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生产岗位上有时发现有些中毒病人在自己从未意识到接触到化学毒物.白化学毒物吸收到人体而引发中毒均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这种方式所致中毒,医学上称谓“隐匿式中毒”。  相似文献   

2.
刘北辰 《劳动保护》1997,(11):45-46
在化工生产及储运中职工经常接触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对职工健康形成威胁。在生产条件下因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职业中毒”。一、毒物与申@一般认为凡某种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引起整个机体功能发生障碍的任何疾病皆称为中毒。能引起中毒的外来物质称为“毒物”。厂毒物是相对的,一定的毒物必须在适当条件下才留发挥毒效,引起中毒。例如,某些物质少量能起治疗作用,过量则引起中毒。化工毒物所引起的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急性中毒:大量毒物突然进入人体,很快引发全身症状甚至造成死亡。慢性中毒:系少量毒物逐渐侵入…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叫职业中毒一种物质,凡少量进入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就称为毒物。在工业生产中所接触的毒物,通常指化学物质,统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在职业活动中,由毒物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即为职业中毒。工业毒物往往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能是成  相似文献   

4.
罗时 《劳动保护》2009,(12):106-107
1.职业中毒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职业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根据我国《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的规定,职业中毒共分为铅及其化合物中毒、四乙基铅中毒、汞及及其化合物中毒、苯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共56种。根据接触毒物时间长短,发病缓急,职业中毒可分为以下三型:①急性中毒:毒物短时间内或一次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这类中毒一般因有毒有害气体大量泄漏等事故引起。②慢性中毒:毒物长期过量接触人体而引起的中毒。这类中毒是由于毒物在体内蓄积所致。④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慢性之间的中毒。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剂量毒物进入人体所致。  相似文献   

5.
《劳动保护》2003,(8):70-71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根据接触毒物时间的长短、剂量大小和发病缓急,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短时间内大量毒物侵入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相似文献   

6.
1 选题理由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现有职工一万余人,尘毒作业点124个,接触有毒有害人数3371人。公司前身是华北制药厂。1970年10月13日,华北制药厂淀粉分厂三名农民在澄清池中掏沉渣时,发生硫化氢中毒,造成五人死亡,三十七人中毒的恶性事故。其中多数中毒者是因为在抢救过程中未使用防毒面具,或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由于池中毒物  相似文献   

