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丰产廉价的海洋巨藻(Durvillaea Potatorum)所制的生物吸附剂对Hg2 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该生物吸附剂经特殊的稳定化预处理而得。研究表明,该生物吸附剂的Hg2 吸附容量对溶液的pH值十分敏感,在pH=3时,最大吸附容量达到3.1mmol/g(干重),在溶液pH=0.4~5.0的范围内,Hg2 的吸附容量为0.49—3.1mmol/g(干重);溶液中的C1-能显著地降低生物吸附剂对Hg2 的吸附容量;其对Hg2 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该生物吸附剂可以有效地去除工业废水中的Hg2 。  相似文献   

2.
海洋巨藻生物吸附剂对Ha^2+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卫东  顾国维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0):489-491,494
就丰产廉价的海洋巨藻(Durvillaea Potatorum)所制的生物吸附剂对Hg^2 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该生物吸附剂经特殊的稳定化预处理而得。研究表明,该生物吸附剂的Hg^2 吸附容量对溶液的pH值十分敏感,在pH=3时,最大吸附容量达到3.1mmol/g(干重),在溶液pH=0.4-5.0的范围内,Hg^2 的吸附容量为0.49-3.1mmol/g(干重);溶液中的Cl^-能显著地降低生物吸附剂对Hg^2 的吸附容量;其对Hg^2 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该生物吸附剂可以有效地去除工业废水中的Hg^2 。  相似文献   

3.
啤酒酵母吸附重金属离子铅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采用北京啤酒厂的啤酒酵母自制生物吸附剂,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铅.考察了啤酒酵母吸附Pb2+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pH值、初始Pb2+质量浓度及酸碱预处理方法等.实验结果表明,啤酒酵母对Pb2+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加而增大,当pH=6时达到吸附最大值,吸附的最佳pH范围是4~7;随着初始Pb2+质量浓度增加,吸附量有所提高:当溶液初始Pb2+质量浓度为500 mg/L,pH=6时达到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为每g酵母吸附Pb2+ 107 mg;啤酒酵母对Pb2+的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方程;啤酒酵母经酸处理后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4.
硝酸处理的碳纳米管吸附水溶液中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优异性能的纳米材料。该文研究了硝酸处理的碳纳米管作为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的汞离子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溶液浓度以及吸附剂的量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2~5的范围内,碳纳米管对汞离子的吸附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大,并在pH为5时(对汞离子的吸附量)达到了最大值,在pH大于5时,pH值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大。碳纳米管吸附汞离子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在60min内达到了吸附平衡,当Hg2+浓度为20mg/L时吸附量为16.63mg/g。通过对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比较,Langmuir方程更适合描述吸附特性。随着吸附剂量增加,吸附效率上升。研究结果表明,硝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是一种有效的水溶液中汞离子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5.
以麻黄草废渣(ER)为原料,经硫酸改性制备了改性麻黄草废渣生物吸附剂(SER),并将其用于水溶液中Pb2+的吸附。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Pb2+初始浓度和温度对SER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SER对Pb2+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Pb2+离子在该吸附剂上吸附速率快,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随溶液中Pb2+离子浓度增加,吸附量增大,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SER在298K时对Pb2+的饱和吸附量为1.85 mmol/g,高于改性前(1.0 mmol/g)。热力学参数ΔG0,证实了吸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过程。SER对Pb2+的吸附性能优良,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了(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试剂与蔗渣纤维素发生的硅烷化反应,成功将丙基硫醇基团键合至蔗渣纤维素,制备出丙基硫醇键合蔗渣(SBM)。采用静态吸附方法,设置吸附液与吸附剂质量比为50:1,考察了SBM对重金属离子Hg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BM对Hg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2 h;pH、温度和电解质对其吸附性能无明显影响,即使在pH=0这一极强酸性条件下,SBM对Hg2+仍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当溶液中Hg2+初始浓度为200 mg/L溶液时,SBM对Hg2+一次吸附率高达88%;当溶液中Hg2+初始浓度小于50 mg/L,SBM对Hg2+一次吸附率高于99.9%,经一次吸附即可达标排放(≤0.05 mg/L)。SBM对水溶液中Hg2+的饱和吸附量为12.24mg/g,而在相同条件下,蔗渣纤维素原料对Hg2+无吸附,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仅有3.58 mg/g。该研究制备的SBM对水溶液中Hg2+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蔗渣纤维素原料和活性炭。  相似文献   

