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针对黄浦江源水砂滤出水,进行了紫外线单独作用的研究,同时对于紫外线与消毒剂联合消毒时消毒剂的投加方式对灭菌作用和消毒副产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紫外线剂量达到42 mJ/cm2时出水水质已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的要求,且在相同紫外剂量下,高强度时对细菌的灭活效果要好于低强度时的效果;先紫外消毒后消毒剂消毒对于微生物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是不能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紫外线和消毒剂同时作用对于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不佳,但是出水的消毒剂余量高,消毒副产物量少,这样有利于出水的安全稳定性;先消毒剂消毒再紫外消毒,发现对于消毒副产物没有多大的降解作用,更浪费了高的紫外剂量。  相似文献   

2.
环境友好消毒剂二氧化氯的灭活效果和消毒副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毒是一个非常重要水处理单元过程,但常规消毒剂氯气会产生具有"三致"作用的消毒副产物.二氧化氯(ClO2)灭活效率高,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小,是一种环境友好消毒剂.总结了ClO2对水中细菌、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原生动物、浮游动物、藻类等的灭活效果,分析了温度、pH、CT(ClO2浓度×灭活时间)等对ClO2灭活水中微生物效果的影响,探讨了ClO2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的性质,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展望了ClO2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氯消毒无机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生产中,饮用水消毒剂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二氧化氯可作为饮用水消毒剂,但其在消毒过程中所产生的无机消毒副产物,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随着检测和控制技术水平的发展,对饮用水中无机消毒副产物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文章参考大量文献,对饮用水中无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4.
消毒剂选取对再生水管网中的微生物控制以及用户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再生水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氯胺、臭氧和紫外线的消毒机理及其优缺点,指出了目前消毒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给水管网中耐氯性细菌的灭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4种常见消毒剂对从实际管网中分离出来的7株耐氯性细菌进行消毒实验.结果表明,这7株细菌均具有较高的耐氯性,其中1株耐氯性最高的类龟分支杆菌自由氯99.9%灭活的CT值为120 mg.(L.min)-1,另外2株血红鞘氨醇单胞菌和甲基杆菌99.9%灭活的CT值分别为7 mg.(L.min)-1和4 mg.(L.min)-1.比较4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发现,二氧化氯和单过硫酸氢钾的消毒效果较好,能够在30 min内使分支杆菌的灭活率达到5个数量级.自由氯由于衰减较快,消毒效果不佳.一氯胺能够维持一定的消毒剂浓度,但由于其氧化性较弱,因此需要提高浓度,才能满足消毒要求.能在1 h内灭活3个数量级以上分支杆菌的消毒剂投加量为:3.0 mg/L一氯胺、1.0 mg/L二氧化氯(以Cl2计)和1.0 mg/L单过硫酸氢钾(以Cl2计).考虑到我国水厂消毒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间歇性提高一氯胺浓度或改换二氧化氯消毒的方法,提高对耐氯性细菌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6.
