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也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态伦理思想——“物我同一”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熠熠生辉。这一思想包括四个层次,即“人与天一”、“物无贵贱”、“顺物自然”和“万物不伤”。人与天一庄子所谓的“天”,是一种原始的生存境域,以“自然”为最高表征,万物于其中各适其性。“天”与“人”本质上是融合为一的。只有有了“人”的参与,“天”才成其为“天”;也只有在“天”之原始境域中,“人”才能展开本真。所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天地一…  相似文献   

2.
成雨田 《绿叶》2023,(10):76-80
<正>自生态文学创作在国内兴起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一级作家杨文丰教授的生态散文具备“科学与美学相映、诗性与神性相融、批判与悲悯相伴、自然与文化相生”的文学审美特征,以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深厚的文学功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庞大的知识体系见长,在整个文学领域乃至社会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艺术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几十年来,我秉行“走正路、敛内功、结诤友、追化境”的艺术训诫,始终认为艺术的美就是性格,而不是模仿,笃信“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书法与情相通,与理相溶,与道相合,书法创作就是把严谨性和生动性联系起来,赋予不同的情感以形式,把凝练的个性注入笔端。因此,好的作品使人首先感到的总是扑面而来的情感力量,不仅能愉悦耳目,更能历练情志,回味无穷。凝练个性于笔端@胡安品$皖鲁书画院  相似文献   

4.
<正>6月3日,李冰、吴新胜、杨博、陈化先、徐自奋、陈水平、赖丽琳、简秋平、刘永轩9人被评为“2023年江西最美环保人”。他们不负青山绿水之约,走绿色之路,建美丽江西。现在的江西,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公众对生态环境更满意了……这离不开各行各业生态环境保护者的辛勤付出,其中就有2023年9位“江西最美环保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描绘出江西的“最美画卷”,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你我。  相似文献   

5.
新好女人     
高素质——这是新好女人首要的条件之一。在知识时代,不懂得操作电脑已经成了“半文盲”。一些尖端的科技领域里,年轻的女孩越来越多,比如软件开发再也不仅仅是男性的天下了。她们与祖母和母亲相比,已经走得很远,不能用传统的赞美语言赞美之。以前我们爱说“性格决定命运”,今天我们应该说“素质决定命运”。自信多多——有自信的女人不会整天张狂霸气。超越男人的方法,不是把他们压迫在自己的霸权之下,而是活得跟他们一样地舒展自信;也不是整天向男人发出战书,或者摆出一副“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进攻态度。自信,不是自大,自信是相信,也只有相信才会幸福。  相似文献   

6.
新家庭守则     
1972年,美国《时尚》杂志向读者征集“新家庭守则”,在众多的来稿中,一位叫约翰·默迪森的“家庭钻石法典”脱顾而出。法典的内容很简单,总共两条。第一条:太太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太太错了,请参照第一条。约翰·默迪森在寄自己的“钻石法典”时,还附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法典是他结婚第6年时制定的。60年过去了,他也在法典中得到了男人所有的乐趣,他之所以把它命名为钻石法典,实在是因为它有钻石般的神奇。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8,(1):82-82
银杏科 银杏 银杏,俗称白果,公孙树。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与动物界的恐龙一样称王称霸于世,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唯有我国自然条件优越,才奇迹般的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盖头被掀开在万紫千红、争芳斗妍的’99世博会上,中国广西展厅用两幅最美最具代表性的巨幅彩照向世界展示八桂旅游的无穷魅力。一幅是神姿仙态的桂林山水,一幅是美仑美奂无比壮观的龙脊梯田。同为广西境内世界级的旅游精品,一个是美丽的自然景观,一个是旖旎的农艺景观,都有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都有畅酣淋漓的韵律,都有鬼斧神工的造型,都有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又各有千秋和特色,令千千万万  相似文献   

9.
奇岩。叠瀑。古木。人说山西好风光真是不假,眼前的绵山就是一个明证,沿着山脚下一条与溪水同行的小道进山,作家们一边观赏周围景色,一边调侃着与环境文学有关的话题。“我说这山肯定有大熊猫你信不信?”郭雪波指着眼前翡翠般的峰峦,向走在身边的方敏打趣。“我才不信呢,山里有没有大熊猫我能知道,因为人和动物有一种感应。”方敏笑着摇头。人和动物有感应——多么美妙的回答!这样的话也只有他们二人才讲得出,郭雪波和方敏都是以写野生动物见长的环境文学作家。郭雪波的创作多以内蒙高原上的动物为背景,人称他为“大漠之子”,其著作《大漠狼…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00,(5)
综观人类文化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许多伟大的天才都伴有心理异常,甚至精神病态的状况,越是了不起的天才,其病态越厉害。研究这一问题的科学家得出一个结论:遗传是决定天才发展的主要因素。美国一心理学家在研究这奇特现象时,列出一张很有趣的“遗传表”。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有媒体报道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海岸被大量开发,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污染加剧。海岸上那一个个被剜肉剔骨般的大坑,那如毒雾浊烟一般肆意升腾的粉尘,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据说,当地政府部门对此这样辩解:他们是觉得那些荒地根本没有任何的价值,才进行开发的。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创造生态文明。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也许在当地政府部门眼里,海岸上生活的草木鸟兽不算生态文明,草木鸟兽的欢歌笑语与痛苦哀鸣不算生态文明,只有高楼大厦才算  相似文献   

