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骑行北京     
陶杰 《环境教育》2006,(6):35-36
2006年5月14日10:00~14: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20人在"自然之友"的支持下开展了一次"骑行北京"的活动,骑行路线从中关村青年公寓出发到北新桥头条胡同"天堂雨林拯救站"(绿色和平),全程12公里。中关村东路:骑行通畅,但路边没有高大的树,夏日时骑行条件差。双榆东  相似文献   

2.
正萨尔温江,中国称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流经我国云南后进入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水坝依然在修建,昔日奔流不息的江河日益变成一潭潭湖水,"山河不是旧山河",翻拾旧文,感慨系之。2007年7月27日我曾翻越怒江山,骑行穿过怒江。久闻怒江大名。关于怒江名称的由来有三:一说是怒江属山区性河流,水量丰富,洪水期往往山  相似文献   

3.
雷虎 《绿色视野》2011,(6):52-54
一年一度的“五一”小长假,照例要单车远游。在路上,我血脉喷张,却不能信马由缰,因为这一次我的身份是领队,而我仅有的队员天际同学是个“菜驴”。这次我选择了骑行新安江,三百公里的旅程,风景有“山水画廊”之灵秀,人文有“唐诗之路”之厚重,足够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4.
张鸣 《环境教育》2013,(10):64-64
广元蜀道单车部成员谢谦说,广元是四川省唯一一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他希望通过这种骑行婚礼方式能够为广元低碳城市创建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通过发放网络问卷、实地骑行体验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运用Arc GIS、Excel、SPSS等分析工具,结合因子分析方法,提炼青海湖自行车旅游者骑行主要偏好因子,并深入探讨了青海湖自行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①自行车旅游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学生和公司职员为主要职业结构,高学历与中高收入的市场群体特征明显;②网络媒体对旅游目的地营销作用明显,是大部分旅游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骑行团队主要在2—5人,人均日消费普遍较低;③自行车旅游者的骑行偏好可分为资源环境要素、旅游活动要素、交通设施条件、个人情感因子以及时间、安全与费用因子。针对旅游者骑行偏好,开发差异性的旅游体验项目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将有利于青海湖自行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绿色视野》2015,(4):15-16
在绿色出行的倡导下,很多人则放弃开车和公交,成为绿色骑行一族。在合肥,这样的群体在不断地扩大,并形成气候。他们当中有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成员,通过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大多不知道对方具体的职业和姓名,只知道对方的网名,很单纯在一起享受骑行的乐趣。他们有一个简单而实际的口号:我骑行,我健康,我快乐。快乐的骑行人“慧眼”是合肥工大兴游骑行大队QQ群的群主,也是安徽经纬单车俱乐部QQ群的成员。3月13日上午,记者通过寻找QQ群的方式联系  相似文献   

7.
共享骑行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出行方式,凭其便捷、经济、共享的特点,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出行交通方式。共享骑行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可替代能源消耗型交通出行方式,具有明显的减污降碳环境效益。然而,目前关于共享骑行环境效益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降碳”方面;对于“减污”的研究较少,尚未见公开发布的核算方法学。本文对共享骑行的“降碳”效益方法学进行了梳理并定量核算了“降碳”效益;对于“减污”效益,采用“降碳”核算方法学的思路进行了定量核算的方法探索。在此基础上,结合某大型共享骑行公司的用户骑行数据,对共享骑行“减污降碳”的环境效益按照有地铁城市和无地铁城市进行了分别核算。结果表明:①共享骑行具有显著的“减污”和“降碳”协同环境效益;②共享骑行“减污降碳”环境效益在无地铁城市比有地铁城市更为突出;③共享电单车比共享人力单车具有更高的环境效益。最后,本文对所采用的核算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共享骑行环境效益核算未来的研究探索方向,包括共享骑行激励政策的制定、不同尺度或区域共享骑行环境效益核算以及出行替代率的方法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马宝建 《绿叶》2011,(11):111-114
在天全的若有若无的蒙蒙细雨中,我们向着云雾起伏中的川藏路又出发了。路边时见"旅游区"的指示牌,标示着到茶马古道等景点多少多少公里。但对于我们骑行的人来说,整个过程都是景点。不久,遇到了汽车相撞,长长的汽车堵了能有一二公里。汽车寸步难行,我们的自行车却畅通无阻,而且因为堵车,路上很少有汽车行驶,因而我们却能够充分地感受自由自在  相似文献   

9.
10.
殷玉婷 《环境教育》2006,(10):76-76
9月22日上午10点,“骑行北京”的开幕式在位于北京市文津街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分馆举行。数十位媒体朋友、民间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参加了此次开幕式。开幕式上发起的组织代表分别发言,并宣读了“加入我们,成为时尚的自行车一族!”的倡议。著名摄影师王文澜为此次  相似文献   