7.
在化工生产及储运中职工经常接触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对职工的健康构成威胁。在生产条件下因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组织成分发生生化或生物物理学的变化,引起机体暂时或持久地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损害,这样的化学物质叫毒物。从业人员在生产劳动中发生的化学物质中毒,称职业中毒。一般情况下,毒物是固体(态)、液体或气体。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产物、产品或生产废物还会以粉尘、灰尘、烟雾、蒸气等形式,污染环境,引起中毒。毒物一般经皮肤、粘膜、呼吸道、胃肠道吸收。职业中毒毒物多从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生活中毒毒物以胃肠吸收多见。毒物吸收后首先进入血液(此时血液内浓度最高),然后被运送到全身,随毒物不断进入各器官、组织,血液内毒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组织内毒物的浓度逐渐增大。经过一定时间,毒物在血液、组织、淋巴液内的浓度达刳动态平衡状态。然后毒物又不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要接触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有可能受到毒物的危害,重者被夺去生命,轻者会妨碍健康。因此,我们对各类毒物,要有一定认识,要了解我们可能接触到的毒物的性质和它们对人体的毒理作用,对可能发生中毒事故要有所认识,并加以防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因职业性质而不可避免要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员,更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同时还要广泛进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刘北辰 《劳动保护》2010,(2):100-101
在化工生产及储运过程中,一线职工经常接触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对职工的健康形成了威胁。正确认识毒物、了解中毒表现、预防职业中毒、明确职业中毒现场急救的方法,对于防治化工生产及储运过程中的职业中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金属急性中毒的常见原因 急性中毒一般表现为潜伏期短、起病急、病情重。中毒发生的快慢与所接触毒物的理化性质、毒性、数量、时间、防护意识、作业场所防护器材及当时周围环境如温度、风力等因素有关。急性中毒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不是单一因素,查明中毒原因,才可使救治工作更具针对性,控制措施更显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杨俊  姜红 《劳动保护》2001,(11):33-35
工业毒物又称生产性毒物,一般系指工业生产中使用或生产的有毒物质。当摄取量太大时会造成中毒,而这些物质的摄入往往是由一些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人为的、误服的以及环境中气体含量过高吸入的。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就会在体内发生作用,会出现某些中毒症状,而不同的工业毒物由于其结构和性质不同,出现的中毒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中毒者的某些特殊的中毒症状,推断出工业毒物的种类及具体毒物。从而缩小检验范围,为快速、准确地做好检验工作提供有力条件。同时,了解和掌握一些急救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危…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介绍了生产性化学毒物的来源、存在方式,劳动者的接触途径,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并以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作为化学性毒物分级的原则及依据。通过实例分析可较方便、快捷地对工作场所的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危害程度进行分级.评估作业场所劳动者接触生产性化学毒物的强度及生产性化学毒物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以便对劳动者作业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4.
罗时 《劳动保护》2009,(7):108-109
1.化工行业主要有哪些职业病危害因素? 化工行业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一是职业中毒;二是尘肺。因为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中间体与产品都是有毒物质,加之其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辅助物料,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等,也均可能是有毒物质,因此作业人员在化工生产中大多会接触到毒物。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中毒一般是指短时间内接触较大量毒物,迅速作用于人体后发生病变,引起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一、急性中毒表现 1.发病急骤 急性中毒一般表现起病急、潜伏期短,如在高浓度硫化氢环境下,可出现“闪电样”死亡。起病的快慢与毒物的毒性、接触毒物的剂量、个人的防护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6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统计了2011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计212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212起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56.13%,其次是其他事故(17.92%)、矿业事故(14.15%)、爆炸事故(4.72%)、毒物泄漏与中毒(3.77%)、火灾事故(3.30%).212起事故共死亡864人,受伤780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4.28%、其他事故18.52%、矿业事故14.70%、爆炸事故5.56%、火灾事故3.59%、毒物泄漏与中毒3.36%;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70.38%、其他事故9.36%、爆炸事故7.18%、火灾事故7.05%、矿业事故4.49%、毒物泄漏与中毒1.54%.  相似文献   

17.
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个体保护具中占有较重要位置的是呼吸器,因为人的呼吸系统都能吸收毒物,其中以肺泡吸收面积为最大,约有55~120m~2,因为肺泡的表面湿润且血管丰富,毒物被吸收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经过肝脏解毒,可直接与肺组织发生作用。据报道,95%的职业中毒以及所有的尘肺患者都是从呼吸道吸入毒物引起的。在采用通风防尘、防毒技术措施防护生产中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尚不能凑效,或  相似文献   

18.
某种毒物导致中毒,症状往往具有特异性。因此,一旦发生急性中毒,可以从中毒症状初步推定导致急性中毒的是哪种毒物,进而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呼出的特殊气味:有机磷农药的蒜臭味、硫化氢的臭鸡蛋味、有机溶剂的芳香味、甲醇或乙醇的酒味等。  相似文献   

19.
公共场所泄漏、中毒事故的个人风险水平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研究目的在于对人群聚集公共场所某种类型事故所导致的个人风险进行定量。首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人群聚集公共场所个人风险定量计算模型。其次,根据火灾的发生率、死亡率及两类事故之间的发生次数比率,估计出国内毒物泄漏、中毒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最后,根据个人风险的定义求得公共场所毒物泄漏、中毒事故的个人风险的初始值,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结论修正。对比国外的个人风险标准,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2001—2005年公共场所毒物泄漏、中毒事故的个人风险是可以接受的。该研究结论可以为制定我国个人风险标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靖江市近10年来发生多起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现将1995-21305年发生的8起中毒事故进行回顾和分物中毒,1起为混合化学毒物中毒。详细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