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垃圾如山。目前全球年产垃圾已达100多亿吨。重视垃圾人类在不断文明进步,也无时无处不在产生垃圾。凡有人迹所到之处,都有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垃圾。几十年前,南极还是圣洁的净土;近20年来,在人类考察和科研的同时,给这片雪原留下了一堆  相似文献   

2.
南极,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人类留下的最后一块净土。可今年,在南极长城站附近,科学家发现:大批鸟类不顾繁殖大事,弃卵而去;大量磷虾也在海滩死去。这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现象。王自磐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极地考察已20余年。从2000年我国第17次南极科考开始,他每年都去南极长城站,以海洋鸟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全球变化和极地生态环境,2003年是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也是王自磐第7次去南极了。南极,不再是净土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南极考察活动的日趋频繁,南极自然环境和生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老王说,北半球的污染物质经大…  相似文献   

3.
南极是地球的最后一块净土,覆盖其70%表面的冰川保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守护着人类的家园。但是,从最初的科学考察到现在的南极旅游,人类涉足南极的活动逐步增多,特别是2008年1月12日澳大利亚商用旅游航班抵达南极后,持续不减的南极旅游热由于这种新到达方式的出现而继续升温。因此,对南极的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损害责任制度的设立又重新有了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单力 《环境》2007,(11):20-22
受处理电子垃圾获丰厚回报的驱使,市场正盯着这块日渐成形的"产业蛋糕".一支浩大的掘金大军正在分食电子垃圾市场.然而,由于政策、资金、技术的不同,掘金者百态纷呈,给环境与资源保护所带来的影响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杨勇 《世界环境》2010,(3):38-41
<正>灾后的玉树重建已经被纳入到议事日程。青海省政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青海省是"三江源"即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这块净土不仅属于青海,也属于全国,因此保护好这块净土和宝地是国家和人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青海省明  相似文献   

6.
翻堆频率对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H_2S和NH_3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翻堆频率对H2S和NH3排放的影响,以大类粗分后的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玉米秸秆为调理剂,设置4组翻堆频率不同的处理(每周2次,2周1次,2周1次和不翻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翻堆频率的变化对H2S的排放影响不大,对NH3的排放有显著的影响,翻堆频率过高会增加NH3的累积排放量,翻堆频率过低虽然能降低NH3的累积排放量,但会影响到堆肥产物的腐熟。综合厨余垃圾堆肥的无害化指标、H2S和NH3的排放以及最终堆肥产品的毒性检验,在实验条件下,翻堆频率设为每周1次在堆料腐熟的基础上对H2S和NH3减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董村综合垃圾处理厂的垃圾进行生物干化最佳工艺运行参数进行研究。利用生活垃圾生物干化反应仓做垃圾生物干化中试试验,采用新鲜餐厨垃圾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来探讨影响干化效果的工艺参数(堆高、初始含水率、通风方式、翻堆方式)的变化规律,确定生物干化的最佳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垃圾生物干化工艺中影响水分去除率因素的大小顺序是:翻堆方式通风方式初始含水率堆高。垃圾生物干化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堆高1.5 m、初始含水率60%、通风方式(通风10 min,静止30 min)、翻堆方式(0.5次/天)。  相似文献   

8.
南极是地球上人类最后尚待开发的一块大陆,这块大陆几乎全是由冰层构成。据初略计算,南极冰块的体积约有七百万立方英里,但是,近年  相似文献   

9.
南极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内在的科研、美学等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在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科学考察、商业捕捞、旅游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极出现了海冰面积区域性增减,南极生物物种数量波动,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而现有的以“南极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管理政策因理念抽象等问题尚不能完全规范人类活动,南极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应通过跨学科间的国际协作,加强科学研究与管理之间的联系,完善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对南极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全世界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 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并难于处理,消纳垃圾又要耗去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发达国家正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我国目前不少城镇仍在随意扔垃圾,到处堆  相似文献   

11.
近日 ,香港科技大学与一家私人公司合作 ,成功研制出一种环保砖 ,将建筑垃圾变成建筑用料。香港人目前每天弃置约 1 .8万吨垃圾 ,堆填区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项科研成果是将五金、纸张、塑胶、木材、玻璃、纺织品等回收废品压碎 ,再加入化学剂等原料搅拌风干 ,只需一天 ,便可将垃圾变成地砖。据悉 ,投产初期每天可将 1 0 0 0吨垃圾循环再用 ,大大减轻了焚化炉、堆填区的压力。香港研制出“垃圾环保砖”@徐京跃  相似文献   

