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壤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文章在研究我国土壤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挑战。提出要解决我国耕地土壤和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实施“藏粮于土”的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我国土壤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主要内容是: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机制;开发土壤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种植制度;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粮食安全;适度开荒复垦,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和载体。近年来,在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耕地资源环境面临着多重挑战,高强度利用和长期高负荷运转使耕地得不到休养生息,耕地地力严重透支,耕地质量退化、耕地污染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在剖析国内外耕地轮作休耕实践与发展的基础上,战略性地提出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研究重点和目标,包括调研中国重点关注区域适于轮作休耕的耕地资源现状与区划,探讨重点关注区域耕地实施轮作休耕的技术路径、建立重点区域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体制机制等。为实现"十三五"国家农业转型发展,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与耕地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唐少琛 《生态环境》2004,13(1):149-150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大事,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在广东省目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并且耕地质量面临下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有责任采取各项措施,加大对耕地质量改良的投入。只有提高了耕地质量,才能确保广东省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以海河冲积平原区为例,通过典型样点调查建立样点标准粮和相应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指数的函数方程,求算理论生产能力;结合近3a(2003-2005年)的粮食实际产量,分析农用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农用地利用强度及其整理优势.结果表明:全区耕地粮食理论总生产能力为3.03×107t,远高于近3a1.49×107t的粮食平均实际产量,目前该区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通过整理优势分析,划定了区域的不同整理优势级别,整理优势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冀中南冲积平原区,受灌溉条件、农田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的限制,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程度低,粮食生产有较大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耕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限的后备资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肥力不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了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低的生态占用表明该省人口数量已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粮食的安全保障依赖于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执法,合理规划用地,以科学技术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 ,耕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限的后备资源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肥力不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了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 ;低的生态占用表明该省人口数量已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 ,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粮食的安全保障依赖于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执法 ,合理规划用地 ,以科学技术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广东省耕地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10年广东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广东耕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以及2010年耕地的发展规模和粮食生产力。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广东人口突破83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均消费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为70%时,将会出现耕地承载力严重超载。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人地资源矛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是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潜在的巨大威胁。通过分析人口、社会、经济、自然和政策等5个因素与耕地变动的相互关系和驱动作用,提出了保护耕地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关系到西藏农牧民的生计与社会稳定.为促进粮食产量提高,以西藏自治区7个地级行政区为生产单元,采用2010-2019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迪氏指数法定量分析10年来各行政区粮食产量变化差异,探讨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西藏粮食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增幅达15.9%;(2)日喀则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产区,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为42.2%;(3)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突出了青稞的重要位置,增加了青稞的播种面积,青稞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76.6%;(4)从全区来看,对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是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因此,近年来西藏主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扩大种植面积获得了增产,而在未来可积极开展复种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系数(如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以及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如改良品种、推行测土配方、提高农业机械化率等措施来提高作物单产、增加粮食总产.(图2表3参14)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工作根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以土种为评价单元,采用的方法有归纳法、限制因素法、专家经验法,建立了省级土种数据库、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等级耕地进行面积统计、科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田地力等级分为八个等级,以一至四等为主,占水稻田总面积的87.1%;一、二等的水稻田占水稻田总面积的32.3%,是高产稳产农田;三至八等水稻田占水稻田总面积的67.7%,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主要的中低产水稻田。必须针对后者的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加强改造,提高地力。旱地地力分为九个等级,全省高产旱地比例较低,一至四等旱地只占旱地总面积的7.9%,五至八等旱地占旱地总面积的73.79%,是经济作物和水果的主要生产基地。低产的旱地在田间管理上必须重视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粘粒,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对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章简要回顾了近十年来,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的历程、耕地地力评价的方法和GIS技术等现代研究手段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GIS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传统耕地调查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不仅省时、省力,评价结果准确可靠,而且可以做到适时更新、快速统计、制图,是今后耕地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China's policy 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its agriculture is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for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The policy interventions used included converting cultivated land from growing grain crops to cash crops and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of meat, eggs and milk. The impacts of these changes on grain supply between 1998 and 2004 a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at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The data on cultivated land diverted to other purpos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decision maker.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olicy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hina's grain supply, which declined by 14.4% of the total grain output in 1998. However, nearly 40%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t national level could potentially be converted by 2010.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extent of the reduction in grain supply and in land conversion are highlighted with reference to different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policy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3.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ultivated land has been shrinking, a change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potential challenges to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food security. In our research, we have predicted China'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for the next 50 years, based on scrutiny of systematic data and analyses of the loss of cultivated land. We have also designed an indicator of cultivated land equivalent per capita (CLEPC) to assess the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to support our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cultivated land will decline to a minimum of 113.31 million ha between 2001–2010, while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will decline from 0.101 ha to 0.083 ha. After 2010,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will begin to increase slowly to 118.98 million ha in 2050. However,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will still decline to 0.079 ha between 2010–2030; after 2030, it will start to increase and reach 0.085 ha in 2050. In contrast to the total area and per capita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the CLEPC will remain at 0.101 ha between 2001–2010, and then increase to 0.156 ha in 2050. Overall, there will be increasing stress on China's cultivated land during the next two or three decades. Although the supporting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may not decline obviously with improvement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China has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duce the los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o improve its productivit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4.
根据调查数据,指出森林破坏严重、水利不过关、土壤质量低、有机肥施用量减少、以及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导致经济投入减少和管理不善,是东江流域低产耕地的主要低产原因,并提出了如下的改良利用对策:继续进行林业建设和改造,加强水利建设、完善排灌系统和采用节水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增加投入和制订粮食收购保护价。  相似文献   

15.
耕地保护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建东  梁山然 《生态环境》2005,14(5):798-802
认为各级政府是耕地保护的主体,负有建设、管理和保护耕地的责任。十几年来,由于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的缺失,全国出现了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协调、政策不连贯、执法力度不够、违法用地现象普遍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制,为耕地保护创造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条件,管理部门要提高耕地管理水平,公开政务信息,疏通司法审判渠道,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种草、营林、治水和保土改善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建立高效种植业,提高耕地持久生产力,保护农业生物生产机能,开发果树生产,增强畜牧业,加工利用农副产品,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发展庭院生态经济等,探讨建设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使沿海旱地农业得到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在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以及生态退耕措施的影响下,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这一现象加剧了农业发展与其他要素间的矛盾,对区域粮食安全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分析青藏高原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的耕地面积数据,结合户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粮食单产等统计年鉴资料解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40年耕地面积变化总体经历缓慢增加、显著增加和缓慢递减3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耕地主要流失方向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50.99%和32.02%,主要原因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2)耕地转为非耕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部,而耕地转入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部.以地市州来看,拉萨、海东、海西、阿坝、林芝等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特征以缓慢递增为主;西宁、黄南、甘孜、甘南等地区的耕地面积则呈缓慢递减的变化趋势.(3)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其中经济和社会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产生的影响为负值,社会因素产生的负影响最大,为-0.224,人口基数增长、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利用转型要求以及二、三产业红利的吸引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耕地变化情况及流失方向,耕地面积波动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上述结果可为今后国家粮食安全及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图7表8参45)  相似文献   

18.
基因工程作物(GMO)自70年代出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年GMO安全性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本文就GMO产生的背景、GMO的种类及其对环境和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作了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