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省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变化及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是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以岸线利用类型界定为基础,构筑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变化数据库,通过建立岸线利用变化矩阵、关联岸线利用类型与岸线条件信息,分析沿江开发过程中岸线利用的变化特点、评判其合理性,提出岸线利用的优化建议。实证分析表明:2002 年以来,江苏长江岸线利用扩张迅速,其中,北岸地区以工业占用扩张为主,南岸地区由工业占用和港口利用共同驱动,总体上,仍呈现以工业占用扩张为主导的特征。港口、仓储、工业等重点类型岸线中,岸线质量等级结构与岸线利用要求的匹配度增加,岸线利用趋于合理化。尽管如此,用于非涉水工业开发的优质岸线仍然较多,港口岸线利用受到挤占,岸线利用的公共化程度相对降低,不利于岸线综合利用效益的提升。未来应严格岸线利用准入制度,限制工业占用优质岸线,鼓励工业岸线向港口等公共服务类型转变,改善岸线利用结构,提高岸线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干流岸线南京段为例,首先从港口布局对岸线资源条件的要求入手,选取岸线稳定性、岸线前沿水深两个主要因子,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划分科学合理的评价单元,对岸线资源进行评价,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级;其次根据岸线承担功能的重要程度及其对港口布局的生态敏感性的大小,将岸线划分为生态敏感岸段、生态较敏感岸段和生态不敏感岸段;最后综合考虑岸线资源条件和生态敏感性,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确定不同岸段港口布局的取向,将其划分为港口优先布局岸段、港口有条件布局岸段、港口从缓布局岸段、禁止港口布局岸段。  相似文献   

3.
宁波港务局     
宁波港地处我国海岸线中部,是一个由深水海港、河口港、内河港组成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宁波港在历史上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和海运中转枢纽之一;现在是上海经济区四港联合委员会成员港,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十五个省市直接相连,并与巴西、智利、澳大利亚、美国、香港等57个国家、地区14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岸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大。通过充分分析长江中游岸线资源特征与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质学角度构建港口码头、过江隧道与过江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划定出三种工程类型一级岸线(适宜)、二级岸线(较适宜)、三级岸线(一般适宜)与四级岸线(非优先开发)区域范围。由结果可知:长江中游岸线港口码头以非优先开发区域为主,长度合计931.47 km,占岸线总长的46.71%;过江隧道与过江大桥以较适宜开发、一般适宜开发区域为主,较适宜开发、一般适宜开发区长度合计分别为1550.75 km、1224.18 km,占岸线总长的77.77%、61.39%。最后,针对三种工程类型适宜性等级特征提出相应地学对策建议,为重大工程部署规划提供地学理论依据,促进长江中游岸线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以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保护大长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岸线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功能,是沿岸城市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近10年来,长江岸线资源变化剧烈,深刻反映长江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转变。以长江南京段为案例区,基于遥感影像和实地踏勘,研究了2008—2018年的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岸线资源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岸线资源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呈现小幅增长趋势,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来源为港口码头岸线和自然岸线,新增岸线类型主要为城镇生活岸线和工业生产岸线。从具体区段来看,以鼓楼区、建邺区和雨花台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岸段岸线利用的生活功能进一步加强而生产功能减弱,岸线资源集约利用要求、居民生活需求、生态环保及规划政策是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为长江大保护战略背景下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矿物能源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再生能源资源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特别是陆地再生能源资源更是如此。本文对我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中的前两种能源资源进行了分区及分省计算,并依据全国已有的调查及普查资料,对后两种源能资源进行了分省及分区统计,在此基础上又对全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宏观上提出了开发利用我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7.
港湾围垦或填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问题的提出 近岸海洋中的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海洋岸线资源以及海洋物理资源。这些资源中的海洋生物资源、水产资源和物理资源多数是可更新(可恢复或称可逆)的资源、而岸线资源中多数为不可恢复或难以恢复的资源。岸线资源中包括旅游岸线(沙滩、海岛、海岸风光、礁石等)、深水码头岸线、滩涂岸线(滩涂养殖等)以及浅海养殖岸线等。这些岸线资源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ISO14000认证》2010,(2):F0002-F0002
如皋位于长江和黄海的“T”型交汇处,是上海经济圈工贸发达的历史文化旅游港口城市、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和江苏沿江开发的重点县(市),拥有48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深水贴岸的黄金岸线20.2公里。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1990—2013年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变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中国1990—2013年23 a间大陆海岸线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海岸线空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构建了海岸线开发利用负荷度和易损度指标,对我国大陆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特征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海岸线长度和形态的变化两个方面,长度上,中国大陆海岸线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23 a间增加了1 045.54 km;形态方面,大量的自然岸线转变为平直的人工岸线,人工岸线增加了4 398.14 km,年均增加约200 km。2)大陆海岸线的开发利用负荷不断增加,我国距离大陆海岸线1 km范围内海域被开发利用的面积比例已超过80%;大陆海岸线重度开发岸线长度为3 118.05 km,占总长度的16.43%,其中,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的重度开发岸线长度所占比例均超过了50%;海南、福建和广西区的未开发岸线比例超过60%。3)低易损度海岸线分布存在南北差异,北方沿海地区,除山东外,其他省区的高易损度海岸线所占比例均超过了15%,南方地区海岸线资源的易损度整体较好。海南省、广西区的可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人工岸线与易损度存在正相关。论文可为海岸线空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GIS技术与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厦门市沿海岸线进行了多目标的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并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对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发展要求,提出厦门市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该方案为促进厦门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创建“海湾型生态城市”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我国城市沿海岸线的生态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宁波-舟山海域环境容量研究I. 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河口、陆架和海洋模式(ECOM),引入干湿网格法变动边界处理技术,将模型应用于宁波-舟山海域,建立此海域的三维潮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较好的刻画出此海域分潮的潮流场时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2.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黄金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开展海岸线占补平衡制度研究,对贯彻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促进岸线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海岸线保护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海岸线占补平衡制度产生的背景、内涵、意义及相关管理实践,并借鉴国内外耕地和湿地占补平衡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出对我国实施海岸线占补平衡制度的建议,以期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30余年辽河口海岸线遥感变迁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利用1979年、1990年、2000年和2013年4个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开展了30余年辽河口海岸线遥感变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79~2013年间,辽河口岸线不断向海推进,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目前岸线长度为298 km,较1979年增加了63 km,陆域面积增加了410 km2;(2)辽河口自然岸线中的淤泥质岸线减少显著,近70%的淤泥质岸线转化为港口、盐田和养殖围堤岸线;1979~1990年间淤泥质岸线主要转化为了盐田和养殖围堤岸线,进入新世纪因盘锦港的建设,使得盐田围堤岸线转化为了港口岸线;(3)1979~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3年3个时段辽河口岸线变迁速率分别为94.2 m/a、52.1 m/a、81.0 m/a,尤其二界沟镇在1990~2000年间,因盐田建设导致海岸线迅速向海推进,海岸线变迁速率达到了1200 m/a;(4)辽河河流入海口门和河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大规模的养殖开发和盐田建设围海导致双台子河入海口门变窄,而大辽河入海口门由于盐田和港口建设导致河口变窄;双台子河道和大辽河道主要由于泥沙淤积和养殖围填,也导致了河道局部变窄.  相似文献   

