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汽车排放污染物浓度的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预测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应用简化的高斯烟团模式得到静风条件下的线源扩散预测模式。并结合高斯烟流扩散模式,建立了预测汽车污染物在任意风向下和年平均浓度的预测模式,考虑车道上存在车辆行驶的强烈机械扰动湍流和把繁忙的公路视为线源两个因素,提出了计算初始扩散参数的方法。然后,运用Turner和Pasquill扩散参数,建立了线源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模式应用于预测高速公路沿途汽车污染物的浓度表明,计算值与监测值吻合较好,可用于我国公路环境影响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尘粒蘑菇烟云扩散地面浓度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静风条件和重力沉降对尘粒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分析,指出高架孤立点源尘粒在静风条件下扩散呈现蘑茹状烟云;建立相应的正态分布地面浓度扩散模式,并确定其扩散参数表达式。应用该模式可简便地预测地面浓度及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静风条件和重力沉降对尘粒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分析,指出高架孤立点源尘粒在静风条件下扩散呈现蘑菇状烟云,建立相应的正态分布地面浓度扩散模式,并确定其扩散参数表达式,应用该模式可简便地预测地面浓度及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   

4.
考虑非线性吸附时溶质在有限厚度粘土中的一维扩散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采用非线性分段式吸附等温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溶质在粘土中的一维扩散模型,在考虑有限厚度边界及土中溶质背景浓度的条件下得到了相应的解.模型引入了移动边界以说明当溶质在粘土孔隙水中的浓度达到某一较高值后,阻滞因子将发生显著变化.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和考虑经典非线性吸附等温线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这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考虑非线性吸附效应对溶质迁移有重要影响.在较高溶质浓度下采用线性吸附等温模式会得到偏不安全的结果.该解相对较简单,并可用于验证各种数值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等.  相似文献   

5.
城市近郊中小型工厂大气污染扩散试验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与有关单位协作~*在某些城市近郊进行大气污染扩散试验研究,探索大气扩散稀释规律。 Pasquill-Gifford等人提出的用常规气象资料估算点源扩散浓度的方法,简单实用,并具有一定精度,应用日益广泛,1964年我们在草原地区进行点源扩散试验,认为该法在平坦地带计算小尺度扩散是很适用的,但是在城市近郊工厂周围,建筑物多,地面不平,很难满足P-G方法的理想条件(地面开  相似文献   