习海玲  赵三平  周文 《环境科学》2013,34(5):1645-1652
对环境友好消毒技术需求的增长,推动了过氧化物消毒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反化学和生物恐怖袭击、化生灾害处置、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在综述了过氧化物消毒剂α亲核取代/氧化消毒反应机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以过氧化物为活性组分的水基消毒溶液、消毒泡沫、消毒乳液、消毒凝胶、消毒气雾、自消毒材料、纳米材料催化消毒技术等典型消毒体系.针对现有过氧化物消毒技术消毒效率偏低、对个别毒剂消毒效果不理想的缺点,建议在过氧化物消毒技术研究中,加强消毒反应机制、多相体系界面相互作用研究,开发新型催化剂、多功能表面活性剂、自消毒材料和消毒剂缓蚀技术,以实现真正的绿色消毒.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液氯消毒带来的安全隐患,以江苏某国家级开发区水厂加氯消毒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次氯酸钠代替液氯作为消毒剂,从消毒剂消耗量、余氯及消毒副产物含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消毒剂对降低浊度及去除余氯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在同等处理效果下,次氯酸钠和液氯的耗氯量均值分别为14.71 kg/kt和1.47 kg/kt;在分别采用液氯消毒剂和次氯酸钠消毒剂的条件下,三卤甲烷出厂水均值分别为379μg/L和253μg/L;与液氯消毒相比,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饮水消毒的变革——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取代液氯的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传统饮水消毒剂液氯消毒引起的问题 ,即可产生致癌致畸变的三卤甲烷类化合物 ;介绍了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的优点及取代氯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消毒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消毒剂氯氮比对某饮用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出水加氯或氯胺消毒前后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后水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20~70 ng/L),加氯或氯胺消毒后遗传毒性增加.反应时间为24 h,在相同投加量下氯消毒遗传毒性(40~95 ng/L)高于氯胺消毒遗传毒性(20~40 ng/L);当氯初始投加量从0 mg/L增加到10 mg/L时,炭后水的遗传毒性先迅速增加,在0.5~1 mg左右达到极大值,然后再降低,在3~5 mg左右达到极小值后缓慢上升,但是氯胺消毒后水样遗传毒性变化规律不如氯消毒的明显.当投加量为3 mg/L时,随着反应时间从0 h延长至72 h,无论是氯消毒还是氯胺消毒,炭后水遗传毒性均是先迅速增加,在2 h时达到极大值后再下降,在18 h左右达到极小值然后缓慢上升,而且任意反应时间内,氯胺消毒的遗传毒性(20~62 ng/L)均小于氯消毒(83~120 ng/L).本试验还研究了消毒剂氯氮比对炭后水氯消毒后遗传毒性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从遗传毒性的角度看,对于饮用水消毒氯胺比氯更安全,而且2种消毒方式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均不同于总HAAs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含氯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危害与地表水污染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含氯消毒剂被大量使用,含氯消毒剂会与水中本底存在的有机物反应生成含氯消毒副产物(CDBPs),CDBPs包括卤甲烷、卤乙酸、无机卤氧酸盐、卤代乙腈、卤化氰、卤化硝基甲烷、卤代乙醛和其他CDBPs.梳理了各类CDBPs的危害,结果表明:大部分CDBPs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毒性,在自然水体中威胁水生生物安全和人群健康;虽然现阶段大量研究集中于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但也有少量研究证实地表水中已有消毒副产物的检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含氯消毒剂使用量较大,建议对余氯呈阳性的地表水继续开展主要CDBPs的筛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推动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同时,应加强监管,在地表水质量标准修订时完善消毒副产物指标,在相关行业废水控制标准中增加消毒副产物指标,避免对地表水生态系统造成次生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敖秀玮  李豪杰  刘文君  余京儒 《环境科学》2016,37(11):4241-4246
以北京田村山净水厂原水和炭后出水作为试验用水,对新型消毒剂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消毒后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进行定性分析.向受试水样中分别投加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粉和次氯酸钠,比较了复合粉消毒和氯消毒的DBPs生成量,并通过umu试验对水样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水样投加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消毒前后的有机物种类变化不大,但仍有新的卤代烃和卤代物生成.与氯消毒相比,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消毒后生成的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的含量更低.另外,根据umu测试的结果,经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消毒后原水和炭后水的遗传毒性均明显低于氯消毒.然而在水中有机物较多和消毒剂投加量较大时,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粉用于消毒仍有一定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具有消毒能力,可作为一种饮用水辅助消毒剂,但消毒后水中细菌再生长规律尚不清晰。对茶多酚投入水中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发现可能是茶多酚和菌体蛋白质结合生成了生物可降解有机物(BDOC),成为管网水中异养菌增长的动力,从而使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随着消毒接触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在水中的衰减速率和BDOC生成速率有较好相关性。辅助消毒剂投入水中6 h内茶多酚浓度衰减很快,消毒效率指数较低,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多酚浓度降低,消毒效率指数随之提高。因此,茶多酚作为辅助消毒剂时,建议其投加方式不宜采用一次投加,而应连续投加。采用连续投加的方式可以降低茶多酚的衰减速率,提高出水的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廖雨枫  王正  潘旸  李爱民 《环境科学》2024,45(3):1561-1576