7.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对水中铬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毛木耳子实体(Auricularia polytricha)为生物吸附材料,通过批量实验研究起始pH值、反应时间、生物量、Cr浓度等因素对毛木耳子实体吸附去除水中铬的影响及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铬的生物吸附过程明显受溶液pH影响,其中总Cr和Cr(Ⅵ)的最佳去除pH分别为2.0和1.0;48 h后生物吸附达到平衡,生物吸附剂的最佳浓度为4 g/L;A.polytricha对Cr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13.8 mg/g;在整个吸附过程中伴随着Cr(Ⅵ)转化为Cr(Ⅲ)。生物吸附剂的X射线光电能谱显示:吸附在生物吸附剂表层的Cr大都呈+3价。在等温实验中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毛木耳子实体对Cr的等温吸附过程,同时准二级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生物吸附Cr的过程。毛木耳(A.polytricha)子实体在去除水体中的Cr方面具有很强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巯基树脂的合成及对Hg2+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聚苯乙烯交联微球为前驱体,经一系列反应合成了一种苯环上含巯基的离子交换树脂(巯基树脂),研究了其对水中Hg2+的吸附特征. 巯基树脂的红外与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巯基官能团成功地嫁接到树脂表面,树脂中b(巯基)为2.89 mmol/g. pH对吸附的影响较大,当pH为1时,巯基树脂对Hg2+的吸附量很低,因此,可以用酸洗树脂使其再生. 当pH为2~7时,巯基树脂对Hg2+的吸附量相差不大. 巯基树脂对水中Hg2+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吸附,吸附量高达14.500 mg/g,且符合Langmuir模型. Hg2+在巯基树脂上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于初始ρ(Hg2+)为1 mg/L的溶液,吸附后最终ρ(Hg2+)可降到0.003 mg/L.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g-聚丙烯酸/海泡石复合物对Pb2+的去除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易安  谢云涛  王爱勤 《环境科学》2009,30(9):2575-2579
制备了一种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酸/海泡石复合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对Pb2+吸附的pH依赖性、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聚丙烯酸成功接枝到壳聚糖骨架上,形成有机-无机复合吸附剂.吸附剂表面呈现粗糙多孔、凹凸不平的形貌,有利于吸附体系更快达到吸附平衡.在pH=6.00、吸附时间30 min、Pb2+溶液初始浓度0.02 mol.L-1和吸附剂用量0.10 g的条件下,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平衡吸附量达到638.9 mg.g-1,约为海泡石的3倍.重复吸附-脱附5次,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吸附量下降到489.2 mg.g-1,仍可达初始吸附量的76.6%,而海泡石使用3次之后即对Pb2+丧失吸附性能.与海泡石相比,复合吸附剂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更快的吸附速率和更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好氧颗粒污泥细菌藻酸盐对Cu~(2+)的生物吸附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玲  林跃梅  王琳 《环境科学》2010,31(3):731-737
以好氧颗粒污泥中提取的细菌藻酸盐为原料制备干藻酸钙吸附剂,对水溶液中的Cu2+进行了吸附研究.对比了不同p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模型拟合,测定了该吸附剂的解吸性能,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二阶导数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对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藻酸钙对Cu2+的吸附反应是一个比较快速的过程.当Cu2+初始浓度为10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0.7g/L时,吸附最佳pH值为4,吸附能力为67.67 mg/g.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来描述.好氧颗粒污泥藻酸钙吸附剂对Cu2+的吸附过程中有离子交换和pH值升高现象发生,溶液中的Cu2+与吸附剂上Ca2+交换的同时需要有H+的参与来维持电荷平衡.傅立叶变换红外二阶导数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好氧颗粒污泥藻酸钙吸附剂中MG嵌段与Cu2+和Ca2+结合的方式不同,Cu2+能与吸附剂表面的MG嵌段发生螯合,使藻酸钙表面的结构更加有序.以100 mmol/L HCl为解吸剂,解吸效率可达到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