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球粒陨石全岩组成、球位和碳质球粒陨石难熔包体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揭示的陨石母体早期化学分怕的证据,论述了太阳星云条件下球粒陨石母体经历的化学分馏过程,难熔元素、亲铁元素和挥发性元素各自的化学分馆特征,这些特征保存了母体早期形成过程——凝聚阶段的信息,说明凝聚作用是太阳系原始行星母体经历的主要化学分馏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 1982年3月15—19日在美国休斯敦的Lyndon B.Johnson空间中心召开了第十三届月球和行星科学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除美国外,还有十七个国家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共557人。会议共收到458篇论文摘要,其中有299篇论文在不同的专题会议上宣读。论文涉及到月球和小行星土壤;类地行星壳层的早期演化;月球地质学;月球岩石学;行星物理;陨石的成因和历史,早期太阳系物质的同位素异常;辐射效应;陨石年代学;成坑作用与冲击研究;主要行星的  相似文献   

3.
<正> 原始太阳星云包含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固态物质,其中大多数固态物质最后落到行星上或者被赶出太阳系,而一些小的固态残余物碎片在空间邀游了46亿年后,终于找到途径坠落到地球上来。第16届月球和行星科学讨论会的几个专题会议都是为讨论陨石及其组分而召开的,其中大部分议题集中在早期太阳系物质和作用过程的差异和复杂性上。那些有46亿年历史并且有原始太阳系物质组成的各种类型球粒陨石,其主组分为基质、  相似文献   

4.
广义而言,地球化学的范围包括天然环境化学的各个方面。新近又增加了恒星和太阳系(特别是地球)化学元素的成因、行星表面和大气的成因,以及生命起源条件等方面的课题。 宇宙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枝。从理论上说,它的范围不限于太阳系,但其主要观测对象为太阳系的各个成员,即行星及其卫星、慧星、陨石和太阳。太阳光谱分析最直接地给出了太阳化学组成的资料。慧星尾部发射的光谱可以作出关于它们化学组成的结  相似文献   

5.
在第四届国际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和同位素地质学会议上,约有30篇讨论陨石中同位素组成的异常和宇宙年代学的论义。近20年来,根据地球、月球、太阳和各类陨石中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证实了太阳星云经历过同位素均一化的过程,使太阳系各天体的同位素组成极其相似,因而整个太阳系是来自同一团星云物质,即太阳系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正> 锕系核素~(232)Th、~(235)U、~(238)U和~(244)Pu对太阳系年代学和银河系“宇宙年代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太阳系中锕系元素的平均丰度取决于太阳系形成之前银河系中r过程核合成的性质。1970年以前,一般假定陨石中锕系元素的化学分馏不明显,特别是球粒陨石,在全岩范围内其难熔亲石元素的分馏较小。然而现在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人们已获得的地球以外物质是陨石和月岩。近年来对地球外物质的REE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以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REE的宇宙化学性质。陨石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原始太阳系标本,其中碳质球粒陨石在行星形成后基本上没有经历火成作用,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最早事件的证据。无球粒陨石母体和月球在其行星形成后,经历了与地球相似的内生分异作用,如部分熔  相似文献   

8.
<正> 宇宙化学是研究太阳系核素的形成,元素和同位素(核素)的组成、分布以及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在研究地球、陨石、月球、太阳和恒星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演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天体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太阳系核素的起源,太阳系历史中的天然核反应,太阳系的化学演化,太阳系中有机化合物的形成和前生期的化学演化,以及自然界新元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在研究Pb-Ag体系的同时,分析了一些铁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组成和浓度。对银的研究使我们获得了一系列酸洗方法。这些方法对清除地球物质的污染似乎是有成效的。我们希望这种方法也能清除铅的污染,从而可以较好地评价铁陨石(包括那些已知的具有~(107)Ag过剩的铁陨石)的金属相和硫化物相中固有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今天讲的课题是“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这是从事陨石研究的人必须了解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太阳星云究竟是怎样凝聚的;二是根据新获得的数据,如何对原有的结论进行解释。 我想提醒大家,太阳星云在化学成分上应该是不均匀的。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太阳系各个行星的情况(表1)。表中上面的一个组是内行星,下面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正> 地球起源的假说根据所回答的下列主要问题,将太阳系起源的假说进行分类是有用的:1)太阳与行星起源于同一过程还是分别起源于不同的过程?2)行星是由巨大的气团形成的还是通过固体物质吸积而成的呢?本世纪40年代,Schmidt根据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而本世纪50年代Urey根据陨石的物理化学研究结果,得出了行星是由固体物质形成的结论。从这些最早的有关的重要著作问世起,人们开始对行星吸积作用理论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研究。最早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是苏  相似文献   

