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也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态伦理思想——“物我同一”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熠熠生辉。这一思想包括四个层次,即“人与天一”、“物无贵贱”、“顺物自然”和“万物不伤”。人与天一庄子所谓的“天”,是一种原始的生存境域,以“自然”为最高表征,万物于其中各适其性。“天”与“人”本质上是融合为一的。只有有了“人”的参与,“天”才成其为“天”;也只有在“天”之原始境域中,“人”才能展开本真。所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天地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环保产业》2014,(12):68-68
重庆立洋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洋”)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重庆市渝北财富中心,现有员工763人,其中技术人员326人,中级以上职称163人,高级职称42人.立洋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骨干企业,重庆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立洋专注于为工业企业提供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致力于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秉承“融铸品质、创造卓越”的企业精神,弘扬“绿色服务”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3.
孔炯 《绿叶》2012,(12):83-86
“美丽张家港”,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画卷; “绿色新崛起”,一个生机盎然的科学理念; “生态新家园”,一个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 从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再到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从全国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诞生,到成功搭建生态文明基本框架,再到首届江苏省“生态文明号”评选活动中荣获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近年来,张家港始终秉承“环境就是财富、生态就是民生”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进的科学发展之路,铺开了一幅“美丽张家港”生态文明的新图卷。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历来哲学研究和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哲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提倡“天命论”,主张“尊天命”,“畏天命”,认为“天命”是不可抗拒的;老子鼓吹“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旬子反对这些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主能“明于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天人关系”的争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外国的情形也是这样。关于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目前有3万多个乡镇,5万多个村民委员会,4亿多乡村人口,这意味着乡村兴衰影响着国家兴衰。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最好的起点在乡村,最好的抓手在乡村,最容易出成效的领域在乡村生态。“美丽中国”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美丽中国”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指引“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具体回应,“美丽中国”提出并构建了一个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视野,也成了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引。“美丽中国”的价值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乡村生态振兴也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6.
<正>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本期介绍《环保三十六计》之“生活节水计”“厕纸处理计”“废油再造计”“保护雨水口计”。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3月22—28日)也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纪念2022年“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旨在唤起公众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厉无畏 《绿叶》2010,(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8.
在为当选“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 物”发表获奖感言时,王灿发说:“绿 色中国需要更多的法制耕耘,我愿意 做一个脚踏实地的耕耘者。” “我的身材比较环保,所以这个 桌子容易挡住我”,在第九届“绿色中 国”论坛上,王灿发这样调侃自己,对 于自己的这一“缺点”,他从不回避。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个头不高的人却 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王灿发是中国第 一个向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的人。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的饮食。的确,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内地到边陲,中国人非常注重吃、讲究吃;从满汉全席到夜市排档, 从八大菜系到农家土菜,处处都显示着中国“吃”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你在大谈色、香、味,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吃进去的到底是健康还是负担呢? 一场SARS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而环境意识、动物保护意识和无公害意识的加强也让那些想吃山珍野味的“猎奇者”收敛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地看待“吃”,如何吃的科学、吃的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说贪     
哲人说:”人有双重人格,一半是无私善良的天使,一半是贫婪邪恶的魔鬼。”如果把这句名言进一步引申的话,那就是:当一个人的天使“成分”占上峰时,就成为廉者,当一个人的魔鬼“成分”占了上峰的时候,人就变成了腐败分子。不论其权力大小、地位高低,概莫能外。也就是说:人性中具有的局限是产生贪污腐败现象的最为基本的原因。苟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由此强调教化和法度,井非没有根据。英国人罗素是20世纪声誉桌著、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他被人们称为“世纪的智者”,孙中山说罗素是最了解中国人的外国人。罗素对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化、艺术、教育、政治、社会风尚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行为习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以自己特有的睿智、远见和洞察力,对中国人作了深层次分析透视。罗素认为,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节约”一词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非常流行的口号——“节约闹革命”。那时候,由于经济短缺,催生了布票、油票、糖票、工业券等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票证,更“流行”着“新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的概念出于董仲 舒,本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涉及本体 论的命题。在理学中,“天”既是“人” 的开始,也是“人”的终点,即从 “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 认识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合一。今 日环保主义者在新的视角下,重新 阐释了这一概念:“天”即自然界, “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 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 子,发展于孟子,经董仲舒理论化、 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博采众长, 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对“天人合一” 有其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现代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乐是近20年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乡村旅游形式之一。首先分析了“乡土情结”的由来和与农家乐旅游的紧密联系,进而指出“乡土情结”是旅游者到农家乐去旅游的根本动机,它具体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就是“土地情结”和“家乡情结”。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农家乐旅游者由“情结”产生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好。这类旅游者势必要求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情趣,借以慰藉自己的“乡土情结”;然后对南充市近郊农家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误区进行诊断,以此对南充市近郊农家乐的发展走向提出建议,那就是“走原味之路”。  相似文献   

