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羽佳 《绿叶》2005,(11)
杨若兮出道较早,因与张国立、织田裕二等国内外著名影星多次合作而成为一颗影视界的新星。和其他演艺明星一样,杨若兮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即便这样,有两件事也是她无论如何都要安排出时间去做的——养猫和旅游。家成了“猫的世界”杨若兮喜爱猫是出了名的。“她爱猫爱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她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她。一和杨若兮聊起她宠爱的猫,她立刻兴致大增,“每天早上我都要和它在床上亲昵一个小时再起床,因为它实在太可爱了。”待在家里时,她每天都要和猫说好多话。“告诉它我有多么爱它!”“为了随时能看到它,从前我连拍戏都带着它…  相似文献   

2.
时光中的树     
《绿叶》2020,(7)
正我曾经这样描述我老家杏儿岔的树:30棵杏树加上50棵柳树,再加上100棵杨树和12棵榆树,还有41棵梨树和58棵苹果树,再加上前年二叔在门口种的3棵椿树。这就是杏儿岔全部的树了。反正岔里都是一些平常人家,都是一些好种好活的树。有时觉得树太少了,岔里人就把一棵扁豆叫作扁豆树,把一棵枸杞刺叫作红刺树,还有麻秆树、苦荞树。远远看去,是一团树包围着杏儿岔;走进岔里才看清树散落在各处,就像那些门口蹲着、地埂  相似文献   

3.
过去人们来大寨,登虎头山,就是看七沟八梁一面坡,在这里体验以陈永贵为首的大寨英雄向穷山恶水宣战的豪情和艰辛。而今,来大寨登虎头山,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不但让你沉思历史,更让我们憧憬未来。沿着当年周总理三上虎头山的路线攀缘,青翠欲滴的油松中一座六角形纪念亭映入眼帘,这就是1965年周总理第一次登虎头山休息的地方。周总理站在这里看着对面山坡上有一片葱绿的松树林,问:“那是什么地方?”贾承让回答:“那是武家坪的天齐山。”周总理自语:“要是能把所有的山头都搞成像武家坪那个山头那样,该多好啊!”陈永贵解释:“我们的虎头山只有石头,没有土,没法种树。”周总理说:“永贵啊,你们可以向山东厉家寨学习石山上植树的经验,这山上要多栽树啊,水果树、木材树都要种。”站在周恩来纪念亭,凭栏远眺,我仿佛看到当年的大寨人正  相似文献   

4.
漫画·漫话     
“天下名山僧占尽”。看破了红尘的人,往往以名山秀水为最终选择。世俗者称之为逃避现实,隐退山林。依我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谁不愿与清风朗月做伴?谁不想和云海松涛厮守?  相似文献   

5.
您关注过老虎的生存权利吗?您愿意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意与老虎和谐相处吗?那么,您应该首先关注下面这个更直接、更普遍的问题——2002年1月30日,在刚成立的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内,一头被非法狩猎者套伤的老虎在垂死之际咬伤1人,咬死1人。这幕惨剧成了珲春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巨大阴霾。笔者今年以来数次深入该区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发现至今仍有人担心保护老虎会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不断有人问:“人在山里遇到老虎怎么办?”、“是人重要还是老虎重要?”等等的同类问题。老虎是非常骄傲的野生动物,没有任何天敌,是山中之王。它主要在山脊一带活…  相似文献   

6.
读书是学习,读树也是学习,是一种在户外感受自然、师法自然的学习,若能读出树的沧桑,听懂树的倾诉,那你的爱便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在北京麋鹿苑的户外生态教育活动中,有一个由二人进行的“读树”游戏,十分引人入胜。蒙面者在同伴的带领下,来到某棵大树前,通过用手触摸、用耳聆听、用心阅读,引发你对树木的亲和力,提高你对自然的感受力。做完游戏,你一定颇有感慨,那就请你一吐为快,与大家共享吧。   最近,美国自然教育家柯内尔来京教授了许多游戏,其中有一个叫“我的树”,是以人扮树,通过角色的转换,体验树的…  相似文献   

7.
将军 《环境教育》2008,(3):61-62
环境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的吃住行都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有健康才算小康。“东亚病夫”的“高帽”我们再也戴不起,也不需再戴,因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已有条件让我们拥有健康奔入小康生活。但个人行为还需要处理好环境与健康问题,了解一般的环境与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鸟殇     
《绿叶》2020,(6)
正如果把那些鸟窝倒扣在地上,是不是像一片鸟坟?我说不清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制造了多少鸟坟。说起来,我们还算是一个个爱鸟的人,可鸟不相信我们爱它们。当年的我们,对鸟确实是"一往情深"。春天,我们入神地望着从南方飞来的紫燕衔泥筑窝;夏天,我们在鸟鸣阵阵的山林里流连忘返;秋天,我们望着一群群南飞的大雁  相似文献   

9.
“福无双至”的成俗在一定的范围内,看来并不是不能打破的。连连传来桃花源被升格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喜讯,让我这位在桃川仙隐供职六年的灵境斋主不胜欣慰!桃花源以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而闻名,以秀丽深邃的江南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以雄浑的丹霞  相似文献   

10.
发现问题 自从开展了植树活动后,城市里又多了一批“绿色环保小卫士”。每当我乘公交车去盆景园时,这些“绿色环保小卫士”都笑眯眯地向我点头、问好。我也在心里默默地说着“Hello!Hellol”可是最近几天,我经过某些小店门口,发现那儿的树总是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还有的甚至在逐渐的枯萎,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啊!盆景园里的树—直站得笔直笔直,而这里……哎!  相似文献   

