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安市灰霾天气时间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61—2005年共45年,西安、户县、长安、蓝田、临潼、高陵和周至7个气象台站灰霾观测资料,分析了灰霾天气时间和区域分布特征,并根据1996—2005年近10年西安逐月平均灰霾日数与近10年逐月主要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得出:西安市20世纪70年代是灰霾日出现的高峰时期,并呈逐年减少趋势,灰霾发生的中心区域也在向郊区东南部转移;从影响灰霾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来看,气温越低,降水量和风速越小,日照越少,气压越高,越有利于灰霾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城市灰霾数值预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建立了城市灰霾的数值预报模式,可模拟PM2.5中主要成分硫酸盐、有机碳、黑碳、硝酸盐和土壤尘等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根据气溶胶浓度分布计算城市大气能见度,从而预测城市灰霾天气. 利用城市灰霾的数值预报模式进行了冬、夏2个算例的模拟. 结果表明:在PM2.5中,夏季硫酸盐的贡献率(26.6%)略高于冬季(24.0%),夏季和冬季有机气溶胶(OM)贡献率分别为35.4%和33.3%, 黑碳贡献率分别为9.5%和7.1%;南京地区颗粒物的消光系数占总消光系数的95%以上,是能见度下降最主要的贡献者,其中,硫酸盐和有机物对能见度贡献最大,其次为黑碳、硝酸盐、粗粒子、土壤尘和NO2.   相似文献   

3.
使用云南省2019—2020年上半年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站点数据,对CO和环境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了关联性分析,对CO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面的可应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O与环境空气质量在时空分布特征上相似度较高;在空气质量污染天气过程中,CO浓度区间与空气质量污染等级间的关联度在70%以上.对提升污染天...  相似文献   

4.
杭州灰霾天气超细颗粒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陈秋方  孙在  谢小芳 《环境科学》2014,35(8):2851-2856
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MPS)对杭州2013年12月6~11日连续灰霾天气和灰霾消退过程超细颗粒进行监测,分析颗粒物浓度变化和粒径谱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颗粒物日变化特征为夜晚数浓度较高,凌晨数浓度开始降低,08:00和18:00上下班高峰期出现一个小峰值,体现出明显的交通源峰值,表明交通排放对大气污染影响较大.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最高数浓度达到8.0×104cm-3.粒径谱呈双峰分布,峰值粒径分别为15 nm和100 nm,粒径在100 nm附近的粒子占大多数,粒子以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为主,平均数量中位径CMD(count medium diameter)为85.89 nm.而在灰霾消退过程,颗粒物数浓度降低,峰值粒径向小粒径演变,粒径在100 nm附近的粒子逐渐减少,核模态粒子增多,大于积聚模态,平均CMD为58.64 nm.气象因素中能见度和风力与数浓度主要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25和-0.229,相对湿度与数浓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271,冬季大气比较稳定,水平温度与数浓度的相关性较小.研究灰霾天气数浓度分布和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其形成机制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及污染预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乌鲁木齐市土壤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野外调查采样和样品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和BP神经网络技术等方法,对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重金属污染进行预警研究.结果发现,整个研究区重金属污染均呈增强态势,Cr元素呈现南北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其余各元素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条块状或斑块状分布,且从南到北逐渐降低,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区.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乌鲁木齐2015年和2020年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未来10年内,随着乌鲁木齐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政区重金属元素含量均表现出了累积增长的趋势,其中,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和水磨沟区等4个主城区预测值普遍高于其他行政区.从预测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地区未来10年内,Cd元素污染相当严重,将达到重警状态,Zn元素将达到中警状态,其余各元素基本上处于轻警或无警状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认真研究北京地区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深入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地区泥石流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类型以及降雨情况等因素的判断公式,并就北京地区泥石流预报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衡阳市降水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本文利用1994—2007年衡阳市地质灾害个例资料和相应的降水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并针对不同易发区确定了降水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指标;对预报预警方法进行检验,并提出了改善建议。