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生产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布局效益为目标,通过资源要素、地区、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调查分析及其关联矩阵的确定,建立了生产力布局优化模型;并对湖南省16大主要工业行业布局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定量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代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而酿成全球性生态危机并由此形成了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如何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近年来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环境与发展水平无论是单个企业、地区,或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的。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国家,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不同。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金少,资源使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如何寻求资源开发利用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合理关系,使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既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也是人类的劳动对象.其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如何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政策,协调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198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协助下,对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潜在人口支持能力进行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转移问题,采取系统工程的原理,深度分析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运营困境、优势要素和可行出路,以及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的开发困境、优势要素和发展需求,探究双方优势要素耦合的可行性。研究表明:(1)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解决的关键在于有效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2)中西部资源开发存在产业集中度较低、资源浪费较多、安全隐患较大、环境破坏较重等问题,必须从管理体制和调控政策上进行有效创新;(3)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双方优势要素具有明显的耦合性,促进双方优势要素的耦合,是助力企业走出资源枯竭困境,加快中西部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取市场占有率作为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值的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究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的空间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我国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空间差异较大,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出上升趋势,东部和东北部地区表现出下降趋势。(2)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比较优势值高的地区集中在中部、东部和西南部地区,低的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北部地区。(3)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受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和旅游产业基础的影响,其中区位条件和旅游产业基础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运用双向控制模式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基础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十分复杂的内容。 1.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合理进行建设布局。要实现合理布局,最根本的是根据城市的性质和城市内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功能分区,并在确定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搞好经济建设布局。包括合理地调整生产力布局与生产力结构搞好住宅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的布局,合理地调整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基础设施密度;合理地进行城市生态调节区和园林绿化布局,建设包括城市调节区在内的城市绿化体系。在确定城市功能分区时,有三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正确处理好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的关系;二是城市生态调节区的选定和重点环境保护区  相似文献   

7.
西部开发中有关环境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部开发之初,营造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合力,确保政府决策、公众行为不降低现有环境资源的质、量、价值。这是环境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西部环境 问题的认识   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 11个省、市、自治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56%,总人口的 23%。它们地处西部但环境问题却不仅仅是属于西部的,它将对东部乃至全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发生   西部总体环境问题的发生可用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环境承受着已开发地区的影响和自身开发需…  相似文献   

8.
环境管理绩效反映了环境管理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2009年国内绝大多数省份的环境管理均存在着低效的局面,且环境管理效率的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差。而造成综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规模效率引起的,说明投入的资源存在着浪费现象,单纯地依靠增加环境管理投入来提高环境管理产出的作用已经不大,必须依靠内部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9.
外贸集装箱影响因素和地区差异的研究是预测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和分布的基础,可为沿海港口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提供依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2009—2015年中国外贸集装箱生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贸集装箱生成与路径依赖效应、外贸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和吸引外资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劳动力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主要影响因素为路径依赖效应、外贸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成本,中西部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则为路径依赖效应、外贸市场规模、吸引外资能力和劳动力成本。目前我国外贸集装箱生成的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但生成动力不足,未来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因此,我国港口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这趋势,在规划过程中明确港口功能定位,避免盲目建设和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4—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及我国东、中、西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轨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环境规制强度过高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分区域来看,环境规制对三大经济区自身与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不同,东部地区呈"U"型关系,中西部则呈倒"U"型关系,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表现出协同效应,中部地区尤为突出。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制定多元化跨区域的环境政策,将有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处理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控制环境污染,防止污染恶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保证建设项目按照既定规划要求实现优化选址和合理布局,以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最终要通过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去实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协调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及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因此要正确理解环境保护与发展生产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的发展观的确立, 绿色GDP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进以传统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真正实行绿色GDP却面临重大技术障碍。举其要者,大致有三: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非货币贡献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环境资源的价格没有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 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危机, 其根源在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模式。在物质层面上,这一经济体系是由环境生产力支撑的,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当前的经济体系无视甚至否定环境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我国长江经济带199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因素对我国东部地区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正向驱动作用。(2)碳排放与人均GDP因素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只有东部地区通过了碳排放拐点,中部地区接近拐点,而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在较长时期内将持续增长。(3)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创新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微弱。(4)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贸易开放度和环境规制因素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增长收敛的视角分析我国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问题,选取1990—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入境旅游人次数据,采用σ收敛方法检验我国入境旅游的收敛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不存在全域性收敛,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中部和西部地区呈发散趋势。旅游资源开发是入境旅游收敛的主要原因,突发事件对经济落后地区的短期入境旅游收敛有很大影响,旅游固定资产、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人力资源供给都不是入境旅游收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经济实现黄金律增长时对应的消费率界定为最优消费率,从经济动态效率角度研究了我国省际最优消费率问题。通过对学者普遍采用的判断动态效率的AMSZ准则进行扩展,通过比较总消费和劳动收入来间接测算最优消费率。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为弱动态无效,中部地区为动态有效,西部地区动态效率最高;从现实消费率与最优消费率的关系看,中西部地区最终消费率高于最优消费率,而东部地区最终消费率低于最优消费率;我国省际最终消费率演变符合钱纳里的"U"型演变规律,中西部地区目前大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东部地区处于拐点附近。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最优消费率均值变动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外交部、国家环保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中办发[1992]7号),提出了我国在环境保护与发展领域需要采取的十条对策,对指导和促进今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坚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战略方针环境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是经济赖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将直接危及经济的良性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生存。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制订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和生态环境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因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内涵出发,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这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我国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0—2019年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设计了一套绿色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体系,采用全局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5个综合指标,依据重要程度排名,分别命名为“区域综合实力”“研发资源基础”“研发外部环境”“创新激励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综合得分排名显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我国整体上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十年,之所以收效慢,成绩不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认真加强农业环境管理。而且对其认识尚未提到应有高度。一、关于农业环境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所谓农业环境管理,就是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布局生产力,鼓励生产者尽可能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优先发展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农艺,确保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