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调查了青藏高原东部川西云杉原始林下优势灌木银露梅及其在皆伐7 a后迹地上的种群结构、生长与繁殖状况,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1)皆伐迹地生境中的银露梅灌丛年龄结构、萌生株年龄结构、萌生株数大小结构和冠幅结构与原始林下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皆伐生境中,与林下同龄的银露梅丛冠幅、基径总和以及株高总和均显著增加,皆伐显著促进了银露梅的无性萌生能力和结实数量的增加.综合分析表明,银露梅能有效适应迹地退化形成的阳性生境,因此可作为高海拔地区皆伐迹地植被恢复中先锋灌木种.图2表1参21  相似文献   

2.
西康扁桃[Amygdalus tangutica (Batal.) Korsh.]是西南干旱河谷区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特色乡土灌木树种,为准确估测其地上生物量,采用全株收割法,获取了80丛西康扁桃灌丛及其588个萌生株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地上生物量数据,分别建立灌木丛与萌生株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选取8种[地径(D)、高...  相似文献   

3.
芦苇是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一种重要的湿地植物.本文对该地区芦苇海4个不同水深梯度下芦苇的无性系地上分株的生物量分配、生长与繁殖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47 cm (水在土层表面上)水深环境中,芦苇单株的平均生物量(4.2 g)最大.在-15 cm (水在土层表面下15 cm)的生境中,叶生物量百分比(叶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百分比, 46.1%)最大.芦苇地上分株高度、地上分株有分枝的单株百分比(茎上有分枝的分株占样地总分株的百分数)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茎的生物量分配百分比和生长速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在滩地生境中,开花率、花序的生物量百分比明显大于水较深的生境.分株株高与分株生物量、茎生物量与叶生物量都表现出较明显的幂指数异速生长规律.在-15 cm水深的生境中,叶生物量的生长快于茎的增长;在其他水深梯度的生境中,则是茎生物量的增加快于叶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马栏林区辽东栎的种子产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东栎种子产量对其种群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了黄土高原马栏林区天然辽东栎次生林的种子产量,结果表明.该区天然辽东栎次生林处于较成熟阶段,结实植株所占比例高且种子产量丰富.分析发现,辽东栎结实植株数目表现出密度依赖效应,即样地结实植株密度与辽东栎植株的大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辽东栎结实植株比例与样地密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埘标准枝上发育良好种子和败育种子数目的分析发现,在植株水平受精胚珠数与其发育种子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株理论种子产量与胸径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辽东栎个体大的植株产生更多的种子;而对不同结实枝条,其高度与受精胚珠数、败育种子数和发育种子数均呈饭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传粉或光照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阳坡辽东栎林结实植株比例显著低于阴坡,表明样地水平坡向对辽东栎林结实也有一定的影响.图5 表3 参19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入侵植物水浮莲在水生环境中的入侵和扩散规律,本文通过田间水稻田实验,按照添加系列设计方法研究不同密度下水浮莲幼苗的形态和生长反应,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水浮莲在母株株高、母株叶片数、分蘖能力、开花株数和死亡株数生长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水浮莲形态特征,随种植密度降低分蘖等级和数量显著增加,密度60株时最大为29.45株·基株-1,360株时最小为1.10株·基株-1;母株株高总体上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根长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中等种植密度的母株叶片数明显大于低等和高等密度的;植株开花与死亡株数多数显著增加;水浮莲出现有性和无性繁殖,但无性繁殖占绝对优势。水浮莲生物量,随种植密度降低总生物量显著增加,60株时最大为31.18 g·基株-1,360株时最小为5.64 g·基株-1;母株生物量总、花、叶和根生物量总体上逐渐降低,而分蘖植株总、叶、花和根生物量显著增加。水浮莲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壤养分,其中对有机质和速效钾消耗是最大的,分别达到8.55~21.56 g·kg-1和649.43~679.45 mg·kg-1;随种植密度降低水浮莲对土壤有机质、氮、磷和钾的吸收绝大多数显著增加。