14.
选取连云港沿海3个县(区)为评价单元,以邻近海域为评价对象,通过对岸线、海域开发强度、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海洋生态承载指数、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7项指标测算,开展海域空间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岛资源环境四项要素的基础评价研究,按照"基础评价-专项评价-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思路,采用"短板效应法"确定县(区)海域的超载和预警等级。结果表明,3个县(区)的综合承载类型均为"超载",预警等级均为"重警"。海水环境超载、部分岸线开发强度较高和个别无居民岛生态状况退化是影响连云港市邻近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超载因子。最后,从现实状况和评价标准优化两方面对超载因子展开成因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岸线是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持海岸带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广义上可分为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两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岸海域和海岸线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截至2016年,全国人工岸线比例已超过68.5%,个别省市人工岸线已超过90%。海岸线超负荷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问题,也给海岸线的保护和管理造成了困难。建议从确立海岸线管理制度、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责任监督机制、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以及落实海岸线监督管理等角度开展工作,推进新时期我国海岸线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评估海岸线生态服务价值(ESV)是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判别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级别,有助于优化海岸线的管理。本文以广西钦州市海岸线为研究对象,以海岸线向海陆两侧各1 km区域为研究范围,评估了钦州市海岸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索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编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结果表明:ESV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茅尾海北部、七十二泾、三娘湾以及大风江部分地区,ESV较低的区域分布在钦江入海口、金鼓江南部以及大风江西南侧部分地区;ESV评估可以从海岸线资源环境特征上把控其保护级别与开发利用价值,并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支撑。研究成果可为海岸线规划管理以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海岛区资源特征与开发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舟山群岛为我国第一大群岛,区位条件优越,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基地。本文分析了舟山群岛区的资源特征、优势及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对港口航道、海洋生物、旅游、盐业与海洋能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的江苏省海岸线开发承载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依据,本文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类型和海岸线人工化类型构建海洋功能区允许的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标准及海岸线人工化指数,然后根据海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和承载力分级模型评价各岸段承载力状况,并在江苏省海域划定13个评价单元开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13个评价单元中,海门市、连云港市辖区和通州市海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很高,属于开发超载区域,海安县、启东县、响水县开发承载力指数介于0.9和1.1之间,属于开发临界区域,其余7个评价单元岸线开发承载力指数小于0.9,属于适宜开发区域;(2)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的海岸线开发承载力评价方法可真实、客观地反映海岸线开发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
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和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利用遥感(remote sensing, 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获取苏北海岸在1978年至2018年5期海岸线数据,对海岸线长度变化、岸线速率变化以及岸线类型转变进行分析,并以河口为分界点对岸线变迁特征分段分析。结果表明:(1)40 年间研究区岸线总长度大致呈现递减趋势,岸线类型变化较为明显,随时间推移人工岸线和自然岸线分别表现为增长和削弱的趋势。(2)研究区在1978年至2018年,海岸线向海域推进速率远大于海岸线向陆域推进速率。(3)1978年至1988年,射阳河口至新阳港口之间的海岸线推进速率最为明显,主要以自然淤长的方式向海域推进,岸线平均端点速率(end point rate, EPR)为281.4 m/a;在1988至1998年,新阳港口到斗龙港口之间岸线推进速率最为明显,主要以自然淤长方式向海域推进,平均EPR为535.5 m/a;在1998年至2008年,斗龙港口到大丰港口之间岸线推进速率最为明显,主要以人工围垦方式向海域推进,平均EPR为502.1 m/a;在2008年至2018年,梁垛河口到方塘河口之间岸线推进速率最为明显,主要以人工围垦方式向海域推进,平均EPR为347.7 m/a。  相似文献   

20.
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水资源及其环境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总结了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水资源特点,其可供水源有地下水、区外水库引水。沿岸海水是开发区十分重要的污染物接纳体、环境承载体和生态稳定体。根据对开发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调研,提出了沿岸水环境的优化空间布局与合理的功能分区水资源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