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用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丘陵有农村王禾村能源生态旧系统进行了分析,得出其能源生态与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建立了能源生态工程的新系统主导结构能源、物质流向图、提出了开发治理的思路,并在该村进行了初期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调整问题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这是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针对能源危机而提出来的。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及其能源供需结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商品能进入农村市场,农村能源面临着结构升级和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原十六字方针因缺少生态观和市场观,已不符合现时和未来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文章提出了农村能源发展的十八字方针“因地制宜,生态兴能,市场调节,讲求综合效益”,并逐一对新方针中的论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我国应以生物质二次能源与商品能源整合的可持续能源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实施新方针的有关举措。  相似文献   

4.
生物能源——21世纪的能源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铗 《环境》1995,(1):4-5
植物是古代人类的主要能源,通过燃烧植物取得热能,但热能转换效率差。由于近代社会发展和人类增殖的需求扩大,导致地球表面的绿色覆盖率大大缩减,于是发展了矿物燃料以取代柴薪,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工业革命。现今全球85%以上的电力是由煤、石油或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提供的,按目前的消耗速度推算,世界贮藏的石油只够用60-80年,天然气够用50年,煤够用150年,因此寻找新能源迫在眉睫,而目前世界人口激增,更促使能源供不应求。能源危机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甚至会导致国家政局不稳,金融动荡乃至爆发战争。  相似文献   

5.
分析中国农村能源的构成、农村用能与生态环境,探讨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刘松林 《环境》2010,(12):46-49
<正>生物燃料本是许多人寄予厚望的抗暖化救星,但随着需求日益攀升,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7.
发展生物能源引发的土地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国际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下,生物能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并取得了快速发展。全球燃料乙醇生产总量1975年为5.68×108L,2000年增加到170×108L,2007年迅速增加到511×108L。生物柴油也自2000年的约9.1×108L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132×108L。生物能源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关于其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激烈争论。论文从剖析近年来关于生物能源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入手,系统分析了耕地在生物能源生产及其效应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生物能源发展占用耕地面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其对农户耕地利用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作为生物能源生产的主要资源投入类型,是其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媒介;②近年来生物能源占用耕地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2004年,全球生物能源占地1 400×104hm2,约为全球耕地总面积(140 583×104hm2)的1%,到2007年,占地4 221.7×104hm2,相当于2004年的3.05倍,据保守估计到2030年,将占地5 300×104hm2;③发展生物能源直接带来林地、草地和农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以及不同农作物类型之间的土地利用冲突,并带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④从农户尺度看,相对于粮食作物,能源作物具备较高的经济收益,根据对广西武鸣县的农户调查得出,2009年木薯纯收益为11 123.04元/hm2、甘蔗为12 138.36元/hm2,远远高于稻谷(6 984.04元/hm2)、玉米(5 104.61元/hm2)、花生(2 851.36元/hm2),收益上的比较优势是其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农业生物能源和能源作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农林业是能永续生产生物质的唯一产业,将对可再生能源(材料)有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在人均耕地资源非常短缺的我国发展生物质产业,在充分利用好既有生物质资源的同时,还要尽量挖掘边际土地的巨大潜力。论述了处理发展生物能源与食粮安全保障的关系,选择和开发适宜的、可获取商品生物能的多功效、多用途作物,实现边际土地潜力的途径以及生物质产业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目标和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在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中,除水电外,风电和生物质能利用,可以说是最接近商业化的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下一阶段我国将重点推进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新产品等生物石油替代品的发展,同时合理引导其他生物能源产品发展,这些对河南省发展生物能源是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由农业林业残余物和生活生产废弃物等生物质热解得到的生物油,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本文介绍了生物油作为供热发电能源、交通燃料和化工原料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能源资源却十分贫乏,长期以来能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本文从分析本地区的能源资源出发,提出合理开发资源、适当控制工业发展速度、大力建设核电、解决交通接纳区外能源调入、长期坚持节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制定正确的能源开发政策等 10大战略措施,以促进能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气候问题,由中央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农村能源政策倡导农户使用多种清洁能源及技术。同时,商品能源逐步成为当下农户生活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举式”的能源政策是否造成甚至扩大不同能源、技术的需求差异,这一结果是否符合政策的初衷和目标?基于此,论文研究并分析2005—2014年农村能源政策以及收入水平对农户生活能源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存在替代关系的能源、技术需求间的此消彼长;政策的溢出效应促进了部分商品能源需求;收入的提高对部分能源需求产生了正向作用。建议制定兼顾清洁能源以及商品能源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政策的精准发力,同时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从根本上讲,一切有机肥料都是光合作用的直接、间接产物,因此,秸秆是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每年约有秸秆资源17.7亿吨,但真正用于直接、间接还田的并不多,大多作为农村生活能源耗掉了,因地制宜地解决广大农村生活能源.让更多的秸秆直接、间接还田,对培肥土壤,维护土壤各肥力因子之间的生态平衡,使土地永种不衰等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平原湖区、山地丘陵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指出以秸秆为生活能源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和连锁反应,并对发展这些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对加强农村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提出了2008年及今后5a辽宁省主要发展目标和6项重点工程,并从技术研发、应用和管理3个层面论述了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球生物能源发展及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从广泛的定义来看,沼气、农作物秸秆能源、用作能源的树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都属于生物能源的范畴。生物能 源是目前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类型,约占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5%。而近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生物能源主要是指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由于其发展迅速,并且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后面所讨论的生物能源主要指这两种生物液体能源。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论文以滇西北的兰坪县和香格里拉县的能源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在经济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山区生活能源利用的特点:兰坪县和香格里拉薪柴的使用分别达85%和98%,而以太阳能、沼气、水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仅有7.0%和1.8%,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论文对促进现代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制定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健全能源政策体系,争取国际经济和技术支持等。  相似文献   

18.
浅析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先决条件。可再生能源属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促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在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逐步使清洁能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基础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朝阳市农村能源资源十分丰富 ,但农村能源却普遍短缺。根据朝阳市农村能源供需矛盾 ,本文提出发展农村能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生物柴油的特点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对目前常用的几种生物柴油的制法和有关生物柴油节能减排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生物柴油市场前景、原料前景和生物柴油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