不同种植密度下水浮莲在形态、生长、繁殖以及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差异,可能是由其最初种植密度形成不同的种内竞争强度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芦苇是长江口地区滨海滩涂湿地主要建群种,如何控制白茅扩散、维持原生植被已成为滨海湿地管理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之一.以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滨海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种群特征,比较3个不同地下水位(低、中、高水位)条件下芦苇与白茅幼苗和成株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对幼苗而言,地下水位对芦苇单株生长特征影响不显著,地下水位升高会促进芦苇种群密度增加,而显著限制白茅种群密度增加;对成株而言,在单株水平,中水位芦苇株高、基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以及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高于低水位和高水位,并且芦苇相对于白茅的生长优势在中水位条件下最为明显.除株高和基径以外,白茅的其它生长指标在3个地下水位梯度间均无明显差异;在种群水平,芦苇种群植株密度,叶面积指数,叶、茎和地上生物量随着地下水位升高而逐渐升高,在高水位达到最优.与芦苇相反,白茅种群植株密度,叶面积指数,叶、茎和地上生物量随着地下水位升高而逐渐降低,在低水位生长最好.虽然白茅在单株水平上生长不如芦苇,但是凭借其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在芦苇群落中迅速扩散,与芦苇竞争光照、水分等资源,并且在地下水位较低的条件下白茅种群生长尤为旺盛.因此,在植物幼苗阶段通过人工水位调控适当提高地下水位可以抑制中生性植物白茅的生长,从而有助于恢复东滩湿地以芦苇为单优势种的湿地群落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碳库,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排放CO2是土壤碳固存的重要支出项.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类型(天然辽东栎林、人工刺槐林、天然侧柏林、天然灌丛)为研究对象.在各植被类型中设置20m×20 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的四角和中心分别设立一个PVC环,测定分析3个生长季(2011、2013、2014年)林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林地生长季内土壤呼吸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前期较低,中后期达到较高水平,4种植被类型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呼吸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辽东栎林侧柏林灌丛刺槐林.3个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在植被类型间的变异系数较年际的变异系数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温湿度与土壤呼吸的相关关系都极显著(P0.01),但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湿度的响应更敏感,刺槐林尤为突出.用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拟合土壤呼吸速率效果良好,可以较好地解释某种植被类型对环境条件的响应规律.综上,在黄土丘陵区,4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就年际变化来看环境因素对其影响大过植被类型间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更显著,且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共同拟合对土壤呼吸解释性更强.  相似文献   

8.
针对西南亚高山区大量退化灌丛恢复技术缺乏的问题,在浓密灌丛抑制建群树种幼苗更新的生态系统,采用调控灌丛冠幅和适当去除地被物层技术,以改善灌丛生态系统中限制建群树种更新和生长的环境因子,促进幼苗生长和更新;在缺乏种源的灌丛生态系统,利用灌丛微环境的直播和栽植技术补充种源.对调控处理后的幼苗存活、生长及微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2018-2020),发现:(1)水平或垂直去除部分灌丛冠幅增加了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建群种幼苗的基径和株高,其中水平去除处理使得幼苗基径和株高分别增加了51.5%和61.6%;(2)仅凋落物去除和地被物全部去除后,灌丛空地移栽的云杉幼苗死亡率从20.8%下降到7.1%,且株高和基径增长率为24.6%-35.8%,均高于地被物保留时的对照幼苗(4.0%-20.7%);(3)野外原位播种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和粗枝云杉种子的萌发率为密灌疏灌草地(P 0.05),抚育方式对种子萌发和保存的影响均为微肥CK微肥+保水剂保水剂(P 0.05);(4)未添加有机底肥条件下,栽植在灌丛根围区域和非根围区域的云杉幼苗存活率分别为56.9%和30.0%,其中栽植在灌丛坡位上方位更有利于幼苗存活,添加底肥促进了栽植在无灌丛植被区域的云杉的存活,存活率达到100%.可见,在有建群树种幼苗的浓密灌丛区,通过改善抑制幼苗生长的微环境,建群树种的生长得到明显改善;在次生灌丛无建群树种种源区,通过引入建群树种种源,能促进建群树种幼苗定居;上述研究结果为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图8表1参46)  相似文献   

9.
