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PROMETHEE评价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并进一步采用莫兰指数、冷热点分析、趋势分析、收敛检验探究了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趋势,最后借助PROMETHEE彩虹图分析其优劣势指标。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振兴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区域间差距明显缩小,并呈现“东部较高、中部居中、西部较低”的位序特征;(2)各省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高度的空间集聚,热点、次热点区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西陡峭、南北平缓”的空间趋势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地域差距收敛和发展速度收敛两种收敛趋向;(3)东部地区优势指标多,但存在个别短板,中部地区优劣势指标参半,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劣势指标,乡村振兴驱动与障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培育发展增长极与区域协同发展、宏观政策引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区域间发展差距缩小与农村地区发展瓶颈突破。  相似文献   

2.
在指出乡村旅游产品与其它旅游产品开发的不同之处后,首先提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其次,从市场和资源两个大维度具体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从而形成市场、产品和资源三维一体式的乡村旅游立体空间格局,使每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合适的维度上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提出“乡村旅游产品预留空间”的概念。最后,以山东省乡村旅游为例,论证了乡村旅游产品立体空间格局的有效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是发展生态旅游的评价前提,对生态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以此对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游客管理进行有效调控。采用实地调查法,以旅游资源空间数量、游道长度等作为衡量指标,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分别对对森林型生态旅游风景区——武陵源杨家界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瞬时空间承载量、日空间承载量和不同季节空间承载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景区旅游空间承载力夏半年为15000人/d,冬半年为10240人/d,年均承载量为468.6万人次。以上结果可为杨家界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取贵州省19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相关系数探究了2017—2019年该省乡村旅游空间特征、主导因子及其空间响应。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为"中部集聚、周边随机"和"双核心、多热点"。(2)高程、住宿接待能力、水文环境、地形坡高等是影响乡村旅游空间特征的主要因素。(3)除地形坡高与乡村旅游呈负相关外,其他主导因子均与乡村旅游呈正相关,高程的起伏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旅游扶贫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影响到农户对生计策略的选择。借鉴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关于生计资本的研究结果,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河南省西河村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框架下的农户生计策略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能否获得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住房情况等因素正向影响着农户参与旅游生计活动的意愿;农户实际耕种面积作为农户的自然资本负向影响着农户参与旅游生计活动的意愿;农户家庭是否有男性成年劳动力、拥有的耕地面积、能否获得物质支持等因素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基于AHP法的休闲型旅游地评价——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旅游在现代旅游业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青睐。提出了休闲型旅游地的概念,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休闲型旅游地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得分可将旅游地分为典型的休闲型旅游地、潜在的休闲型旅游地和非典型的休闲型旅游地三类。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湘西自治州、黔江区都是典型的休闲型旅游地,恩施自治州和铜仁地区为潜在的休闲型旅游地。  相似文献   

