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连续活性污泥法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简称NP-10)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其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物降解的稳定期,HRT为3、6h的初级生物降解度平均分别为96.5%、96.2%,最终生物降解度平均分别为84.8%、87.3%。这表明,NP-10较易初级生物降解,大部分NP-10可以最终生物降解;延长HRT对其初级生物降解基本没有影响,对其最终生物降解影响不大。(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苯环的降解情况。10~20d,HRT为3、6h的苯环降解度平均分别为58.7%、75.4%,说明部分苯环可被降解,苯环降解度随HRT的延长而增加。(3)在稳定期,对不同HRT的空白曝气罐与NP-10曝气罐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后发现,空白曝气罐与NP-10曝气罐中的微生物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HRT的NP-10曝气罐内的微生物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活性污泥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活性污泥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分为表面吸附和胞内吸收。表面吸附指细胞外多聚物、细胞壁上的离子基团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其特点是快速、可逆,和能量代谢无关。胞内吸收通过金属离子和细胞表面的透膜酶、水解酶相结合而实现,速度较慢。pH值、泥龄、污泥浓度、自由配位体浓度和金属浓度等因素都对污泥的去除金属能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废水处理的生物强化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现代化工合成技术的发展,有毒有害化合物剧增,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中常有或多或少这些化合物,应用常规生物处理工艺已不能有效地予以处理,主要是因为:原有工艺不能有效维持连续的驯化培养物;废水中含有不稳定的组分,冲击负荷大;有毒有机物在系统中降解速率缓慢。为此,国外研究者提出生物强化(Bioaugmentation)技术提高现有处理工艺对有毒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效率。目前实施生物强化技术可通过如下三条途径:①投加有效降解的微生物;②优化现有处理系统的营养供给、添加基质(底物)类似物来刺激微生物生长或提高…  相似文献   

4.
生物滴滤法去除低浓度苯乙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装载改性聚乙烯填料的生物滴滤塔进行废气中的苯乙烯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快速排泥法挂膜,该反应器可在较短周期内实现微生物的驯化。苯乙烯入口浓度和空床停留时间(EBRT)是影响反应器性能的重要因素,当EBRT分别为60、45、30和15 s以及对应的入口浓度分别为950、430、350和200 mg/m3时,可实现达标排放。循环喷淋液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对生物滴滤池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初始阶段,亚硝酸根很快被耗尽,硝酸根则相对缓慢。当循环液中的TN从102.63 mg/L下降到24.24 mg/L时,滴滤池的去除效率由94.48%下降到43.16%,部分原因是降低NOx-的浓度减弱了反硝化作用对VOC碳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活性污泥法又称曝气法,是一种利用含有大量好气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生物学方法。它在国内外的污水处理技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在生活污水处理中,而且在纺织印染、炼油、木材防腐、焦化、石油化工、有机磷农药、绝缘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电影胶片洗印、造纸、炸药等工业污水的处理中,都得到了比较成功地应  相似文献   

6.
吹脱法去除水中油类物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场动态对影响除油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最佳气水比为5:1、淋水密度为5.0m^3/m^2.h,实验表明在最佳运行状况下,吹脱法对地下水中油类物质的去除率能达到50%左右。还能去除水中的铁,氨氮等污染物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存在微生物的混合培养、泥龄、硝酸盐等问题,制约系统脱氮除磷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BICT)工艺以CASS工艺为基础,通过单独设立膜法硝化池,使自养菌和异养菌分开培养,解决了微生物混合生长所带来的问题,同时BICT工艺中间歇反应器与连续流反应器的特殊组合方式使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各池间转移,可增加系统充水比和提高容积利用率.保证BICT工艺具有良好的氮、磷去除效果.利用BICT工艺对CASS工艺进行工程升级改造,比利用物化法对CASS工艺进行改造所需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在对CASS工艺进行改造时,可以优先考虑BICT工艺.  相似文献   