拐棍竹对汶川地震滑坡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拐棍竹(Fargseia robusta)是大熊猫的主食竹之一,2008年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损毁了大量拐棍竹.为了解汶川地震后拐棍竹种群的恢复动态,评估拐棍竹种群的恢复能力,揭示拐棍竹种群对不同程度滑坡体干扰的响应策略,于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受到地震滑坡体不同程度干扰(强度、中度、对照)的3种样地150个样方中拐棍竹的更新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程度干扰样方的发笋量、存活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均存在年间波动;(2)发笋量和存活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强度干扰样方的年成活率最高,总体趋势是受干扰样方的发笋和存活数量显著高于对照;(3)强度干扰样方的更新竹基径、株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中度表现出了波动的形式;(4)到2012年,无论发笋量、存活量、生物量还是种群有限增长速率,中度干扰样方都显著高于对照.本研究表明,地震滑坡干扰后,拐棍竹种群经过4年的更新生长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中度干扰样方的恢复好于强度;种群的恢复策略为能量分配优先供应于数量生长,然后再到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10.
选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林业局二林场3 500-3 700 m皆伐迹地上的云杉未成林造林地,逐一调查前期栽培的26株云杉幼树(年龄≤25年;树高≤4 m)生长状况(高度、生物量及其分配、基部直径、冠幅)及其共存(距离小于1 m)的5个主要灌丛的构型特征参数,评估幼树生长动态及其受灌木荫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高海拔地区迹地上的云杉幼树生长十分缓慢,15-22年生时平均高仅2.23 m,平均地径仅6.23 cm,其生长过程可划分成3个不同期,即前10年生长缓慢,而后经过一个阶段的波动期,15年左右进入生长加速阶段;2)同一云杉幼树不同区分段组合的11个处理中在树高50 cm以下采用10 cm区分段而其上采用20或30 cm区分段开展幼树树干解析分析效果最佳,与实际幼树生长过程最接近,可较准确地揭示幼树高生长过程并减少分析工作量;3)高海拔地区云杉幼树生长受灌木的抑制性影响主要发生在栽培5年后,其径向生长受到灌木的抑制大于高生长,早材所受影响也大于晚材;在5类(柳、蔷薇、绣线菊、忍冬、茶藨子)灌丛中,云杉幼树长势在绣线菊灌丛下最好,而在柳灌丛下长势最差.综合分析表明,灌丛类型差异显著影响了迹地栽培的目的树种幼树后期的生长,因此栽培5-8年进行必要的割灌抚育处理是加速高海拔迹地上云杉幼树生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过滤的天然珍珠养殖水参照BG11配制加富培养液,将1株能促进鱼害微囊藻生长的微小杆菌属菌株(Exiguobacterium sp.013,简写为E.sp.013)进行纯化扩大培养后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按一定菌、藻密度比例同时接种后进行为期24 d的培养试验,利用特定生长率和细胞密度等指标观察并检验E.sp.013菌株对4种蓝藻生长的影响,同时检测培养液中优势菌群的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E.sp.013菌对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具有显著促生长和延长稳定生长期作用,对平裂藻不具有显著促生长作用,但对延长其稳定生长期具有显著效果;试验培养过程中E.sp.013菌落数量占所有菌落总数的比例始终高于46%,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表明E.sp.013菌具有调控其他菌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南京城市西部历史时期是城市的重要边界,现在逐渐演变成老城与新区之间的核心地带,成为公共活动的重要地区,保护其自然、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其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梳理遗产点的历史概况、现状及其分布情况,提出规划遗产廊道的意义,探讨规划的具体思路,为南京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目前常用降水量乘以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方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此法不能表现降水特征、蒸发等因素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为解决不同时间尺度、不同降水特征和蒸发情况下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在分析郑州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实测入渗量、降水和蒸发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均匀设计法选取最优的与降水入渗补给量关系密切的前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期次,然后利用回归分析建立各岩性和埋深的年、月和日尺度上的降水入渗函数,可以比较准确的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表3,参9.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加虎  黄群 《生态环境》2004,13(3):354-357
洞庭湖湖内冬枯水季节,有芦苇面积530km^2,草地面积800余km^2,泥滩地面积367km^2,天然水域面积约993km^2。湖洲之间隔水相望,河沟水系纵横交错,具“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形态面貌和典型的自然湿地景观。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压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饲粮对生猪产污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精饲料和精青配合饲料饲养下育肥猪排污量和主要污染物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饲喂精饲料相比,饲喂精青配合饲料的生猪产粪量降低18.97%,产尿量降低38.56%.精饲料饲养50d后,生猪体质量仅比精青配合饲料饲养平均增加1.5kg,采用精青配合饲料饲养的生猪体质量每增加lkg饲料成本投入比精饲料饲养减少21.68%.精青配合饲料喂养生猪不仅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可节约饲料投入成本,提高养猪效益.  相似文献   

16.
