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大连市的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根据2010年酸雨监测的结果,从酸雨频率、酸雨分布及离子组成三方面对大连市酸雨污染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酸雨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湖北省32个酸雨监测站2014年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2014年湖北省酸雨特征,并揭示了2008年以来全省酸雨演变趋势,结果显示:2014年湖北省年均降水pH值为4.98,全省仅江夏站为强酸雨,大部地区为弱酸雨区,酸雨强度呈现冬强夏弱、中部强-东西弱的时空分布型;年酸雨发生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建始、五峰、金沙站酸雨日数超过100 d,全省年均酸雨及强酸雨发生频率分别为56.5%、10%;2007-2014年湖北省酸雨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酸雨发生频率呈微弱减少趋势,2014年湖北省酸雨强度、酸雨及强酸雨发生频率、K值均为近8年来最低值。研究表明湖北省酸雨强度及电导率与霾日出现与否关系密切,霾为酸雨提供了一定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3.
分析2004-2013年南通市通州区城中子站降水监测点位数据,得出城中测点酸雨频率逐年下降,主要是重酸雨频率、较重酸雨频率以及中度酸雨频率在10年中有明显的下降,而轻度酸雨频率和非酸雨频率有显著的上升。鉴于当前严峻的酸雨形势,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联防联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强化酸雨防治,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酸雨是环境污染的产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宣城市属于国家酸雨控制区,酸雨发生频率较高。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本文通过对2003——2012年宣城市城区各次降水的酸雨资料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酸雨变化趋势的原因,为酸雨防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近年来,酸雨区发生范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北方酸雨发生范围扩大明显。2003年北方城市安阳由于连日降雨,首次出现了酸雨。针对酸雨的发生,本文从大气污染状况、大气环流的影响、酸雨离子组分等方面对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该市近十年的空气质量和降水情况的统计,分析了安阳市大气降水的变化情况,并针对空气污染现状,提出了防止酸雨再次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酸雨问题是能源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能源战略规划中研究酸雨问题的必要性、酸雨问题研究对数据的要求,酸雨模型研究的重点,酸雨模型边界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酸雨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江西省酸雨监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酸雨的影响因素和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省酸雨污染情况有所缓和.江西酸雨呈季节性的变化,夏季酸雨污染较轻,冬季酸雨污染较重.江西省全省都有酸雨污染,但污染程度分布不均。江西的吉安、宜春以及景德镇污染较严重,鹰潭、上饶和萍乡污染较轻。江西省降雨的pH值随降雨量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毛毛雨、小雨和中雨的pH值较小,而大雨和暴雨的pH值较大。综合分析江西酸雨的pH值和酸雨率,利用傅里叶函数的原理给出江西酸雨频率和pH值的数学模型。由数学模型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际值较好吻合,说明所建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江西酸雨的频率和pH值。利用江西酸雨数学模型对未来10年的江西酸雨的频率和pH值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四川省能源结构和废气排放情况的分析,结合四川省近年来酸雨监测资料,包括年平均降水pH值、酸雨频率,总结了近年来四川省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降水离子的分析,说明四川省酸雨阴阳离子的组成,酸雨为硫酸型,各城市之间存在致酸物质的远距离输送和相互影响。将2006年四川省酸雨状况与2005年状况进行比较,并且对酸雨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结论是2006年四川省部分城市酸雨污染形势趋于加重,全省酸雨污染形势仍然严峻,并提出了控制酸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玉溪市几年来都有酸雨出现。据玉溪地区环境监测站分析统计,1987年和1988年间,出现酸雨各一次,其PH值分别为5.59和5.47,酸雨监测样品数占分析样品总数的1.5%;1989年出现酸雨4次,其最高置为5.53,最低值为5.11,酸雨监测样品数占分析样品总数的9.19;1990年出现酸雨数7次,其最高值为5.59,最低值为4.37,全年酸雨平均值为5.02,酸雨监测样品数占分析样品总数的9.3%。为什么玉溪市近几年来都有酸雨出现  相似文献   

10.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 ,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0 % ,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的防治 ,一靠完善的环境法规和执法力度 ;二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本文介绍了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酸雨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三年的监测数据表明,重庆市酸雨pH很低,酸雨出现频率极高,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强酸雨城市。本文拟对1983年重庆酸雨pH有什么变化?重庆酸雨危害程度究竟如何?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刘静宜研究员、赵殿五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孝思等从事酸雨研究工作的六位专家,于今年五月十七日应重庆市环保局和环境科学学会的邀请,在我市举行酸雨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专家们介绍了我国西南地区酸雨形成的机理及其危害,分析了大气污染与形成酸雨的关系,酸雨在大气中的运动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燃煤结构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重庆地区酸雨严重的情况,国外瑞典酸雨发展情况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东川酸雨污染的水平、变化特征、污染趋势、酸雨组成权重、与气象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川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冶炼厂硫排放是造成该区域酸雨的主要成因。提出东川区酸雨控制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2002年酸雨污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贵州省的酸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全省的酸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2 年3月至2003年2月在贵州省全省范围内进行年度降水pH值和离子组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38,个别城市降水pH年均值为4.31,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酸雨污染季节性明显,冬季酸雨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酸雨的地域分布表现为以黔中为十字圆心,四个顶点遵义、都匀、安顺、凯里酸雨率高,而城市中心区酸雨污染较城郊严重;全省的酸雨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  相似文献   

15.
