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4,(5):4-4
正环保法修订通过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法律将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保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向生态保护转移的原因,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生态保护工作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1):32-32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务院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按照《工作计划》,今年,《大气污染法(修订)》、《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制定、修订,或提请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  相似文献   

4.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现状与挖掘问题,明确大连市生态补偿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大连市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补偿机制、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重点生态补偿任务完成等方面均达到预期效果,但依然存在补偿力度不足、权责落实不到位、横向补偿推进困难、法规政策体系亟须完善及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在生态补偿投入、补偿权责的落实、基础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5.
周围 《环境教育》2008,(12):37-38
生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器 2008年,生态县、市以及生态示范区榜单又多了一些新成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创建工作一直是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建设,2008年1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生态县(市、省)建设,环保部组织修订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2008年3月7日,命名了2个“国家生态市(区)”和69个“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命名了第一批生态村,创建成功的地区需要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正在创建中的地区则集全民之智,努力达到创建标准。  相似文献   

6.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生态保护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保护效果持续向好。文章梳理了中国石油主要的生态保护管理政策和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中国石油在植树造林、“我为碳中和种棵树”、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建设和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等亮点行动,分析了中国石油在生态保护工作管理机制、油气和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发展难点,提出了建立生态保护集中统筹和协同增效管理模式、构建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模式和探索多样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每月动态     
《大气污染法(修订)》、《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列入《国务院2009年立法计划》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按照《工作计划》,今年,《大气污染法(修订)》、《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制定、修订,或提请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按照《工作计划》,为了规范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行为,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今年将提请审议《能源法(草案)》。为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今年将制定《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按照《工作计划》,国务院今年还将制定、修订一些与能源、资源和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或提请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其中包括,《煤炭法(修订)》、《矿产资源法(修订)》、《节约用水条例》、《太湖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排污许可证条例》、《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和《极地活动管理条例》等。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2009,(2):51-51
国务院印发孤国务院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按照《工作计划》,今年,《大气污染法(修订)》、《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制定、修订,或提请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按照《工作计划》,为了规范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行为,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简要回顾生态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将生态保护学划分为自然保护学和生态保护学两个阶段。从研究对象及性质、内容与分支、学科基础、学科体系,论述了《环境保护学》的建设和发展,并指明了生态保护学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对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标准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全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红线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此之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总体要求、原则、范围和措施,规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时间表。《安徽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油气田开发面临的生态保护红线及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分析2011—2017年国家公布的若干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探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相关法律依据,指出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从提出"生态红线"概念到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立法及出台相关的政策、技术要求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从时间和管控两方面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管控的要求。阐述了油气田开发主要面临:环境质量现状不清、现有生态保护红线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生态保护红线家底不清、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尚未纳入现有HSE管理信息系统等生态保护红线问题。提出加快摸清环境质量现状、尽快解决生态保护红线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跟踪油气田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进展、积极争取纳入地方政府正面清单管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生态红线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此之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总体要求、原则、范围和措施,规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时间表。作为长江经济带省份的安徽正紧锣密鼓加速工作,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深改组会议审议,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务院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按照《工作计划》,今年,《大气污染法(修订)》、《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制定、修订,或提请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上市及申请再融资企业(或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工作已经历了启动、规范和研究发展三个阶段。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工作与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监测或调查的关系,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指出重污染行业企业也存在生态影响问题,有必要对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进行核查,并提出了生态保护与建设核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保护的基础是生态监测与生态调查,生态保护的关键则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素有组织、结构、活力、恢复力、系统对相邻系统的影响、投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其类型有健康、较健康、亚健康、不健康、患病五级;其相应的生态恢复为生态预防、自然恢复、生态修复、生态重建;其相应的生态工程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封育、补播与放流、人工林、人工草场、人工湿地等。  相似文献   

17.
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了促进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应该尽快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本文对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中国的生态补偿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正"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升为党的意志。由此可见,抓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赋予制度刚性落地,极其重要,意义深远。在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总体要求、原则、范围和措施,规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1.青海作为国家安全生态屏障要地,在生态保护补偿实践中突出以中央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的综合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青海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高度体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美好的理想局面;3.青海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有力促进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研究还就进一步完善全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生产和生活领域,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按照生态消费观念的要求,遵循生态消费的特点,适度、持续、全面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了生态消费模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及现实意义,以期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大力倡导保护型、节约型、循环型的生态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