12.
太阳系内轨道相交的陨石母体间的高速碰撞,会在陨石体中产生大量的冲击效应,包括表土层和角砾的形成以及由冲击作用导致的冲击变质等。这些冲击效应在所有主要的陨石类型中几乎都可以观察到。因此,研究这些冲击效应,可以推测陨石母体碰撞碎裂时的动力学条件及其空间环境,揭示其早期的动力演化。介绍了陨石演化过程中冲击效应形成的主要阶段和陨石母体相互碰撞的4种基本形式,并给出了主要陨石矿物某些冲击特征出现的压力范围和冲击效应产生的最低碰撞速度等参数。  相似文献   

13.
<正> 太阳系物质原始同位素异常的发现,是七十年代在宇宙化学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对恒星核合成模型、太阳系形成理论和行星演化学说将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按照元素起源的现代理论,需要有多种发生在不同物理条件、时间尺度和地点的核合成过程,才能解释太阳系物质的元素丰度和同位素组成;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往往是在不同的核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如果不同核合成过程的产物在太阳系形成之前没有能够均匀地混合,那么可以预料,在不同行星体的样品中,就有可能观测到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论文(Ⅰ)中所述陨石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小行易区的太阳星云凝聚模型;星云的不同氧逸度区的中间层是各类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各区的中心层是各类非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小行星区的最外部是C1陨石的形成区。各氧逸度区的边缘层则是类C1陨石的形成区。从而推断与组成原始地球的星子成分最接近的陨石(包括铁陨石、顽辉石无球粒陨石、顽辉石球粒陨石和类C1球粒陨石)的成分,并依据这些陨石的成分和地球核幔质量比等计算出近似于原始地球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概述1957年,Sheline和Hooper预言铁陨石中存在着由宇宙射线作用所产生的核素~(53)Mn。这一预言在1961年被Honda等证实。此后,许多人对陨石中的~(53)Mn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测定。~(63)Mn之所以如此受重视,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计算陨石的暴露年龄“暴露年龄”是陨石暴露在宇宙射线中的时间(以年为单位)。测定陨石的暴露年龄对于了解陨石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证实行星演化等天文学假设的重要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地球的起源主要涉及到地球(或行星)的物质来源,形成的方式与过程,地球的大小、密度与化学组成,轨道运动和自转的起源,地月系统的形成,地球早期的历史和各壳层的形成等方面。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因此必须分析和论述太阳系的起源,才能正确地认识地球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正> 稀有气体在陨石研究中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介绍,让我举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1898年Ramcay在其论文中报道他企图在铁陨石中找到氦元素。因为那时氦元素已被人们所发现,并且被认为是我们太阳系的主要组份。然而他在一些铁陨石中并未找到氦,于是宣布,这些特殊的陨石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其它星球。今天我们认为,这一结论至少是很不成熟的。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近期的例子。有些种类的陨石长期以来被认为含有大量的稀有气体。在过去的几年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球粒陨石都遭受过热变质作用,结果其结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均发生了变化。这种热变质作用是由于太阳星云凝聚产物吸积形成的陨石母体或小行星受到迅速加热所致。热能来自吸积能、中短半衰期核素的衰变能、~(235)U的诱发裂变能和长寿命核素的衰变能。由于受热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具有不同热变质程度的产物,即不同岩石类型的陨石。本文对属于不同化学群和不同岩石类型的球粒陨石的热变质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作了专门的综述,同时还对几种球粒陨石母体可能的热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资料,球拉的年龄约为4560Ma,星子的形成年龄间隔为107~108Ma年,考虑到原地球形成和土地幔补堆积层形成时间,地球最后形成年龄约在4400Ma前后。上、下地幔的差异和上地幔化学特征充分说明了上地幔具独立演化的历史,没有参与地球的成核过程,上、下地幔过渡带应是原地球分异壳转化而成,该层圈所富集的不相容元素及生热元素对土地幔后期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说明硅质沉积岩(燧石)中稀土元素(REE)源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的性质,测定了有关的La-Ce同位素和Sm-Nd同位素数据。所研究的燧石为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断块中乔治克里克群的晚太古宙燧石、日本中部的三叠纪燧石和太平洋中部以及加勒比海白垩纪和早第三纪深海燧石。采自乔治克里克群的太古宙燧石,显示出在其沉积年代里具有球粒陨石的Ce和Nd同位素比值,这表明其源区有一个随时间积分的球粒陨石REE模式。采自日本的三叠纪燧石,具有表明直接来源于陆源的初始Ce和Nd同位素比值。另一方面,对REE模式中出现负异常的白垩纪和早第三纪的深海燧石来说,其初始Ce和Nd同位素比值揭示出有两个不同的来源:Ce来自轻稀土元素(LREE)长期亏损的大洋火山岩,而Nd来自LREE富集的大陆岩石。据认为,从深海燧石中所观测到的相反的性质是其沉积环境远离大陆的反映。这些结果证实,La-Ce同位素体系在确定海洋沉积物(如燧石)中所观测到的异常性质和成因方面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