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火力发电厂FGD系统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FGD系统中设置有旁路挡板,在正常运行时,其脱硫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低于400 mg/m3,达到国家排放要求。FGD系统运行中异常主要表现在原烟气SO2浓度超标,增压风机、GGH、吸收塔除雾器等设备易发生故障,导致脱硫效率下降,不能够达标排放,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运用烟塔合一等技术对现有湿法脱硫系统简化的可行性.在湿法脱硫系统中,利用冷却塔排烟气代替烟囱排烟,取消烟囱和GGH换热器,将增压风机和引风机合二为一,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设备的投资,降低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3.
王岚  高广军  丁根顺 《安全》2013,(8):14-17
本文针对烟气脱硫装置旁路挡板和增压风机取消后,在火力发电机组运行时对相关系统及设备进行安全性影响分析,以及采取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火电厂无GGH湿法脱硫机组烟囱降雨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火电厂无GGH湿法脱硫机组运行中出现的烟囱降雨现象,分析影响"湿烟囱"降雨的因素,找出该电厂无GGH湿法脱硫机组烟囱降雨的主要原因。从湿法脱硫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通过分析认为,完善除雾器设备,保证电除尘高效运行,可以使烟囱降雨现象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5.
基于筛板式脱硫喷淋塔的结构特点,研究了烟气流速、浆液循环量、液滴粒径和喷嘴形式对雾滴携带特性、筛板的整流效果、系统压损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流速增加到3.6 m/s,液滴被携带的作用明显增加,烟气流速增加,除雾器入口的雾滴浓度明显增加,系统压损增大;而循环量对1 300μm雾滴携带没有明显影响,循环量增加,系统和整流层的压损明显增大;液滴粒径越小,其携带作用越弱,1 300μm以上液滴几乎没有被携带出脱硫吸收塔,而800μm以下液滴携带作用明显增强。液滴分级粒径由50μm增加到1 900μm,其系统压损由2 349 Pa降到975 Pa,除雾器段压损由361 Pa降到67 Pa,液滴粒径对塔内系统压损影响较大。对安装有五层喷淋层的吸收塔,在四层以上安装双向双头喷嘴对除雾器入口的雾滴浓度有明显增加,而三层以下是否安装对雾滴携带无明显作用,同时其携带作用增强,筛板的整流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6.
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节能研究是降低发电成本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新旧标准对比入手,从新建电厂和老电厂两个方面论述了脱硫系统方案设计、高能耗设备选型、GGH设置、吸收塔设计、增压风机、循环浆液泵和氧化风机优化运行等具体节能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除雾器对瓦斯气体中细水雾的分离效率,同时确保气雾两相流流经除雾器后的压降符合要求。以气雾两相流动的均相流动模型为前提,根据稳定一维流动的基本方程推导出气雾两相流动的压降计算式;通过对瓦斯细水雾在除雾器中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除雾器板间距、叶片长度、转折角和气流速度对压降都有影响,其中气流速度的变化对除雾器压降的影响较大,压降随气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转折角的变化对除雾器压降的影响最大,压降随着转折角的增大而减小。这对正态分布式弧形板除雾器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小型CFB锅炉配风系统中选用的风机,常规有一次风机、二次风机、返料增压风机。如何将这些风机的送风在CFB锅炉配风系统中合理设计。简化配风系统,降低CFB锅炉自身能耗,是目前CFB锅炉设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之一。CFB锅炉的燃料颗粒一般为(0-8)mm,与煤粉炉相比省略了磨煤及制粉系统。燃料制备系统的能耗大为降低。但CFB锅炉增加了物料循环系统,实现循环燃烧。物料循环系统的循环动力,来源于返料装置进口侧立管中物料料位压差。返料装置多数采用非机械密封阀。为了使物料循环系统正常工作,一般都返料设置增压风机提供高压返料风源.控制其循环。  相似文献   

9.
基于燃煤电厂现有设备,根据不同形态汞的特殊物化性质,分别介绍了湿法脱硫系统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对元素态汞的氧化、湿法脱硫系统固定氧化态汞等技术的研究现状。文章分析了WFGD中氧气、SCR催化剂组分等因素对氧化Hg~0的影响,阐述了不同添加剂对于抑制脱硫浆液中Hg~(2+)再还原的效果。最后根据燃煤电厂烟气脱汞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出发展设备分工式脱除非颗粒态汞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旋线除雾器是一种利用高速旋转的纤维线(旋线)实现气液分离的除雾设备,其除雾机理是旋线与雾滴的惯性碰撞和旋线产生的旋流离心分离.为定量分析旋流的离心分离作用,必须给出切向速度分布的数学表达式.为此,利用Fluent 18.1软件对旋线除雾器内切向速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发现,旋流切向速度随半径的变化近似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84;随旋线转速和旋线根数的变化呈幂指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超过0.999.通过上述函数关系建立了切向速度分布数学模型,进而确定了旋线除雾器离心分离效率的计算公式.最后探讨了旋线除雾器除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旋线的惯性碰撞占主导地位,离心分离对除雾效率的贡献低.对于粒径20 μm的雾滴,惯性碰撞除雾效率为77%,离心分离除雾效率为5%;旋流段长度的改变对旋线除雾器的效率影响很小;增加旋线转速或旋线根数是提高旋线除雾器除雾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