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态廊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境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受损。构建生态廊道可以连通彼此隔离的景观元素,达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传递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全面介绍了生态廊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及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分析生态廊道的生态学功能。介绍了生态廊道构建的关键理论和方法,并提出考虑生物生境、廊道长度和廊道质量对生态廊道有效性的影响。我国生态廊道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多局限于城市绿化、景观审美以及小范围生态保护等方面,因此,通过分析国际大型生态廊道案例的构建依据、方法及其获得成果,为我国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借鉴。提出我国生态廊道应注重其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生态功能发挥,并可依托于已有的生态规划基础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建设模式研究——以广东大鹏半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一项创新性的环境保护制度,但目前其划分和实施管理机制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以大鹏半岛为研究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分区模式研究。通过生态调查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大鹏半岛的功能定位、地形地貌特征、典型生态系统类型、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和自然遗迹的分布状况、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特征,构建了全面反映生态特征的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建设模式,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差别化管理的思路,探讨了分区、分类、分级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创新了流域生态管理模式。以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基础划分7个重点区域进行分类分级保护模式,重点保护面积为171.59 km2,占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的77.3%。重点保护区域包括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红花岭海岸森林公园、大鹏半岛中部生态廊道、坝光古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国家湿地公园、东涌红树林湿地公园、西涌香蒲桃Syzygium odoratum林自然保护小区。该模式的实施既能较好地保护大鹏半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资源,也能够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分区管理制度的有益尝试,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也为中国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体系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胜利煤田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导致当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对2016年胜利煤田高分一号影像进行解译判读并划分景观类型的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胜利煤田进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识别。通过景观斑块质量评价进行源地识别,选取质量最高的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基于景观自身因子和邻近景观干扰因子,构建了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根据水文分析模型在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表面上提取最大累积阻力"山脊线",与生态廊道结合,得到生态节点。构建的胜利煤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10片生态源地、24条生态廊道和29个生态节点。建议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高区域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原则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过程和格局2个角度,概括和总结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般原则,包括:区分并优先保护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保护和建立自然、半自然生境,构建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种植模式,通过连接残存的自然、半自然生境或新建生态廊道增加农田景观的连接度,提高集约化程度较低的农业用地面积,采取野生生物友好型的农作管理方式,保护关键物种并维持物种的相互联系,控制侵略性的、数量过多的入侵性物种等一系列原则。最后,对这些原则在实际推行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无人岛保护和开发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演变趋势的分析 ,阐明生境更新的内涵和方法 ,提出 1种新型的保护性海岛开发模式 ,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 ,实施生态旅游 ,开发海洋牧场、港口等。按照保护性开发和生态恢复等原则 ,运用生境更新的原理和方法 ,将我国无人岛划分为生态型、开发型、居民迁出型及国防型 4种类型 ,以利于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6.
传统矿业城市生境碎片化严重,重构生态网络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中心城区为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方法,提取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价值的生境作为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阻力面并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结合电路理论、图论和网络结构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价和优化生态网络,重构徐州市中心城区生态安全网络。结果表明,徐州市中心城区生态源地共237个,面积为6 421.49 hm~2,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尚需添加70块小生境和192条新的生态廊道,才能弥补现有生态网络的不足;重构后的生态网络使徐州市中心城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分离度大幅度降低,斑块连通性和斑块结合度提高,区域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显著改善。该研究可为传统矿业城市转型、低效用地再开发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类活动干扰致使其栖息地破碎化,进而威胁黑麂种群生存。因此,识别黑麂适宜生境关键区,构建破碎栖息地之间的生境廊道显得尤为重要。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基于黑麂分布点位数据和环境数据,通过MaxEnt模型评价黑麂的生境适宜性,利用Linkage Mapper廊道设计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MCR)设计黑麂生境廊道。结果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959和0.943,MaxEnt模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黑麂适宜生境面积为44.78 km~2,仅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7.8%;影响黑麂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距阔叶林距离(29.4%)、海拔(19.2%)和距水源距离(15.2%);在选取的黑麂适宜生境关键区设计了3条黑麂潜在生境廊道,主要位于里秧田村、田畈村、库坑村及霞川村,廊道最小宽度设置为766 m,廊道总长度为12.70 km。该研究结果可为黑麂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无人岛保护和开发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演变趋势的分析,阐明生境更新的内涵和方法,提出1种新型的保护性海岛开发模式,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海洋牧场、港口等。按照保护性开发和生态恢复等原则,运用生境更新的原理和方法,将我国无人岛划分为生态型、开发型、居民迁出型及国防型4种类型,以利于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9.