8.
从根本上讲,乡村旅游资源就是通常所指的乡村景观,分为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两大类,均是在社会历史长河的演化中逐步形成,并由人类的农事活动刻上了刀削斧凿的印迹.由于乡村幅员辽阔,各地旅游资源差异极大,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牢牢把握"乡村性"这一核心要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优势,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同时,资源开发还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规范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8—2019年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总结了各市(州)的发展类型,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攀枝花乡村振兴发展缓慢,成都、阿坝州、宜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心。②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呈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呈东南低、北部高的空间格局。③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数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等是影响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开展新冠疫情冲击下野生动物养殖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是当前可持续生计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基于SLA分析框架和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构建大鲵养殖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模型,选取张家界市4类典型大鲵养殖农户进行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计能力突出的大鲵养殖农户能够主动适应风险完成生计转型,生计能力脆弱的大鲵养殖农户被动抵抗风险或退出养殖。(2)大鲵养殖农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类型有生计资本风险、政策风险、生计策略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社会因素干扰比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3)大鲵养殖农户可持续生计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生计资本有限、扶持政策延续性不够、产品宣传不到位、市场不稳定和产业创新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声音环境和声景观评价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选取皖南宏村为案例地,基于乡村游客的问卷调查,采用语义差异量表从自然地理声、生物声、人类活动声等三方面评价乡村声景观,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地声音环境的声景观评价.研究发现,生物声明显优于自然地理声及人类活动声,过多的人类活动声会导致受访者反感.对于乡村旅游地的整体景观评价和声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北京市郊县柳沟村的实证研究,得到乡村旅游生态足迹的特点和构成.研究发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性节约了部分生态足迹,该村60万游客2011年生态足迹为2266.724chm2,平均0.003778chm2/人,是一种生态足迹较小的旅游方式;占用土地类型比例依次是化石能源地45.37%、可耕地44.79%、水域9.69%、建成地0.15%.从旅游环节来看,食宿、交通、游购娱、废弃物处理比例分别为46.06%、27.25%、22.54%、4.15%.由于本地不具备生产条件或生产优势,食物贸易转移了部分生态足迹,目的地发展旅游业可提高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背景下,乡村康养旅居是健康和旅居结合的创新实践。文章选取典型案例地东坪村,从日常行为视角切入,采用真实的在地观察、深度访谈、行为场景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微观层面对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特征及日常行为的空间实践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具有规律性、异地延续性和协商性,所寻求的是有序的、可控的、理性的生活化康养旅居实践。(2)乡村康养旅居者以院落作为日常行为空间实践的核心场域,形成了一套与院落空间相互作用、相互调适的生活化空间互动法则,院落空间成为他们践行康养旅居生活和体验“在家感”的理想空间。(3)乡村康养旅居者日常行为与乡村原生态生活空间进行深度互动,践行生态、简单、健康的乡村本真生活;他们还表现出对空间功能要素的自在性和自由性体验,超越空间功能要素限制,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由的生活化空间实践特征。由此,研究提出对乡村康养旅居者的新理解——旅居生活化,为深入理解乡村康养旅居者行为特征及乡村康养旅居地科学发展提供新思考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吴欣玥 《四川环境》2022,(1):200-20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的发展演变与创新探索,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手段。三生空间涵盖了乡村发展所需的空间类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着力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逻辑关系,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探索新时期乡村三生空间治理路径,提出以全域整治盘活存量用地、建立用地指标纵向传导体系、强化生态全要素修复和注重“人-地-财-社区”的制度保障设计等规划策略,以期达到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推动全域全要素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以期为同类地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蒋昕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7):669-670,639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重任。湖北省百宝寨拥有良好的山水风光和乡土特色。分析了百宝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例,总结出成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指出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机制理论研究不足是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制约瓶颈.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剖析了婺源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婺源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几点战略性思考.研究的意义在于,能给今后学界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导向,以期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以黟县深冲村为例,首先基于地脉、文脉、市场感应以及竞争替代4个要素分析进行旅游形象总体定位,然后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3个层次进行旅游形象系统策划,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空间分布分析有助于深入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特征。在详细分析河南省18个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后,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问题、开发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选择问题、开发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维护等问题提出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综合指标法测度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结合时间序列法量化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并运用案例分析法解析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结果表明:(1)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是以旅游业为驱动载体,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基础,在“市场链接、产业融合、行政势能、制度嵌入、规划引导、资金支持”等外部因素干预下,乡村基于自身基础条件选择合适发展路径并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2)基于时间序列法,发现张家界旅游城镇化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且随时间推移,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日渐明显,逐步超过乡村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3)张家界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演进过程分为介入阶段(1989—2000年)、分化阶段(2001—2008年)、转型阶段(2009—2014年)和融合阶段(2015年至今)。(4)张家界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主要分为景区城镇化和城镇景区化两种。  相似文献   

20.
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不少文献对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做了实证研究,但专门针对某一年龄群体的研究却不多。事实上,不同年龄的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旅游消费行为。以成都城郊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结合的方法,从出游意愿、时空行为、出游方式、消费行为和旅游偏好等方面对18—30岁的青年旅游者消费行为做了详细分析,试图发现青年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规律,提出开发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