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环境危机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松 《绿叶》2011,(6):19-26
始于工业革命的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方向和基于人类生活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方式,并形成了以实现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由此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只是技术或科学层面的问题,也不只是经济或政治层面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体的文明结构——工业文明——存在问题。因而,环境问题无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得到有效解决。我们需要反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体系,构建有助于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文明,发展与本地生活环境相吻合的社会体系和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历史进程。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全球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人类开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  相似文献   

3.
田晓刚  谢强  方自力  王蒙 《四川环境》2012,(Z1):128-132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发展低碳化和生态化的主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分析总结了我国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的5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既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更强调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5.
李秀东 《青海环境》2023,(4):175-178
生态文明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靓丽多彩的部分,传承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1],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为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杨小霞 《青海环境》2022,(2):96-98+104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学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本文对中学地理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两者的契合点进行了分析;从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和指导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论述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姜裕富 《环境教育》2010,(11):39-4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在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个人、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以及其他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合作治理模式是政府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的当今社会,生态文明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阿坝州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在成都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拟在分析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双重压力,阿坝应通过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生态资源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牧业、生态工业,促进阿坝州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仲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余谋昌 《绿叶》2014,(2):11-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对社会转型起先导和决定性作用。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百年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对自然环境的持续作用,使人类面临环境与发展的双重危机。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统一性,环境法制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环境基本法是环境法制的基石,目的条款是环境基本法的元点。旧的目的条款沿袭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将发展经济奉为圭臬,始终无法调和人与自然的内在矛盾。修改环境基本法目的条款,融入生态文明因子具有自内而外、自外而内、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四个方面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梁江涛 《环境教育》2012,(12):14-14
痛定思痛,中国人对生态文明的真诚期盼与热切冀望,从没有今天这样强烈。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发展的靓丽底色。  相似文献   

14.
<正>自迈入工业社会以来,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但随工业文明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引发  相似文献   

15.
蒋志刚 《绿叶》2013,(10):78-82
网络的出现为建设一个高效率、节约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创造了条件,便利了公众参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资源消耗与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文明,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推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将是我们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卢风 《绿叶》2013,(6):82-90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提供的生产一生活方式可以概言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考虑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特质,这一方式必然不可持续。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一生活方式,则需纠正颠倒的经济与文化关系,构建以生态哲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似乎已逐渐成为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学术界对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若何等重大问题存在很深刻的分歧,甚至仍有很多学者否认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将先用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晓毅 《绿叶》2013,(1):36-42
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替代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蕴含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中的。生态文明与传统发展观相对。发展以百姓的幸福为旨归,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中,幸福的含义不同,所以要允许发展目标多样性.不应当以单一指标来规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从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论四个层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试图发掘出它对当今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它对启发当代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文明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应成为人类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传江 《绿叶》2015,(3):47-57
深入洞察生态文明及其相应形态的经济特征,并且用科学的思路去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从生态经济学的视野看,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文明形态、发展手段、转型理论、转型方向、经济形态、战略资源、发展路径、决定因素、支柱产业和经济模式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