结果显示:衡阳市降水型地质灾害与前期降水强度、当日降水量等有着密切关系;建立的预报预警方法对衡阳市暴雨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具有较好的地域针对性和准确性,将预报时效延长至24小时,对地质灾害的防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观测站1980~2014年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在对“区域灰霾过程”与“单站灰霾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诊断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即连续三站3d及以上出现灰霾日的天气过程),并对其长期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灰霾过程主要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粤北及粤东个别地区,并以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西侧最为严重.“区域灰霾过程”以日平均能见度在5~10km之间的过程为主,没有出现过日平均能见度低于2km的重度灰霾过程.各“区域灰霾过程”的特征有所差异:首先是各“区域灰霾过程”出现峰值的时间略有差异.尽管灰霾过程均主要出现在10月~翌年4月,但粤北和粤东、西两翼最多出现在冬季(12月~翌年1月)、春季次之,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最多出现在春季(3~4月)、冬季次之.其次是各“区域灰霾过程”变化趋势的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北地区灰霾过程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在2008年以前总体呈增多趋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势最为显著的时段是2000~2008年,而粤北地区则是1991~2011年;粤西地区灰霾过程在2000年以前变化都比较平稳,2004年开始快速增多;粤东地区的灰霾过程近35年来虽有小的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呈稳中略减的趋势.利用M-K法和滑动t检验的突变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过程的增多是一种不连续的突变现象,发生突变的时间点是1986年;粤北地区灰霾过程则在1992~1994年出现了突发性增多的现象;粤西地区灰霾过程也在2001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9.
灰霾试点城市PM2.5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1年PM2.5监测数据分析了灰霾试点城市PM2.5浓度特征,结果表明:灰霾试点城市PM2.5日超标比例范围为3.3%~42.9%,年均浓度超标严重;灰霾日PM2.5浓度和PM2.5/PM10较非灰霾日分别升高80.0%和4.1%。分析了北京总站点位在12月3-13日污染过程中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颗粒物浓度升高和气象条件差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两大重要因素,OC/EC变化范围是3.6~11.4,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粒子数浓度与能见度呈现负相关,污染日不同粒径段的粒子数浓度均高于清洁日,91.8%的粒子在1μm以下;地面气象条件和天气形势明显影响PM2.5浓度。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1980~2009年灰霾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38个观测站1980~2009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2001~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统计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30年灰霾分布情况.计算了观测站点的消光系数并进行了两次订正,给出了其季均值和年均值分布情况,讨论了3个典型站(南京、杭州和合肥)的能见度与灰霾日数、干消光系数和AP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日数整体呈增长趋势,有71%的站点灰霾日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大于零.订正后的消光系数冬季高,夏季低.南京、杭州和合肥灰霾日数与干消光系数的增长趋势一致,在霾日,南京、杭州和合肥三地,能见度与API呈负相关,其相关性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江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的建立、计算方法,以及预警预报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获得的成功,对类似条件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国内生态环境预警研究历程,系统分析、总结了生态环境预警研究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指出国内生态环境预警研究视野涵盖生态环境要素与生态系统、人居生活与产业经济、流域与不同级别行政区等众多领域,但由于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积累有限,研究内容设置欠合理、研究技术方法体系不健全,难以支撑国家及地方生态安全保障需求;提出今后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亟须强化基础理论建设,补充生态安全问题辨识、诊断及其产生发展、驱动机制等重要研究内容,重视不同类型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延续、空间上扩展的发展特征,并采用多尺度研究技术获取全面的数据信息充实研究细节、提高生态环境预警精准度,进而健全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体系,切实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环境承载力预警相关研究不足的问题,采用景气指数法构建针对我国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方法体系,并对我国2001年~2014年的环境承载力预警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4~2014年的环境承载力预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预警系统结果与真实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承载情况吻合良好,预警效果显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预警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环境承载力状态有所差异,全国整体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趋好,但未来依然要警惕可能面临环境承载力的超载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提高环境自身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常州市气象观测站2001-2013年的气象资料和大气自动站2009-2013年的监测数据,对常州市霾天气的变化特征、成因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都呈现逐渐增多的年际变化特征,其中在2001-2008年,霾日数的趋势平稳且窄幅波动,但2009-2013年,霾日数急剧增加。