11.
佚名 《绿叶》2005,(12)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 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这是我党我军著名军事家刘伯 承元帅毕生的座右铭。在我党著名 将领之中,刘伯承元帅以毕生爱树、 护树而知名。在革命战争时期,刘伯 承行军所到之处,一有空闲,便发动 战士们植树造林。建国后,刘伯承爱 树之情更甚:每年植树时节一到,他 就亲自动手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在 南京北极阁那幢旧式二层小楼里居 住时,刘伯承在楼前移植了一棵大 松树,楼后向阳的山坡上的云南松、 马尾松、红枫和竹子,也均是刘伯承 亲手栽种的。  相似文献   

12.
真怀疑只是个梦。 在梦中我听到了阵阵的蛙鸣。那 一片此起彼伏的蛙声啊,让我沉静下 来。开始聆听。 这是多么美妙的声音啊。是真的 吗?是真的蛙鸣吗?我总在怀疑自己 是否听错了,或者只是在梦中沉醉不 醒。但那一阵高过一阵的,确实是蛙 们“呱呱”的叫声。 这种声音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哪 怕有一万年没有听到过,它仍然会存 在我的记忆深处。只要有一点点迹 象,就能唤醒我。唤醒我身体最深处 的那种激情。还有喜悦。  相似文献   

13.
辽东楤木,刺嫩芽儿,味美而难寻,自古以来就是稀有的山中珍品,现在又远销国外,不禁让国人为之骄傲。当然,采撷它的人一群又一群,络绎不绝。有的把嫩芽树梢直接砍掉,也有的割断楤木用水缸泡出芽来卖钱,剩下的不是被砍了头的枯木,就是用过、废弃的树杆。甚至对极其罕见的“楤木王”也不放过,全树上下断头四十多处,直将梢头砍尽才罢休。不知当人们砍杀这历经千万年风雨而不死的镇山神树时,是怎样的场景?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这个地球上每年数以万计的生物在消失,并逐年递增,一些物种正濒临危境。“救救楤木!救救山珍!救救人类吧!”保护珍稀植物,呵护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物种,保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这才是真正保护人类自身啊!  相似文献   

14.
温家宝总理今年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让人欢欣鼓舞。其中的一段,更让人听后悲喜交集——“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这本来是一个人生存所需的像地平线一样不能再低的标准,如今却成了中央政府的奋斗目标之一,怎不让人感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肤色     
任茂谷 《绿叶》2022,(10):55-59
<正>一周末我喜欢去雅玛里克山的树林子里转悠。过去,人们把这座山叫作“妖魔山”,现在习惯叫“雅山”。我在林子里用粗糙的树皮磨手掌上的老茧,这样的摩擦不能让老茧减少,当然,我也不是想让老茧增加,只是喜欢这种麻酥酥的感觉。树皮和老茧都是保护层,分别保护着树和手,双方摩擦产生的热,通经连心,震颤着我与树的共鸣。林子里有我栽的树,市区和周边山上的很多地方都有,现在早已分辨不出哪些是我种下的,但我手上的老茧与这些树相关。我栽了树,树改变了城市的肤色。  相似文献   

16.
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荫里打个盹儿……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  相似文献   

17.
在我就要启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旁边一位同学给我开玩笑说:“张国敬,你又不是漕泾人,再过两年就回山东老家了,漕泾的环境再差也和你无关,你这不是瞎操心吗 ?”对,我不是漕泾人,但我是一名中国人,无论是上海还是山东都是祖国的一个部分,身为中国人,难道不该关心吗 ?  我来漕泾也有三年了,发现漕泾的环境远远不如老家的好 (可能是因为工业比较发达的原因 ),而且还在一天天逐渐变坏。在这么多环境问题中我就举二个最令我伤心的。 “海滩鹤”飞走了   刚来到上海时,由于经济原因我并没有入学,在家闲着没事,就跟爸爸到围出的…  相似文献   

18.
4月21日,中国环保年度最高奖——“地球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发。在9名获奖者中间,一位来自河南的中年农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就是为保护家乡环境奔波十几年的“黄河卫士”宋克明。在颁奖辞中,有关宋克明的介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发起成立全国县级和黄河流域第一家民间公益性环保组织;自费召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万人环保动员大会;在黄河滩区湿地建立3个鸟类保护站, 并筹建黄河民间环境监护站。这些干涩的文字很难让人对宋克明有一个准确的印象, 而真正了解宋克明的人一定知道,这个“黄河卫士”、“环保村主任”在美誉背后,每一步都走得是怎样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在口碑好的环保人士多半是“个体户”,其中也有一些正艰难地从“个体户”向“小分队”转型。从个人到组织“有些营员认为,大学生绿色营已经成了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品牌之一,要爱护它、珍惜它,就要把这个牌子挂在更显眼处,用更多的材料来做,让更多的人在它的旗帜下成长为绿色战士。可是,我又能做什么呢?我老了,我也不想再成立什么机构,中国有那么多机构,可很多机构的作用反而不如个人。”唐锡阳说。算起来,由唐锡阳和夫人马霞于1996年创建的大学生绿色营已经走过了十年有余。现在,大学生绿色营有了一间很小的办公室,有了自己的网站,也…  相似文献   

20.
旺达 《环境教育》2005,(11):4-7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一位温和的学者一次又一次地站到法律面前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教学之余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人称“及时雨”的法学专家王灿发教授有着怎样的环保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