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人类福祉、协调区域间福祉水平逐渐成为人类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福祉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权法、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等方法对1990—2015年我国福祉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动态性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上,我国福祉水平呈增长态势,但级差化特征明显。(2)福祉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空间差异呈波动缩小的趋势。(3)我国福祉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西部地区具有多变的空间结构,东部和中部省区空间结构稳定。(4)我国省域福祉水平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和集聚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表现为一定的空间依赖和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基于西南喀斯特地区2005—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类型演化存在差异,空间上存在省域发展不均衡性。(2)研究期内,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实现从濒临失调衰退到基本协调融合再到初级协调发展的跨越,但整体上提升不明显,空间上呈现出“四周略高,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3)影响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其中科技驱动力和教育驱动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运用熵值赋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算了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与分析了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等级与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城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区际差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层级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发展层级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6—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耦合协调度均为濒临失调型,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协同效应较前期有所减弱。(3)在空间集聚形态方面,协调度水平呈现出豫西豫中豫南豫东豫北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壤污染带来的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日益凸显.本文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在风险管控中的缺失问题,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土壤污染的风险研究发展成果,按照土壤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分别进行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管理实践的总结与评述.文章着重指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在生态系统水平及区域流域尺度上缺失,评价方法未能与污染物存在形态完全匹配,评价指标还不能覆盖大部分重金属和有机物,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还没有实现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6—2016年省级层面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城镇化与物流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两者的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城镇化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2006—2016年,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了12.8%,物流业发展水平提高了10.6%,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型发展格局。(2)城镇化发展起点较高地区的发展速率相对缓慢,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则经历了起点低和速度快的发展历程,物流业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城镇化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初级协调水平以上的省市区占比提高了约16%,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收敛效应显著,空间关联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茹  张晶晶  雷蕾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6):500-501,533
岷江上游是四川省乃至我国西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但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区域已成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选取了反映该地区生态脆弱性的14个代表性指标,根据四川省和全国的对比结果拟定了相应的分级和评价标准,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生态脆弱度进行了评价,得出了该区域处于高度脆弱状态的结果,加强岷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的整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目前西宁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更好地在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地形因素、气象水文、社会经济(人类活动)和土地资源四个方面选取2020年人口、工业总产值、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等11个指标构建西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综合评价法研究西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地区生态脆弱性总体处于微度脆弱性,其面积占比为43.61%,其次是轻度脆弱占28.86%,中度和重度脆弱占比仅为8.0%和1.94%。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高海拔区域高于低海拔区域,城区高于郊区,重度和中度主要分布在西宁地区北部和南部高海拔山脉区域,人类活动大、工业总产值高的主城区生态脆弱性为中度脆弱。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伊犁地区为例,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3年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首次探讨利用RS/GIS技术,运用Grid叠加运算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具体生态区域地理位置的一一对应,从而力求使评价的数据处理简单易行,也使评价结果一方面有助于从宏观上了解区域生态状况;另一方面也为局部的生态治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伊犁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属于良好水平,表现为:水及其他水资源量较丰富;植被覆盖度处于较高水平;水域、湿地面积较广;不存在明显的耕地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根据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从3个准则、24个基层指标因子出发,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德尔菲法、模糊数学法以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评价。其中,运用对称贴近度进行各个指标因子排序比较;运用非对称贴近度评价出生态质量、有效管理质量、社会经济价值分别处于较好、较差、较好水平,同时得出周至自然保护区综合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不合理利用及水环境污染致使黄土高原的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亟需开展此区域水体的生态健康评价以提出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以藻类为指示生物进行的生态—环境交叉研究在环境现状指示、生态健康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基于藻类生态指示作用的发展历程,综合多种指示方法的内涵,将藻类...  相似文献   

11.
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度是衡量区域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从韧性视角出发,借用PSR模型,综合选取生态风险指数、景观稳定性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恢复力指数对江苏省城市生态韧性进行评价,并运用耦合模型测算了江苏省及其13个城市2000—2020年间生态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生态韧性指数持续降低,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基本失调”向“基本协调”发展的特征;(2)空间分布上,江苏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阶梯性,生态韧性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而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从苏南与沿海向苏北与内陆递减的格局。在以生态优先为主导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可通过严格划定三区三线、积极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科学构建生态格局等方式保障生态与经济双赢。  相似文献   

12.