沅江源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情况,对制定差别化的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沅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在Fragstats和InVEST软件支持下分析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特征,探讨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规律,评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合理性并模拟生态保护情景对生境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1)1990—2018年保护区土地转移主要发生在草地转为林地、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人类活动影响增强,保护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表现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2)保护区耕地斑块聚集度提高,人工表面斑块密度增加,景观整体优势斑块连通性增加,破碎化程度降低,林地斑块对景观控制作用增强。(3)29 a间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生境质量提高8. 64%,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表现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4)保护区生境质量改善趋势大于退化趋势。定量评估生态保护情景,沅江源自然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从当前情景的0. 88提高到0. 90。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增加是保护区生境质量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网络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原有丹顶鹤保护区规划缺乏系统设计思想,保护区面临严重的生境安全这一问题,根据维持生态系统地域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的原则,采用迭代法和整数规划2种方法,以高、中适宜性湿地面积占各自湿地类型总面积70%和60%为保护目标,研究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网络设计,提出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山地城镇的景观生态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平原城镇相比较,分析了山地条件下的山地城镇的景观生态特性:景观自然生境要素多,廊道体系不发达,景观要素布局松散,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按照地形条件和结构形态对山地城镇的景观结构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总结了山地城镇的主要生态问题,为山地城镇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网络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原有丹顶鹤保护区规划缺乏系统设计思想,保护区面lf缶严重的生境安全这一问题,根据维持生态系统地域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的原则,采用迭代法和整数规划2种方法,以高、中适宜性湿地面积占各自湿地类型总面积70%和60%为保护目标,研究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网络设计,提出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开展和不断深化,工程有效性评估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成效评估对于相应的宏观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年均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指数和人类威胁因子评估指标体系,对西南4省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生态保护成效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保护成效总体上明显改善,地类景观斑块分布更加合理规整,连通性提高,人类干扰强度逐步减小,尤其是4省市交界林区以及重庆与湖北、四川与陕西、四川与三江源地区的交界区域生态成效显著提高;而汶川周边林区、横断山脉部分林区以及云南文山林区生态保护成效较弱。因此,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进一步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在分析保护成效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采取保护和恢复并重的策略,将植被、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综合起来,以促进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可持续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4.
南宁市景观生态格局现状与改善途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原理,通过南宁市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南宁市景观的基本途径,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保持地方特色,维持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建立城市中具有生态功能的廊道等。  相似文献   

15.
扬州生态市建设中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扬州根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通过对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分析,形成市域范围内的生态敏感地区分布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在沿江地带,根据自然演变和经济发展,提出扬州沿江地带保护自然发展动力轴线、强化经济轴线的总体布局;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廊道建设情况,提出在中心城区沿润扬大桥北接线建设1km的环城绿色廊道,建设城市东西方向的3条绿色廊道和南北方向的两个楔形开放空间,同时沿主要的水网建设沿岸防护廊道,形成作为城市冷桥的绿色网络结构,把城市和郊区联系在一起,加强空气的流通并减轻、预防热岛效应和其他城市弊端。  相似文献   

16.
界定了环带状廊道内涵,在中小尺度下实证分析了环带状廊道分合荆州古城空间的生态效应,环带状廊道具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与连结度、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等生态功能。它使荆州成为“自然中的城市”,这启示我们环带状廊道景观正在成为绿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顺义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网络的构建能够减轻因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景观破碎化带来的危害,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相关原理,以顺义区为例,在GIS和RS技术的支撑下,采用最小费用模型来定量表征模拟潜在廊道,叠加绿地、水系、道路网络,构建自然-经济相耦合的复合生态网络,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复合生态网络的优化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东部适宜生物的栖息与迁移,其中汉石桥湿地与唐指山生态区位尤为重要;(2)随着生物迁移的廊道宽度增加,研究区生态廊道结构中的生态因素不断下降,建造难度加大;(3)通过将3种网络叠加,发现研究区存在着阻碍物种迁移的待修复的重要生态裂点.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网络构建和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可为其他城市区域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06年夏季在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通过9个样点的样方取样,分析了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保护区内共录得大型底栖动物6门10纲112种,其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种类62种,温带、广温种46种,外来种4种;淡水生物22种,非淡水生物90种.(2) 各样点生物量(以鲜重表示)在1.31346.05 g×m-2范围内,栖息密度为161136 ind.×m-2,不同生境之间的差异极显著.(3) 生境多样化、人为干扰小的样点a多样性较高,生境单一、人为干扰强烈的样点a多样性则较低.(4) 保护区内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较大,这是由不同生境的盐度差异造成的.聚类分析把该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为淡水、河口、滨海3个生物群落,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更直观地显示了各个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距离和相似的情况,并支持聚类分析的结果.讨论了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水平分布的特点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为识别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采用ENVI 5. 3和Arc GIS 10. 2软件解译黔中城市群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以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依据识别黔中城市群生态源地,基于石漠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构建黔中城市群阻力面,确定缓冲区,通过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生成廊道,识别生态节点,最终构建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0 354. 95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56. 42%;中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5 132. 14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65. 30%;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9 780. 76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73. 9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部及南部地区。黔中城市群需要加强保护的区域面积占比很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以免破坏黔中城市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分别于1996和2013年调查了湖北省潜江市郊区农业景观,研究不同农作生境和半自然生境中植被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以揭示农业集约化和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分析显示,1996到2013年间研究区植物多样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农作生境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多,物种组成趋于单一化;各生境优势物种都有明显变化,但相对于农作生境,半自然生境优势物种变化更大;农作生境和半自然生境农田耐受种种数差异不大;半自然生境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组成变化不显著,但城市化导致部分半自然生境丧失,可能对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构成威胁。这说明近十多年农业集约化对城郊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但半自然生境中植物多样性相对于农作生境受到的影响较小,可对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城郊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但需要降低农业集约化,采取环境更加友好型措施,而且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半自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