11.
<正>一次骑行点燃了90后小伙郑海磊幼时种下的火种,此后5年间,他4次独自骑行5万里,研究各种植物。如今,他已掌握5400多种植物,并加入了专业组织“自然笔记”。去年10月底,他义务撰写完云和县黄源小学的校本教材《云和县常见植物图谱》后,又翻山越岭来到雁荡山,调查那里的动植物情况,为申报世界遗产做准备。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京紫金山景区环山绿道的骑行游憩者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游憩者景区感知形象和游憩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憩者对景区形象的感知以游憩特色和森林形象最深刻,在游憩满意度方面对自然环境和游憩效益评价最高,景区整体形象对游憩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景区形象中的骑行因素和形象因素对特定游憩体验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区形象建设和绿道游憩活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以流动性体验为主的骑行研究背景下,本文更关注网络媒体对骑行者骑行价值的改造和重建。从数字化自我延伸视角出发,通过网络议程设置(NAS)和手段目的链(MEC)建构NAS—MEC质性交互验证框架,以微博平台中的骑行用户为例,研究媒体环境和骑行用户如何共同塑造骑行价值。结果发现:(1)骑行用户的认知网络中媒体议程支持了骑行属性;(2)表达用户社会生活、内心诉求的媒体议程强势介入骑行用户的骑行价值共创,促使骑行者对骑行活动的意义、价值重新思考和组织。本文研究揭示了媒体对骑行用户的作用机制在于增强骑行者生活体验和身份价值间的关联性,因此,面向独特群体的旅游媒体应避免主导旅游者的价值判断,而是促进对旅游者的日常生活和旅游体验间的相互转译。  相似文献   

14.
刘隆有 《环境教育》2012,(10):90-91
在苇丛坐下,打开随身携带的《诗经》,翻到《秦风·蒹葭》。蒹葭丛中读《蒹葭》,真是亲切,就觉得是回到了诗的故乡,回到那个遥远而古老的年代。一有时候,就觉得,假日行走,若是随身携带一卷《诗经》,也许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就撞醒一个沉睡千年的美丽意象,闯进一片久蕴心头的奇妙意境,让你的旅行多一种诗意的愉悦和难以言表的快感。呱呱——唧啾,呱呱一一唧啾,……一串清脆的鸟呜,将您从酣睡中唤醒。睁开眼,窗前已是阳光灿烂。这是一个春天的假日,原计划要读读《诗经》的,何不到室外去读呢?于是操书出门,乘着和风,循着鸟声,不知不觉间,已来到一条河边。河心沙洲上,正有一对美丽的小鸟,相对而鸣。呱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是五陵山脉主峰,凡九十九溪,八面射出,水随山势,湍急异常。它们泛着泡沫,一刻不息,遇到百尺高坎,也像早有准备,从容跳下。水落石出,巨如房、细似末,被溪流冲得千奇百怪,刷得干干净净。这坦率、纯洁、热情的溪,则永远呐喊、狂奔……  相似文献   

16.
黄风 《绿叶》2014,(12):74-76
正豆叶黄,谷又熟。中秋节刚过,连绵的秋雨就至,被雨雾笼罩的乡野,无边无际地寂静,唯有雨脚在沙沙行走。戴着一顶斗笠,背着一个背篓,拿着一把银镰,从繁华的初秋走来,走过丰硕的中秋,向萧瑟的深秋走去,像一株老腰了的高粱。那秋雨的身影,伴随着我一路前行,直至消失在了那乡野的尽头。前方出现一座静穆的古城,雄浑壮阔的城垣,肃立挺拔的马面,绵延凸凹的女墙,昂扬高亢的城楼,一如既往的雄姿,哦,让我又见平遥。  相似文献   

17.
陈冬冬 《环境教育》2012,(10):82-82
世界文学大师雨果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滥建厂房,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森林退化,沙尘暴扬,水土流失,洪水肆虐,海啸怒吼,河流干涸,酸雨赤潮,臭氧空洞……空中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河中死鱼漂荡,污水滔滔;地上垃圾遍布,废渣成堆……抬头观污  相似文献   

18.
根河之恋     
正如果是春天,根河会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生命力会巨大地进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晨腰肢,向远方而去。与大兴安岭公路同行的是那条流动着的根河,它像一个信心满满的情人,紧紧相依相随,时而弯曲,时而浩荡,时而又隐入葱茏的绿树丛中,豪迈、率真、娇羞,兼而有之。让人诧异的是,河水看上去竟然是黑的,醇厚地放着光,就如皮肤黝黑的  相似文献   

19.
林红宾 《绿叶》2013,(8):102-110
深谷怪声天气有些反常。"谷雨"以后,气温仍然偏低,倘若在以往,早该进山采茶了。直到"立夏",我才与两位朋友驱车来到百里之外的深山采茶。这儿地处大山前怀,背凤朝阳,气温偏高,都怪异地春温不等,再加上我主观臆断推迟此行,导致山茶略老。山茶生长在巨石杂陈、落差较大的谷底溪床上,与野蔷薇混为一处,山溪上下,比比皆是,团团嫩绿,葳蕤生光。两位朋友是夫妻,首次采茶,甚是愉悦,便如鸡啄米般采了起来。我酷爱爬山,又是采茶老手,深知山高风烈,越往上走气温越低,山谷尽头的山茶正当时,索性舍近求远。我跟朋友说明情况,要他们优中选优,溯流而上,在山半腰汇合。言罢,背上行囊,沿着羊肠小道独自爬山。  相似文献   

20.
《环境教育》2011,(12):46-46
11月30日,部分志愿军空军老战士、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空军领导同志的后代聚集一堂,隆重纪念60年前为国捐躯的牟敦康烈士,深切缅怀他的英雄事迹。60年前的今天,在抗美援朝的大和岛空战中,牟敦康烈士英勇作战,奋勇杀敌,不幸坠海,壮烈牺牲。牟敦康烈士,山东省日照市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老航校第一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