8.
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AgNPs)及所释放Ag+的毒性会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造成影响,降低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基于此,对表面包被聚乙烯吡咯烷酮的AgNPs在纯水和人工污水中的形貌、粒径分布、表面电位等进行了表征,以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模拟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在进水中分别添加1 mg·L−1、10 mg·L−1 AgNPs和0.3 mg·L−1、3.0 mg·L−1 Ag+后,SBR连续运行50 d,考察了活性污泥系统污染物去除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AgNPs在人工污水中易团聚,AgNPs浓度越高,团聚现象越明显;进水中添加10 mg·L−1 AgNPs可显著降低SBR对COD、${{\rm{NH}}_4^ + }$-N及${{\rm{PO}}_4^{3 - }}$的去除率,其抑制效应主要来自于AgNPs本身而不是其释放的Ag+;添加1 mg·L−1 AgNPs和0.3 mg·L−1、3.0 mg·L−1 Ag+对活性污泥系统去除COD有抑制效应,但COD去除率仍高于60%,可以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GB 18918-2002);添加1 mg·L−1 AgNPs可显著抑制活性污泥系统对${{\rm{PO}}_4^{3 - }}$的去除;进水中分别添加1 mg·L−1、10 mg·L−1 AgNPs和0.3 mg·L−1、3.0 mg·L−1 Ag+对SBR出水中${{\rm{NO}}_2^ -} $-N和${{\rm{NO}}_3^ -} $-N去除率没有影响。鉴于目前进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AgNPs的浓度远低于1 mg·L−1,故AgNPs对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中污染物的去除没有显著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卓猛  何成达  刘伟慧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12):6345-6350
利用反硝化的方法处理吡啶气体,并通过与普通生物洗涤塔对吡啶废气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探索了难降解VOC-吡啶废气反硝化净化过程的几个问题。实验设置实验组(1#反应器)和对照组(2#反应器),结果表明,1#对吡啶废气的去除能力更大,最大去除负荷为84.5 mg·(L·h)-1,而2#最大去除负荷为49.2 mg·(L·h)-1。1#系统中反硝化作用对净化吡啶的贡献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进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进气浓度从250 mg·m-3增大到1 000 mg·m-3,反硝化去除负荷从8.0 mg·(L·h)-1增加到62.8 mg·(L·h)-1,在总去除负荷中所占比重从32.5%增加到73.6%,随着进气负荷的增加,反硝化逐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Fenton氧化法预处理难降解高浓度化工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降解高浓度化工废水直接采用生化法处理较为困难,为了减少后续水处理系统处理难降解物质的量,采用Fenton氧化法对难降解高浓度化工废水进行预处理且非常有效.重点考察了pH、投药比例、投药量以及反应时间对Fenton氧化法预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的影响.经过实验得出最佳条件:pH为3.5,投药比例为1.0 mL 50%(质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SBR处理模拟废水,考察了不同浓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LAS)对反应器活性污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表面活性剂LAS的投加,有利于提高SBR中活性污泥对COD和氨氮处理效率,并且活性污泥的沉降性以及微生物活性也随着LAS投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当LAS的投加浓度过高时(1 mg/L),污泥表面产生起泡、乳化和微粒悬浮等现象,使大量固体陷入漂浮泡沫层,降低曝气池的充氧效率,最终导致污泥解体,沉降性变差,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三维荧光分析污泥具有简单、直观和信息量大等优点,如果能找到一种敏感且与污泥联系密切的荧光物质,就能分析图谱波峰变化趋势得出污泥活性的信息。利用三维荧光技术对不同污水厂活性污泥荧光物质的温度敏感性进行研究。多次采集4个污水厂曝气池活性污泥并提取荧光物质,通过荧光图谱波峰变化、方差分析和代表物质荧光强度分别发现:1)胞内有机物质IOM、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溶解性有机物DOM对外界温度敏感程度不同,四类物质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性排序是TB-EPS > IOM > LB-EPS > DOM。2)4个污水厂DOM腐殖酸的荧光强度大小顺序为:难降解污水厂(SAW)> 县城污水厂(HY)> 城市污水厂(SIW、WW)。通过敏感性物质变化趋势和腐殖酸荧光强度指示污水厂活性污泥状态,从而对污水厂运行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生物活性填料对活性污泥生物特性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和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SBR中污泥的形态、粒径和微生物群落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投加生物填料可以降低污泥的产率,促进污泥沉降,增强脱氮除磷效能;投加生物活性填料的SBR相比对照组SBR的污泥结构紧密,污泥颗粒分布均匀,且颗粒粒径大;内置填料和外置填料的活性污泥粒径在28.988~124.573μm的颗粒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而对照组的活性污泥粒径在0.554~23.538μm的颗粒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