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秋萍  王宏  陈彬彬  隋平  林文 《环境科学》2014,35(10):3644-3650
利用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的酸雨观测资料、天气形势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酸雨变化特征及酸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市非酸雨和酸雨频率分别为38.1%和61.9%,厦门市分别为40.6%和59.4%;福州市年均降水pH值在4.1~5.5之间,2007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厦门市2006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冬、春季节酸雨污染重,夏、秋季节酸雨污染轻.降水强度能改变降水的酸性程度;福州市在东南(SE)、西南(SW)、西(W)、西北(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严重,厦门市在东北(NE)、SW、W、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重;变性冷高压下酸雨污染最重,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其外围的天气形势下酸雨污染最轻;福州市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酸雨严重损害农业和森林,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相关系数方法统计分析佳木斯站酸雨形成以及风向、风速、降水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月平均H值与电导率呈明显正相关,为0.707;当SW为主导风向时,酸雨发生频率最大为17%;不同等级降水酸雨发生频率差异大,在降水量510 mm时,酸雨发生的频率最大,超过22%;月平均H最小值出现在8月,为6.13,酸雨发生的频率在8月也最高,为17.61%,酸雨发生次数占降水总数在10月最高,为23.01%,降水酸性在夏季最强,夏季和秋季酸雨发生频率最高;酸雨年平均H值具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311℃/10 a,佳木斯酸雨整体呈下降趋势,受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7.
采用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以酸雨pH值、酸雨最小pH值以及酸雨频率为指标,研究了1991~2006年间上海地区酸雨强度的格局转变规律。1991~2006年间上海地区酸雨pH、最小pH均存在着三种格局,两次转变;1995年转变前的上海地区酸雨pH和最小pH相对较低,强度较强;此次转变后的酸雨pH和最小pH均相对升高,强度减弱;酸雨pH和最小pH再次发生转变的时间分别是2002年和2003年,使得pH下降,强度增强;酸雨频率则存在两种格局,一次转变,发生转变的时间是2004年;格局转变前,酸雨频率相对较低,平均17%,格局转变后酸雨频率相对较高,平均为43%。上海地区酸雨强度格局转变指数(RSI)在1995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0.834、0.968、0.568和1.68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酸雨的来源、危害及昆明市近年来酸雨污染水平、酸雨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控制和防治昆明市酸雨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和平 《陕西环境》1997,4(1):11-14
本文对陕西省酸雨特征与燃料结构特点、大气污染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酸雨的危害;提出了陕西省防治酸雨的对策,抗酸雨的技术指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酸雨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雨和环境酸化,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的酸雨监测始于七十年代末。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酸雨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对中国的酸雨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2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酸雨普查和西南地区酸雨研究,开始了对酸雨的形成、影响和对策的综合性研究。1985年取得了第一批成果,初步阐述了中国酸雨形成和影响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把酸雨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许多科研单位,在酸雨严重和对酸化敏感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期弄清中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控制对策,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和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