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近年来,郑州市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家庭为单位带动全社会环保行为的养成,鼓励自行车、步行等多种绿色出行方式,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近年来,郑州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的工作要求,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让绿色发展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取向,真正成为谋事、决策、推进工作  相似文献   

2.
校园文化环境隐藏的文化意蕴,以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转化为中小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并内化为个人道德。"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习惯的文明体现,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学校。而研究者在2009年开始践行的"低碳生活教育",不同于有关学者提出的"低碳教育"或"低碳型教育",是  相似文献   

3.
正家庭良好的环境公德意识,是环境公德行为教育的开端,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公德行为习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今后学校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公德行为的养成应该从我做起,从娃娃抓起。环境公德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和家庭是培养学生环境公德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但它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家庭和学校单方面可以实现的,需要家校联动,相互协作,共同作用,发挥合力,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低碳生活也逐渐为全球所关注。利用一次"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主题队会,使学生提高对当前低碳环保生活的意识,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是个很好的创意。活动准备  相似文献   

5.
正胶州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49年5月,1982年定名实验小学,是胶州市教体局直属学校,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验基地,占地面积21344平方米,建筑面积7160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动员学生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理念,推动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将生态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基于清洁生产的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以"源头控制,分散治理"思想为指导,通过节能、节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生态化处理等清洁生产行动,提出了旅游六要素的低碳化表现形式。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贯彻低碳旅游,为低碳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发展模式及实施方法,从而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实践低碳旅游行为,为创建低碳社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7月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全面小康"。这一主题可以理解为"低碳生活"是"全面小康"的必要前提。"低碳生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理念。据媒体报道,2019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32亿平方米,全国风电、光伏装机达到3.6亿千瓦;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各类充电桩总数已达122万个……一组组数据表明,国家层面的"低碳发展"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低碳发展"需要全民行动。比如,能乘公交就不开车出门,能步行就不坐车出行,能走上楼就不乘电梯,能带茶杯就不用一次性纸杯等。"低碳生活"需要"从我做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积极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生态道德修养,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正>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校内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及宣传活动,促进师生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不断促进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临沂朴园小学成立于2010年,因学校内有一棵百年朴树而得名,是一所隶属临沂市教育局管理的全日制完全小学。学校确立“抱朴养正,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人品善正、学养博厚、气质高雅、言行谦和”的一流朴雅学子。  相似文献   

9.
正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十九小学建校20多年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德育工作之中,并结合创新教育,多渠道培养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做到节能低碳、绿色环保,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渗透,养成环保意识各学科教师都根据本学科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课堂成为养成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主渠道。学校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0.
梁猛 《绿叶》2012,(7):17-21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只有基于完备有效的资本市场,低碳经济才能获得发展。与此同时,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将促使传统金融走向碳金融,给金融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实现这一共生演化的过程,需要稳定的低碳市场和相应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为例,阐明学校生态教育对于未来公民生态素养的养成所具有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2017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通过“节粮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坚持以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发展低碳化和生态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低碳恢复、低碳重建、低碳发展,全力打造低碳项目投资"洼地",努力把广元市建设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宜居城市和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13.
蔡明哲 《环境教育》2011,(10):74-75
低碳生活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低碳生活是一种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资的生活方式。它是通过把生活能耗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不再持续变暖。在日常生活中,我非常注意净化环境,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做到废物循环利用。在我的带动下,爸爸、妈妈也都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低碳宣言     
《环境教育》2023,(3):1-2
<正>低碳宣言在继承中求突破,在发展中求创新。打造具有现代气息、低碳环保、科技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学校简介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位于民主路19号,学校创建于1955年,隶属南宁市青秀区教育局。  相似文献   

15.
张冠秀 《环境教育》2010,(10):56-58
随着低碳生活系列活动的开展,而且带动了家庭以及周围市民,低碳生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她已经上升为公民环境道德的教育,不仅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更完善了学生们的个性,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校低碳生活的研究——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是一种习惯,它要靠大家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每一个小改变的积累都可能对我们的低碳建设产生巨大的贡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养成以下一些低碳生活的习惯来降低我们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赫晓霞  赵芳 《绿叶》2012,(4):73-82
目前,在低碳宣传和倡导方面,公众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基础知识和行为意识的普及教育。但是,低碳生活的选择受到了经济收入、家庭成员年龄结构、社区能源供应结构以及未来生活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低碳并非家庭消费理性选择的首要目标。为此,各级政府应适当考虑采用经济手段鼓励低碳生活,大力改善社区的能源供应结构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交通,以此来全面推进低碳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绿色社会的最小单元,加快推进“绿色家庭”创建,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从绿色生活宣传、激活创建活动、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努力。绿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定的社会基础。当前,各地正在以绿色家庭创建为抓手,通过发挥家庭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引领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绿色家庭创建活动,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主动成为绿色生活、减污降碳的拥护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校园师生用能行为和校园的能耗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师生的低碳意识、行为习惯和校园的总体能耗情况,提出了低碳校园建设的问题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助力低碳校园建设。自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与生效,全球开启了低碳治理的新模式。我国也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  相似文献   

20.
在“低碳”概念兴起的今天,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时代的成果,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制定相关制度,让员工树立节约理念,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