3个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Sphingobacteriales、Xanthomonadales、Burkholderiales、Rhodocyclales、Flavobacteriales和Spirochaetales等6个目内;内置填料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17.12%)和外置填料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23.17%)中的黄色单胞菌目,要比对照组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5.51%)的比例高,说明通过复合生物活性填料的作用,能够改善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除磷能力,这与反应器实际运行效果和污泥粒径分析研究内容一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脂废水恶臭问题,采用外加硝酸盐氮的反硝化法降解油脂废水中恶臭物质,并研究了处理前后挥发性有机物质的变化情况及其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可利用NO3--N作为电子受体,油脂废水中具有恶臭的挥发性有机物质作为电子供体,实现油脂废水恶臭的去除;恶臭物质的去除与NO3--N的投加量有关,当C/N≤5.2时,出水几乎无味,VOC的逸散量较处理前降低99.5%以上,最佳C/N为5.2,出水几乎没有NO3--N残留,避免了二次污染;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技术对油脂废水处理前后VOC进行分析,处理前水样检测出46种主要挥发性有机物,处理后为9种。因此,利用反硝化去除油脂废水中恶臭物质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氯代有机物是一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并被大量排放到环境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环境,就会在水体、土壤和底质中长期残留,并在食物链中不断积累、富集,从而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因此,对受这类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是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基于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成本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文中探讨了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难降解氯代有机物污染环境修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由于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复杂多变,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纳米TiO2光催化与生物降解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3种1,3-二烷基咪唑类氯型离子液体的降解过程,并用HPLC-MS方法鉴定了光催化降解的碎片和可能的结构。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3,种离子液体光催化降解的速率次序为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1-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HmimCl)≈1-辛基3-甲基咪唑氯盐(OmimCl)。BmimCl的光催化降解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最佳催化剂用量为0.5 g/L。HPLC-MS分析表明,光催化降解是咪唑开环氧化的过程,生成众多部分氧化碎片。离子液体水溶液的光催化预处理有利于提高其后续的活性污泥生物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7.
沟渠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水质净化技术,国内外在河流水质净化、水体修复中都有较多的研究和应用.在实验室采用沟渠式生物接触氧化组合系统处理模拟村庄面源污水,较好地去除了有机物并实现氨氮转化.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30~290mg/L、氨氮为30~40mg/L、水力负荷为0.19~0.24m3/(m2·d)的条件下,该系统稳定运行11周,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85%和79%.  相似文献   

18.
生物法降解低浓度含甲苯废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筛选出以甲苯为唯一碳源的高效降解甲苯的假单孢菌Pseudmonas sp.ZD5,并设计生物滤池装置,研究了温度为10-50℃、相对湿度为50%-80%、人口甲苯浓度为1000-4500mg/m^3、气流量为0.3-0.7m^3/h的操作条件对甲苯降解率的影响,得出甲苯最高降解率为89.7%,表明此细菌降解低浓度甲苯废气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使内湾及沿海的污染物(有机物、营养盐类等造成污染的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减少、增多,正是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学的各种现象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使污染物减少的作用包括:1、物理学作用:海水或河水的稀释、扩散及混合(邻海及河  相似文献   

20.
就铁炭法对高浓度难降解拉开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接近工业化的动态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酸化铁炭工艺对橡胶工业拉开粉废水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在Fe:C=2:1,pH=4,停留时间60 min,曝气量0.1 m3/h时,拉开粉(BX)和COD的总去除率分别约为80%和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