针对资源日益紧缺以及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状,安徽省生态承载力正面临巨大压力。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集对分析法(SPA)诊断2008—2017年生态承载力状况,采用最大联系度原则确定安徽省各子系统和综合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等级。结果表明:2008—2017年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经历由临界安全到较安全的过程。其中,响应子系统水平的增长对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的贡献最大,压力子系统是制约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环境风险评价构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刚  刘晓海 《四川环境》2005,24(4):59-62,66
本文归纳并概括了国际上和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构架,从环境风险评价、安全评价、健康评价、生态评价、最大可信灾害事故及最大可接受水平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环境风险评价一般构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构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风险评价一般构架的方法,并辅以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赋权法、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6—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极化效应显著,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较多;(2)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由"单极"向"面状"转变,分布不均衡;(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勉强协调型,发展协同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在空间集聚方面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4)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区域对经济、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流"的集聚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15.
生态屏障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评价对于总结生态屏障建设成效与问题及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在构建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15—2020年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状况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据此提出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综合指数呈小幅上升态势,生态屏障建设处于发展提升阶段,流域生态安全多处于一般和较差状态;(2)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自西往东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张掖市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屏障建设综合指数稳步提升。基于上述研究,建议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生态屏障建设融入流域建设全过程,在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等方面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统筹推进流域生态屏障建设转型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同关系,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者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面板Tobit模型测算2005—2020年云南省及其16个州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上,云南省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呈现上升态势,但三者水平还需提高,云南省三大系统的相互作用程度逐渐增强,耦合类型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变小;(2)三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表现出滇中>滇西>滇南>滇东的分异特征,协调度增长速度以保山市、临沧市和文山州最高;(3)总体基尼系数逐渐缩小,各区域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城乡差距仍然是构成云南省基尼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4)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旅游活力大体上对于云南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产业二元性结构水平则不利于三者的协同发展,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系统评估沿线国家环境社会系统的发展状态,识别典型地区的脆弱性特征,对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本文集成了脆弱性与恢复力的概念内涵,构建了综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哈萨克斯坦各州的综合脆弱性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哈萨克斯坦综合脆弱性总体上处于中度水平,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各要素脆弱性均处于中高位,东部整体脆弱性相对较低,中部则呈现多样性特征;(2)要素间关系复杂,脆弱性降低的瓶颈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使用和保障、社会系统保障等方面;(3)系统提升哈萨克斯坦环境社会系统的韧性,需要强化产业结构转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合作条件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2006—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及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规律,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1.276上升到2015年的1.356,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水平以高水平耦合为主。(3)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由2006年的0.628上升到2015年的0.646,且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为主,协调水平提升空间较大。(4)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扶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对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度的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对其产生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风险宏观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论文以生态风险景观评价方法及3S技术等为研究手段,综合考虑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人为风险源及自然风险源,以生态风险受体和终点选择、风险源分析、暴露危害分析、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及生态风险分区为评价步骤,揭示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区可划分为三类生态风险监控区,生态风险重点监控区自然风险源分布集中,重点产业人为风险源和自然风险源交织在一起,极易发生生态风险放大效应,生态风险次重点监控区自然生态风险源分布较单一,局部重点产业人为风险源强度增强,将增加区域生态风险水平,生态风险监控区自然生态风险源分布范围较小,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论文探索了战略环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为国内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遵循SES与AC理论,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从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两者耦合协调度三维度构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与回归模型,对中国277个地级城市2002—2019年旅游系统韧性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城市旅游系统韧性不断改善,但年度均值偏低(低于0.15),空间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少数高值区呈点状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多数低值区零散分布于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2)社会与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改善中起支撑作用,生态韧性起制约作用。(3)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存在转移惰性和路径锁定特征,级别跃迁较困难且跃迁易受邻域溢出作用影响。(4)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力最强,生态因素影响力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