对《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GB/T16129-1995)中实验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进口和天津显色剂的灵敏度有差别,但对测定结果无影响;最佳显色时间为2-8min;样品在0℃~4℃条件下保存4d对测定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嫩江下游土地沙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08年的MODIS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ArcGIS 9.0、ERDAS IMAGE 9.0等软件支持下,利用FRAGSTATS软件分析土地沙漠化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沙漠化土地以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为主;各景观要素的边缘密度和斑块密度呈现一致性的减少,表明斑块形状趋向简单,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降低,边缘效应影响减小;除水域景观外,其他景观要素的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都呈现一致性的下降,表明整体景观的形状都向着简单化和稳定性方向发展,各景观要素的散布与并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都呈现一致性的增加,反映出各要素斑块趋向大型化发展,景观整体连接度增强,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相互作用和空间关系增强.  相似文献   

18.
何正坤  马小兰  孙猛  董军  耿芳兰 《生态环境》2011,20(11):1731-1734
实验主要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对类Fenton法氧化去除硝基苯的影响。采用天然细砂模拟地下含水层介质,利用砂样中的原位铁做催化剂进行类Fenton氧化硝基苯实验。通过不同硝基苯和过氧化氢摩尔比的类Fenton实验,确定两者的最优物质的量比。然后模拟配制Na-SO4、Na-Cl、Ca-HCO3和Ca-SO4型4种水化学成分不同的地下水,在硝基苯和过氧化氢最优物质的量比情况下,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对类Fenton法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硝基苯的影响。反应在棕色瓶中进行,并用20℃恒温培养振荡器,以120 r.min-1的频率对其振荡。分别在10、30、60、90和120 min时取样,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硝基苯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硝基苯和过氧化氢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200;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对类Fenton反应有重要影响,Na-SO4、Na-Cl、Ca-HCO3和Ca-SO4型地下水中硝基苯的最终去除率分别约为91%、92%、75%、82%,反应所需的时间大约为90、30、120和30 min。因此,类Fenton法对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原位化学修复具有较好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原位化学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竹林挥发物主要成分对疾患动物模型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诱方法造模制备高脂血症SD大鼠模型,考察了α-蒎烯模拟物-松节油对造模高血脂症SD大鼠血脂代谢指标的影响,以期对竹林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保健、疾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α-蒎烯模拟物-松节油对高脂血症SD大鼠的体重无显著影响;能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表现出数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0.
pH和添加有机物料对3种酸性土壤中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pH和添加有机物料对红壤、砖红壤和水稻土中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砖红壤和水稻土中磷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均随pH的升高而降低,pH对红壤中磷吸附和解吸的影响很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铁、铝氧化物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磷吸附的主要因素。红壤的CEC和有机质含量很低,铁、铝氧化物含量高,因而对磷的吸附量最高。砖红壤和水稻土CEC较高,土壤表面对磷的排斥作用较大,而且较高含量的有机质覆盖了土壤表面的磷吸附位,因此这2种土壤对磷的吸附量低于红壤。添加稻草并进行恒温培养可使红壤和水稻土对磷的吸附量显著减少,但对砖红壤中磷吸附的影响较小。添加稻草使土壤磷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增加,从而增加了土壤中吸附性磷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