12.
臭小子有个大家庭臭小子官名叫“臭氧”,洋名——或者说它的化学符号为“O_3”。臭小子是人们对它的一种爱称。要说臭小子的家庭有多大,是个啥样子?咱们在地球上的人们没法形容,还是让去过太空的人说说吧。那是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把载有两名字航员的登月舱送上了月球。回望地球,宇航员们禁不住兴奋地报告说:地球原来是一颗蓝色的美丽星球啊! 啊!蓝色的星球,神奇的蓝色星球! 宇航员们知道,这蓝色来自地球大气对太阳光芒的映照。正是地球借助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才把厚达万里的大气层拢在自己身边,并用各种不同的气体,为自己编织了这层美丽的外衣。地球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编织并穿上这件美丽的外衣,不是为了漂亮好看,而是为了给她的儿女——那地球上的生灵万物提供庇护,给他们留住阳光,保住温暖;给他们拦住水份,提供乳汁;给他们挡住紫外线,免被灼烧致命……正是地球母亲有了这件蓝色而又神奇的外衣,给大地万物  相似文献   

13.
从盘古开天地的悲壮,到后羿射日的勇毅;从女娲补天的执着,到大禹治水的精诚;从愚公移山的抗争,到“高峡出平湖”的憧憬,沧海桑田,荡气回肠。尽管历史长河浪高滩险,但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记载着华夏子孙不曾停歇的奋争:插满橄榄枝的小船儿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灵性、野性、神性、人性,乘风破浪驶向彼岸,驶向明天。  相似文献   

14.
张鹏 《绿色视野》2013,(11):51-58
久居城市的人都喜欢在自己阳台开辟出一块地方种植花卉,月季、玫瑰、仙人草……如今家中阳台只有这些普通花卉,你都不好意思在花卉群友中交流。拥有几棵会吃虫子、会跳舞的草,你才是群友中的“高人”。  相似文献   

15.
数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字,在不同的领域里有不同的功能。在文学作品中,“挽断白发三千丈,愗煞黄河万年灾”是一种夸张的比喻。在经济收入中,”亿万富翁”、“千万富翁”,是一种成功的标尺。在科学家的领域里,数字又成了一种攻击别人捍卫自己的武器。在一般人眼里,科学家都是温文尔雅的高级知识分子,殊不知,在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战争,只不过这是一种没有硝烟,也不流血的战争,在战争中死亡的也不是科学家本人,而是他们付出心血研究出来的学说。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Gould),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进化论者、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他长期在美国的《自然史》杂志上开专栏,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统称为“自然史沉思录”,然后结集出版,《熊猫的拇指》就是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正积极倡导和创办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园区,但事实上,一些所谓的生态园区的经营方式却是粗放的,仍然在没有节制地污染。”12月8日,在“2006中荷可持续发展论坛”年会上,荷兰驻华使馆一等秘书马丁·毕克说。他眼下最想做的,就是把那些成功的生态园模式,推介给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生态园才是经济的、环保的和有效益的”。为此,马丁·毕克浓墨重彩地推介了“卡伦堡生态园模式”。卡伦堡模式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园是世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肇始,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已经稳定运…  相似文献   

17.
汪金宁 《环境教育》2022,(Z1):19-22
<正>一年里,邰明姝拍摄了上万条素材记录下城市里野生动物的生活;拍了二十多年生态照片的武家敏,照片存满了“三个电脑的硬盘”。她们既是野生动物的记录者,也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工人、是老师、是千万个平凡职业中的一员。他们穿梭于写字楼间,在地铁的转乘站奔跑,他们的生活半径围绕着家、围绕着工作旋转,仿佛离自然很遥远。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有着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因为这份热爱,他们与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做起了邻居,小心地守护着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叫我文化田野工作者”,十年来陈哲一直这么自称。把现在的陈哲和他那些曾经影响过中国流行乐坛的作品联系在一起,要费些思考。“我的状态总在山里”,对陈哲来说,那个《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走西口》、《同一首歌》的时代都是往事了。由他最后把关的另一个作品《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一位女孩拯救丹顶鹤的真  相似文献   

19.
在真假环保引出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了“伪环保”一说。随之就有人向环境保护行动,尤其是向民间热衷于环境保护事业的人,提出了诸如“不懂科学常识”、“算术式的换算都难以弄明白”等种种质疑,结论是连基本科学常识尚未弄明白的人不配说环保,更不配参与具体的环境保护行动。因此,他们把民间许多热衷于环境保护的人归类为疑似“伪环保”。加以无情讨伐与“解剖”,口诛者有之、笔伐亦有之。主刀解剖“伪环保”的有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尤其是科技界一些重量级人物更是批判的有理有据。他们大都是站在本人所处的行政或学术的位置,抓住民间环…  相似文献   

20.
健康中国背景下,乡村康养旅居是健康和旅居结合的创新实践。文章选取典型案例地东坪村,从日常行为视角切入,采用真实的在地观察、深度访谈、行为场景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微观层面对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特征及日常行为的空间实践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具有规律性、异地延续性和协商性,所寻求的是有序的、可控的、理性的生活化康养旅居实践。(2)乡村康养旅居者以院落作为日常行为空间实践的核心场域,形成了一套与院落空间相互作用、相互调适的生活化空间互动法则,院落空间成为他们践行康养旅居生活和体验“在家感”的理想空间。(3)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与乡村原生态生活空间进行深度互动,践行生态、简单、健康的乡村本真生活;他们还表现出对空间功能要素的自在性和自由性体验,超越空间功能要素限制,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由的生活化空间实践特征。由此,研究提出对乡村康养旅居者的新理解——旅居生活化,为深入理解乡村康养旅居者行为特征及乡村康养旅居地科学发展提供新思考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