12.
廖利  李敏 《环境科技》2006,19(3):32-34
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开采回用的目的、稳定化条件和开采工艺,并结合盐田垃圾场清场处置工程实例,探讨了开采工艺中斜面分层作业和垃圾造堆工艺,得出结论:斜面分层作业和垃圾造堆,可以大大降低垃圾的密度,提高松散度,更有利于保障开挖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垃圾堆酵对焚烧厂垃圾热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垃圾焚烧厂的渗滤液;基于渗滤液的体积和CODcr值,估算焚烧厂垃圾堆酵对垃圾热影响以及焚烧厂垃圾的适宜堆酵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上海生活垃圾渗滤液是生化性好的高浓度有机废液,堆酵5d,其低位热值〉4600KJ/kg,可直接焚烧。  相似文献   

14.
通风、翻堆和添加剂对垃圾生物干化和臭气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自制的生物干化装置探索了通风、翻堆及不同添加剂对垃圾生物干化和臭气排放的影响。通风量增加,有助于水分散失和H2S减排,也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添加自制除臭剂和生物菌对H2S的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添加自制除臭剂和桔秆对NH3的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添加自制除臭剂可作为生物干化除臭剂的优选。翻堆工艺对干化产品含水率有一定影响,物料含水率随翻堆次数增加逐渐下降,翻堆2次的干化产品含水率最终达到25%,翻堆3次的含水率达到22.5%,翻堆4次的含水率达到19.1%,增加翻堆次数可显著降低物料含水率。  相似文献   

15.
张建 《世界环境》2012,(4):68-69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就职于国内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一年前,与丈夫去日本大津市企业总部工作一年,曾亲身感受到日本的美丽、安静、洁净。不论是闹市区还是居民区,垃圾均装袋投放在固定地点或箱内,垃圾车每天上午9时前将全部垃圾清理完毕,再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刚到日本时,我的房东太太竹内慧子就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向我交待垃圾如何分类,什么样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  相似文献   

16.
刘彤 《世界环境》2004,(3):76-80
在人们心目中,非洲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大陆,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较少受到现代工业化侵扰,自然环境较多地保留着原始的状态。在非洲从事新闻工作的近五年时间里,我既领略了那里绮丽的热带风光,也看到了人类活动的无情破坏,一种对地球这块“净土”的忧虑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同目标的大型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艺的优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南宫堆肥厂为例,利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对10种堆肥处理工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腐熟度指标为单目标的最优堆肥工艺:以0~80mm生活垃圾为堆肥原料,高温发酵8d,在第4d时翻堆破碎1次,后熟化12d最终熟化12d;以经济指标为单目标的最优堆肥工艺:以0~80mm生活垃圾为堆肥原料,高温发酵8d,后熟化12d,最终熟化12d;以腐熟度指标和经济指标为双目标的最优堆肥工艺:采用0~80mm生活垃圾为物料,高温发酵8d其中翻堆破碎1次,后熟化12d,最终熟化12d.  相似文献   

18.
研究苎麻麻骨掺杂后餐厨垃圾堆肥的腐化规律和对养分保留能力,并以厨余垃圾单独堆肥作为CK,对堆肥过程堆体的温度、p H值、电导率(EC)、阳离子交换量、C/N,TN和TP进行动态监测,为探讨堆肥过程的物料转化机理提供前期参考。结果表明:与CK相比,苎麻麻骨掺杂对堆体p H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温度变化更加频繁,提高了堆体的最高温度,降低了EC和CEC;苎麻麻骨的掺杂提高了堆体的C/N,较CK组堆体中的TN和TP含量分别提高了12.60%和85.37%。可见,向餐厨垃圾中掺杂苎麻麻骨有助于改善堆体的理化环境,且能保留养分,提高肥效。  相似文献   

19.
城市垃圾生物干化最佳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董村综合垃圾处理厂的有机垃圾进行生物干化,以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工艺运行参数。利用生活垃圾生物干化反应仓开展垃圾生物干化中试试验,以新鲜餐厨垃圾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来探讨工艺参数(堆高、初始含水率、通风方式、翻堆方式)对干化效果的影响变化,从而确定生物干化的最佳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垃圾生物干化工艺中各因素影响水分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翻堆方式>通风方式>初始含水率>堆高。垃圾生物干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堆高1.5 m,初始含水率60%,通风方式(通风10 min,静止30 min),翻堆方式为2天1翻。  相似文献   

20.
填埋场堆山及覆盖工程是指垃圾从地面向上填埋作业,至设计标高或填埋场停止使用高度的过程。为避免堆体沉降过大对堆体的稳定造成影响,根据勘察报告对垃圾填埋区进行的沉降分析,利用陈腐垃圾对沉降最大区域进行压实、垫高,保证垃圾堆体压实密度大于0.9;为减少渗沥液的产生保证渗沥液、沼气收集及导排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采用基础构建的方式减少填埋作业面,从而减少雨季雨水的渗入;待堆体形成后,通过在堆体顶部及边坡铺设防渗及导排层对渗沥液和沼气进行疏导和收集,降低渗沥液和沼气对堆体稳定以及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铺设生态恢复层,美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