森林填补总体准确率提高5.13%~7.50%,随机森林填补的效果好于多重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