在水资源紧缺的当下,污水再生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环保战略更是资源战略.消毒能有效杀灭病菌和阻断介水疾病的传播,是保障再生水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消毒剂会不可避免地与水中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具有毒害效应的消毒副产物.围绕污水在再生消毒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毒副产物,针对其检测识别方法、生成条件(前体物、消毒工艺及水质条件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以及控制方法(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及末端控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再生水消毒副产物的未来研究动态进行了探讨,可为保障再生水的安全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二氧化氯和氯消毒对几种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出水遗传毒性的影响,发现当二氧化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均先迅速降低后趋于稳定,而当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不同.进一步研究氨氮对污水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变化的影响,发现氨氮对污水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污水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氨氮含量较小(<10~20 mg/L)时,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小于消毒前;当氨氮含量较大时(>10~20 mg/L),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大于消毒前.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地杀灭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污水消毒措施。目前,我国城镇集中式混合污水处理厂及医院、疗养单位分散污水处理厂,较普遍采用加氯一级净化处理工艺。即污水经过简单的过滤、沉淀后,加氯消毒排放。所使用的含氯消毒剂主要是液氯、漂白粉、次氯酸钙、次氯酸钠等。 含氯消毒剂其本身对生物就具有毒性。某些消毒剂中混有对生物有毒害的杂质,可造成环境污染。氯与污水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起反应,可生成二次污染物。上述有害物质,随消毒后的污水,排入海域、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直接危害水生生物。上述污水,一旦污染了饮用水源,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6.
给水管网中耐氯分枝杆菌的灭活特性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在饮用水管网中检测到耐受消毒剂的微生物,对于饮用水安全造成威胁.课题组由南方某城市自来水管网中分离出1株耐氯的产黏液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mucogenicum),并对其灭活特性和耐氯机制进行了研究.使用自由氯、一氯胺和二氧化氯对其进行消毒实验,测定CT值.99.9%灭活产黏液分枝杆菌时,自由氯的CT值为(76.25±47.55)mg·min·L-1,一氯胺为(1 396±382)mg·min·L-1,二氧化氯为(13.5±4.9)mg·min·L-1.采用透射电镜对产黏液分枝杆菌的消毒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消毒后细菌结构疏松,细胞器层次变得不清晰,核心肿胀溶解.产黏液分枝杆菌具有较好的疏水性,测定其表面疏水率为37.2%,远高于其他细菌,使得亲水性消毒剂不易进入细菌内部,是其耐受含氯消毒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1974年以来,国外一些刊物经常提到自来水加氯消毒后可生成一些含卤有机物,它具有致癌的可能。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用氯消毒饮水已具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由于它经济而有效,故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至今氯作为消毒剂的使用量仍在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8.
新型二氧化氯协同消毒剂发生器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保护饮用水的安全与卫生出发,介绍了替代液氯和其它氯制品消毒剂设备的新一代消毒设备--二氧化氯协同消毒剂发生器的基本大批量和主要特点。这种新型专利设备不仅可应用于饮用水消毒灭菌,而且也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正> 农村自来水消毒问题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寻找新的消毒药剂,以补充漂白粉精药源之不足,是普及农村自来水消毒的重要环节之一.最近国内合成的三氯异氰脲酸(TriChIoroisocyanuic acid,)是一种含氯消毒剂,水解后可产生次氯酸,与漂白粉精具有同样的消毒机制。在国外,七十年代初就开始使用三氯异氰脲酸于饮用水的消毒,20毫克/升可达饮水消毒的目的。经我站鉴定,武汉葛店化工厂生产的三氯异氰脲酸,在有效氯含量为86%左右、水中大肠菌群为2.2×10~3/m1时,0.5~0.7毫克/升,接触30分钟,可达灭菌99%的消毒效果.当用于江水或湖水消毒  相似文献   

20.
医院污水处理的消毒剂及消毒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比较目前国内常用的医院污水消毒处理方法,介绍消毒剂的种类和有效氯含量,论述各种消毒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