14.
激荡2006,我们一起走过Passionate2006,WeWalkedTogether从松花江污染事件阵痛余波中一路走过的2006已经远去。站在新年的门槛回首2006,中国环保人倾力奏出的每一篇铿锵乐章无不令人欢欣鼓舞,人们看到了环境保护的春天。党中央国务院在2006年初发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号召后,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大法相继出台,这个泱泱大国在高速发展中顿然醒悟:节约就是最大的环保;从国务院六部委联袂举办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到“中华环保世纪行”、“绿色年度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贯穿全年一…  相似文献   

15.
王建 《绿叶》2010,(1):160-165
不到10%的居民能持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美国几十万亿的金融坏账就能这么轻易过去?外需不可依赖.内需无法启动.超大量的投资来保增长难道可以持续?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在分配.突破分配难题的关键是改变只要工业化不要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实行城市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应两步走,先存量.让在城里“打工化”的一亿人和他们的家属总计四亿人真正“城市化”;后增量.让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一亿人和他们的家属总计四亿人迁往城市。大规模城市化需要大量资源.中国发展得快.资源相对就能到中国来.目前的世界危机正好是中国城市化的绝佳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第三届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颁奖活动9月16日在深圳举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出席了本次大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获得本届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的“特别金奖”;北京奥组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环保总局官员樊元生、《中国环境报》记者刘蔚获得“金奖”。“保护臭氧层贡献奖”作为国家环保总局设立的政府最高奖,其目的在于通过奖励对保护臭氧层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来带动更多人对臭氧层的保护。据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马宁介绍,今年“贡献奖”的评…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首先说明当今中国出现了环境严重污染的“生态墙”;进而阐述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任务;然后论述我国正处环境问题的激化期,应借鉴世界各大工业国的经验教训,指明经济与生态双赢的方向;最后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这篇重要文章提出了以下启示:中国发展打“消耗战”的路已经行不通,必须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保持适当速度;提倡“合理消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4月21日,中国环保年度最高奖——“地球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发。在9名获奖者中间,一位来自河南的中年农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为保护家乡环境奔波十几年的“黄河卫士”宋克明。在颁奖辞中,有关宋克明的介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发起成立全国县级和黄河流域第一家民间公益性环保组织;自费召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万人环保动员大会;在黄河滩区湿地建立3个鸟类保护站, 并筹建黄河民间环境监护站。这些干涩的文字很难让人对宋克明有一个准确的印象, 而真正了解宋克明的人一定知道,这个“黄河卫士”、“环保村主任”在美誉背后,每一步都走得是怎样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北子 《环境教育》2004,(3):8-11
一位老人,始终伴随着中国环境保护的每一个历程;每一次重大的环境行动无不留下他的脚步和身影;他有30年的生命与中国的环保事业紧密交融在一起。70年代初,查遍中国所有的字典,也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中国历史上“环境”和“保护”这两个词是曲格平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 曲格平从70年代初即从事环保工作,既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创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环境专家、教授。笔者与他谈起了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他充满激情的回忆里,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近30年来所走过的环  相似文献   

20.
“我觉得挺好!”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绝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人都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环保工作者有很大鼓舞,也反映了环保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这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