季节变化上表现出夏季少、冬季多的分布特征。霾天气多发生在午后,11时出现的次数最多。常州霾天气持续日数不断增加,2013年连续霾日最长是16 d。常州霾典型天气形势为受冷高压或变性冷高压控制之下和处于入海高压后部或底部。常州霾天气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在静风、偏东风、50%~60%的相对湿度、逆温、降水偏少和大气湍流不利气象扩撒条件下都易形成霾。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考虑国家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基础上,构建了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基于AHP—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并借鉴已有成果对各项指标的警限阈值进行了讨论确定;使用综合指数模型对甘肃省2006-2016年及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6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介于0.32~0.46之间,虽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均处于超载预警状态。在空间上呈现出河西地区承载能力高,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承载力较差的格局。(2)十年间甘肃省资源承载力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水资源承载力与能矿承载力处于较差水平;当前临夏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处于橙色超载状态。(3)十年间甘肃省环境承载力水平呈“W”型曲线波动且超载严重,具有南部地区和兰州环境承载能力较好于河西和东部地区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甘肃省资源环境超载严重,虽然自“十二五”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缓解这一压力非短期之功,仍需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西安市典型霾过程中的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和气象要素影响,利用地面空气质量数据、CALIPSO卫星激光雷达资料以及气象要素资料,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天气形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西安市2016年12月17-21日霾过程依据RH(相对湿度)进行干霾、湿霾和雾霾的划分,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期干霾阶段,西北沙尘的输送使得高空气溶胶退偏比和色比较大,以沙尘型气溶胶为主;中期湿霾阶段,RH的增大使得低层细粒子增多,消光系数达1.7 km-1,以污染型气溶胶为主;后期干霾阶段时,低层大气中非球形粗粒子增多,以混合型气溶胶占主导.气象要素对霾过程影响较大,静风、高湿、"双逆温"效应不利于颗粒物的清除,逆温强度的变化与污染物的消长具有一定的滞后一致性.RH和ρ(PM)共同影响能见度变化,RH高于80%时,能见度由RH主导,相关系数达到-0.871;RH低于80%的污染阶段,ρ(PM)对能见度起主导作用,相关系数达0.85以上.研究显示,不同霾阶段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气象要素对霾过程的消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霾天水溶性离子的区域污染特征,于2013年1月18~24日使用Andersen气溶胶粒度分布采样器和离子色谱仪(850professional IC)对南京、苏州、杭州、宁波这4个城市和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进行了同期观测分析,并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长三角处于高压以及高压前部,气压梯度较大时,低层大气有明显气流辐散,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处于弱低压及弱高压的均压场形势下,并伴随有大气低层气流辐合现象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观测期间霾天气发展过程中,各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及其中水溶性离子(TWSS)增加显著;TWSS增加比例分别为杭州0.9%、临安4.2%、南京8.1%.二次离子SO2-4、NO3-、NH+4均为细模态(粒径2.1μm)分布,峰值有一个从0.43~0.65μm向0.65~1.1μm段迁移的过程,Ca2+、Mg2+在4.7~5.8μm出现峰值,Na+、Cl-、K+则呈双模态分布.各监测点TWSS中的二次无机离子SNA(NH+4、SO2-4和NO3-)浓度上升较快,上升百分比分别为杭州3%、临安55%、南京64.9%;SO2-4在SNA中所占比例最大,可达45%;各监测点NO3-/SO2-4的比值均大于固定源NO3-/SO2-4(0.5)比值,可能说明流动源在区域污染过程中对颗粒物的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泉州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监测资料,研究泉州市灰霾天气时PM2.5浓度与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及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泉州市灰霾天气期间往往会伴随气象因素及能见度的变化,灰霾发生前,风速降低,相对湿度减小,逆温层形成,能见度降低;灰霾结束前,风速增大,相对湿度趋于稳定,逆温层消失,能见度增大.灰霾发生时,PM2.5的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基本呈负相关的关系,与相对湿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气象条件及能见度的变化可以为灰霾天气时污染状况的预判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