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障工伤职工基本权益、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企业工伤风险,是我国开展工伤保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2007年4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总结部分地区经验基础上,经全国工伤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通过,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8年3月制定并下发了《工伤康复诊疗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诊疗规范》)和《工伤康复服务项目(试行)》(以下简称《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入贯彻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的情况,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难点有:工伤认定政策放宽带来的难点以及工伤保险与预防、康复存在事实上的脱节现象。采取了5个方面的对策:实施教育及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工伤认定工作的研究,完善工伤保险中的事故预防机制,以及建立工伤预防基金,强化安全“三基”工作。  相似文献   

3.
人社部1月24日就《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确定和支付,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和相关用人单位的权益。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5期《劳动保护》杂志刊登了《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工伤认定难点》一文,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那就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伤如何认定,非公有制企业不遵守《安全生产法》如何处罚,如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工伤职工的权利等等。当前,随着国企改制,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崛起,工伤保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经常发生非公有制企业出了工伤,不及时上报,而是一次性拿出钱来打发了事,甚至辞退工人。有关执法部门必须注意到这个薄弱环节,借学习宣传《工伤保险条例》的大好时机,将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伤保险问题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地方管理部门也要改…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科学》2007,(8):27-29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等规定的实施,给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大量具体的工伤争议案件处理中,又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组织召开了研讨会深入研究、探讨,统一了工伤争议案件处理的执法尺度。现就江苏省关于工伤争议案件处理的有关问题的探讨意见作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际工伤保险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静 《劳动保护》2010,(1):120-122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6年,中国参保人数上涨3倍。从2004年的4500万,到2009年底的1.47亿。除工伤赔付外,工伤康复、工伤预防工作也在试点开展中。未来中国工伤保险工作的前景和目标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职工患了尘肺病等职业病,其申请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应在申请主体、申请期限、申请材料等方面注意哪些问题?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当向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2010年12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对工伤认定的程序作出了新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规定了工伤认定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建立预防优先的工伤保险制度,是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工伤保险制度积极主动作为的体现。我国自2009年开始进行工伤预防试点,2013年选取50个城市再次进行工伤预防试点,通过试点城市的经验总结,2017年出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规[2017]13号),要求全面推开工伤预防工作,文件出台后,部分省市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两降两增",但还有一定比例的城市,依然处于观望状态,主要原因为认识不够、人手不够、工作机制不畅通,服务和支付标准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工伤保险条例》只确认了工伤保险具有工伤预防功能,但如何实施工伤预防,条例上没有具体和明确的表达,尤其是对工伤保险的预防费用没有明确规定,实质上难以促进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因此,工伤保险预防功能的法制空白亟待填补。  相似文献   

10.
陈刚 《劳动保护》2008,(1):48-49
国务院2006年发布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起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伤康复制度。”这一要求为我国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认真贯彻《纲要》,积极推进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11.
当前工伤认定和赔偿程序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拥有工伤认定的专属行政权。而从第2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动机主要是针对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因而应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待遇的情形。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作为法律授权从事一定行政职能的机构,其支付行为的依据正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  相似文献   

12.
林静 《劳动保护》2011,(4):70-71
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对于老条例共作了24处修改,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即:扩大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调整了工伤认定范围;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提高了部分工伤待遇标准;加大了对不参保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强了对未参保工伤职工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3.
章法 《劳动保护》2007,(6):74-75
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职工就可以申请工伤认定,并由此获得医疗救治等相应的工伤待遇,这是《工伤保险条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对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相结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伤事故不可避免。工伤保险由工伤而起,因工伤而设,以保障工伤职工获得待遇支付和职业康复,分散企业工伤风险,提高社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为目标。经过自1884年德国实行工伤保险制度以来的一百余年发展,工伤保险制度在工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协调机制中展示出了超强的调节能力,成为当今各国不可缺少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已正式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新时代,但我国市场经济建立不久,工伤保险起步时间不长,在发挥工伤保险的预防作用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5.
工伤认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关系到工伤劳动者权利的保护能否得到实现。《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即工伤认定实行有利于工伤劳动者的举证责任倒置,但在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中却发生改变,使得工伤认定中举证责任最终由工伤劳动者承担,立法目的和实际运行发生巨大偏差。从要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构工伤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16.
《安全与健康》2020,(4):41-42
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除了伤残津贴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应由用人单位支付外,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劳动能力鉴定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工伤待遇款均应当由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一位农民工姚清春到江苏苏州一家无照个体石材加工厂打工,在使用切割机过程中,不慎切到右胳膊致残,仲裁部门裁决石材加工厂赔付工伤待遇23万,一审法院判决却认为,没有进行工伤认定,姚清春不能享受工伤待遇。而二审法院认为,石材加工厂无照违法用工,石材加工厂应依法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终审判决石材厂业主赔偿姚清春23万1168元。  相似文献   

18.
采访人:本刊记者被采访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司长陈刚记者:最近,我看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的一个文,《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陈刚:这个《通知》是2004年6月1日发的,主要是解决农民工特别是建筑业农民工工伤认定难和赔付难的问题。记者:说到这“两难”,我深有感触。2002年4月,一个缠着纱布的农民工来到编辑部,他说他叫黄成杰,家在陕西农村。一个月前,他到北京丰台区武警水电指挥中心当建筑工,在吊钢模时,被模板压断了右手的一个指头,到医院做了截指手术。他要求申报工伤和工伤赔偿,可老板不同意,给他买了一张…  相似文献   

19.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发生工伤人数440万人,累计评定伤残等级人数190万人。积极推进工伤预防工作,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对实现工伤保险的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政策上的新突破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可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的支付,  相似文献   

20.
冯伟 《劳动保护》1998,(3):16-16
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承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所冯伟,汤有志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好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中的有关问题,对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安全生产有着重要作用。承德市于1994年9月开始在全市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