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DEA方法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利用除拉萨以外的全国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2005-2008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并对资源与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的计算显示:就单个城市而言,资源与环境效率最高的城市是合肥,其次是沈阳、长春、长沙、济南,最低的是贵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分区域来看,资源与环境效率最高的是位于东北的城市,其次是位于东部和中部的城市,最低的是位于西部的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对资源与环境效率有显著影响;政府财力对资源与环境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外向度、人口质量对资源与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33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生态效率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在借助因子分析等方法测算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进而计算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出口依存度、环境改善投入力度、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城市规模、城市类型等因素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决定生态效率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除科技进步外,上述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在99%的置信度下有正向影响,出口依存度在95%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城市规模在99%的置信度下有正向影响,城市类型在95%的置信度下有显著影响,与预期一致;第三产业比重在90%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环境改善投入力度在95%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科技进步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但表现为负相关,与预期不相符。文中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我国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选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Gini系数、Hoover系数以及EG系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总体水平上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通过对2004-2009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从2004年开始就处于较高水平,由极高寡占转变为中度寡占市场,趋向合理化发展态势;②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聚集度较高,属于再生资源产业高水平专业化地区,而湖南省以外的其他内陆地区发展水平均较低;③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政策制度三方面因素分别对产业聚集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企业规模、对外开放度均与再生资源产业集聚水平正相关,是近期影响产业聚集的关键性因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最后,针对这一结果提出了增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聚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准确把握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有效识别其影响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基于遥感技术,获取三峡库区2000~2020年的生态因子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网格技术对RSEI进行行政区映射,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呈现向好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中等”和“良”的面积平均占比达72%;(2)三峡库区湖北段生态环境状况优于重庆段,其中湖北兴山县生态环境状况最好,RSEI指数平均为0.474,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集中在重庆核心城区;(3)人口密度、城镇化、三大产业对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而人均GDP与其他因素联动才能有较强影响力。研究表明,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关注第二产业转型,重点控制人口规模以及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向区外转移一定数量的过载人口是三峡生态屏障区土地生态功能建设的前提。基于农户访谈与问卷调查,对三峡库区典型生态屏障区内的涪陵、奉节、秭归、夷陵4区县的农户转移意愿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转移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13%的被调查户愿意转移,影响农户转移意愿的主要因素为户主文化水平、家庭非农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村社距集镇距离和村社环境,户主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非农收入比重越大、人均耕地面积越多,所处村社距集镇的距离越远、环境越差,则农户向外转移的意愿就越强烈。另外,地区因素对农户的转移意愿也存在一定影响,4个样本区县中农户转移意愿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秭归、涪陵、夷陵和奉节,其愿意转移的发生比率(Odds Ratio)为5047∶1637∶1166∶1。为了激励屏障区农户实行自愿转移,促进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顺利实施,建议政府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选择目标转移人群,并制定完善的人口转移政策以加强农户对转移后的经济收入、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预期,从而增强转移意愿 相似文献
6.
川中丘陵县域土壤pH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仁寿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12年在仁寿县采集的555个表层土样(0~20cm),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县域尺度表层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并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量化主要影响因素对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在4.02~8.14之间,平均为6.80,总体上以中性和碱性土壤为主;变异系数为14.48%,属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变异函数的最佳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显著影响土壤pH值的主要因素。其中,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能独立解释76.2%和4.8%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土壤类型的解释能力与分类级别有关,土类、亚类和土属可分别独立解释41.3%、57.3%和83.7%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因而能反映成土过程和母质特性的土属是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川中丘陵县域尺度土壤pH空间变异分析及区域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阐述了承载力的起源、演化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对生态承载力的不同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并比较其优劣;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今后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回顾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评价方法进行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到目前为止的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①应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中研究其子系统的承载力;②资源承载力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不应只强调其空间限制性,而忽视其开放性;③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和变化的概念-因此对承载力的评估应变成一种范围估计;④资源承载力的大小由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决定。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e measure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basis for c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study 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which was based on food supply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single urban area. This paper built 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ook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to calculate the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of Haidian District in the future, which was the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This study would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for other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0.
The measure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 ity is the basis for c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ever,the traditional study 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which was based on food supply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single urban area.This paper built 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ook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to calculate the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of Haidian District in the future,which was the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 相似文献
11.
冯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适度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不退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在环境管理中就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标准判断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这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环境法应当把生态承载力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应当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确保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并保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超过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的供给能力.这是对执法者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所享有的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的必要制约.然而,生态承载力控制原则的实施难度较大,除了需要立法的明文规定外,还应当注重研究、建立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方法体系;此外,还应当对现行环境执法体制进行改革,促使地方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中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当干涉,并积极加强公众参与,通过公众监督杜绝突破生态承载力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计算1986-2002年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①相对资源承载力从1986-2002一直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是相对资源承载力快速提高的原因;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差异拉大及其资源相对不足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稳定相对资源承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no universally-accepted definition of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TCC).Numerical TCC focuses on use level and is considered as"a magic number"of the saturation point for tourism.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numerical tourism capacity is inadequate.Alternatively,tourism capacity can be defined in terms of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which shifts the focus from"how much use is too much"to"how much change is acceptable".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improv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tourism city based on approaches used in US national parks,which consider the impact of human use on a city's economic,environmental/resource,and socio-cultural conditions.Based on the basic data of indicator values and relevant standards,the framework monitors the current indicators and predicts future indicator values; it can also be used to assess and predict TC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