6.
金盆水库沉积物铁锰释放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分层型水库周期性厌氧问题,金盆水库利用人工强制混合充氧技术补充底部水体溶解氧,抑制沉积物中还原性污染物的释放.但受水库地形地貌的影响,人工强制混合充氧效率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曝气系统运行结束后部分较深区域上覆水体溶解氧迅速耗竭,导致污染物的再次释放.为探究铁锰在该条件下的释放规律及扩散强度,选取主库区代表性采样点,对沉积物间隙水及上覆水溶解态铁锰浓度分布进行测定,并计算沉积物-水界面处溶解态铁锰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人工强制混合充氧结束后地势较低区域底部水体迅速进入厌氧状态,导致大量溶解态锰释放进入上覆水体,浓度最高达0.42mg·L~(-1);而地势较高区域底部水体短暂进入缺氧状态,之后溶解氧浓度迅速回升,因此底部溶解态锰浓度升高幅度较小,浓度最高为0.17mg·L~(-1).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铁锰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由于铁锰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异,溶解态锰相较于铁在厌氧条件下更容易释放进入上覆水体,且不断在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体中积聚,而溶解态铁的释放不仅受溶解氧的抑制,还受锰氧化物等其他氧化剂的抑制.由扩散通量计算可知,人工强制混合充氧结束后溶解态锰的扩散通量有降低趋势.由质量平衡计算可知,溶解态锰在厌氧层中的积聚不仅与扩散通量有关,还与沉降通量、厌氧层厚度有关,因此厌氧层中铁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液化石油气球罐区泄漏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不同风速和不同形状障碍物存在条件下扩散流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风速影响扩散方向、距离、浓度以及扩散平衡时间;障碍物的存在改变了常规扩散轨迹、空腔区浓度积聚,且不同曲率的障碍物在介质扩散过程中所承受的外压不同。该研究结果对球罐区安全事故救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14-2018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种再分析资料以及空气污染资料,对成都市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描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扩散条件的滞留指数、通风系数、综合二者构建的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以及基于后向轨迹模拟PSCF贡献因子构建的描述污染物输送的空气污染输送指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论如下:成都冬半年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尤其在冬季的1月、2月和12月,冬半年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滞留指数、通风系数以及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与PM_(2.5)浓度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与PM_(2.5)浓度相关系数为0.303 1,高于滞留指数和通风系数的相关系数。四川盆地内部的气团对成都空气污染物的贡献较大,输送指数与成都PM_(2.5)浓度存在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对成都地区的污染预报预警业务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了解污染物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湍流扩散规律,2010年9月开展了一系列SF6示踪扩散试验,获取了SF6浓度数据,以此实验数据为基础,计算出SF6浓度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标准差、地面峰值浓度等参数,并与P-T-C扩散参数进行对比,总结得出了污染物在山区和平原连接处中性、稳定、强稳定等气象条件下湍流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10.
密闭舱内甲醛气体的扩散模型及其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5m(L)×3m(W)×3.5m(H)几何结构的房间作为密闭模拟舱,对于形状为1m×0.6m、胶木板材料的污染源,在不通风的状态下,采用CFD技术模拟了室内甲醛扩散情况。通过联立气体质量扩散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方程,得到密闭舱内甲醛扩散数学模型,并采用实际监测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27℃条件下,在该密闭舱内甲醛的实测浓度分布值为0.8~2×10-6mol/m3,而模型预测值为与实测值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甲醛扩散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生物炭对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本文选用蔬菜废物豆角秸秆为原材料,采用限氧升温法在400℃和700℃温度下制备了两种生物炭。并研究了投加量、初始浓度、pH值、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Cr(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种豆角秸秆生物炭对水中Cr(Ⅵ)均有较好的吸附率,吸附最佳条件略有不同;D400对水中Cr(Ⅵ)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投加量8g/L,初始浓度小于40mg·L^-1,pH值2—3;D700对水中Cr(Ⅵ)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投加量8g/L,初始浓度小于60mg·L^-1,pH值2—4;基本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均为60min;温度对生物炭吸附Cr(Ⅵ)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An easy and reproducible technique for direct fetal chromosome analysis after chorionic biopsy is described. Very high colchicine concentration and rehydratation of the fixed villi are the two original points of this method.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在废水厌氧发酵生产乙酸方面的优势,有必要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获得该系统产酸的优化条件。利用经过加热处理并活化的厌氧污泥作种泥,以模拟废水中的葡萄糖为底物,针对发酵时间、底物浓度、种泥浓度、初始pH进行4因素10水平均匀设计实验,得到了乙酸生产指标与产酸条件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也得到了以高乙酸产量为主要目标导向同时兼顾高乙酸产率和高乙酸生产强度目标的优化条件;优化条件实验乙酸浓度比均匀设计中最高乙酸浓度提高20%左右。研究表明,将均匀设计应用于废水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产酸条件优化,可以避免盲目性,迅速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大气细菌粒子浓度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ANDERSEN生物粒子采样器在北京西单和怀柔观测了大气细菌粒子浓度及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气细菌粒子年平均浓度,西单为3103个/m3,怀柔为623个/m3。不同粒度的大气细菌粒子浓度在一天内西单有7:OO、19:00二个高峰时和13:00、夜间1:00二个低谷时;而怀柔有19:00~22:00一个高峰时和13:00一个低谷时。大气细菌粒子的浓度分布是从1~6级逐级减小。小于8.2μm的可吸入细菌粒子:西单为82.4%,怀柔为64.0%。   相似文献   

15.
史思  王素兰  李瑞  邢传宏 《环境科学》2012,33(6):1923-1929
用次毫米过滤(sub-milliFiltration,SMF)组件将生物处理系统内的污泥分为高浓度区和低浓度区,使高浓度区保持大量污泥,强化对有机物的去除,使低浓度区污泥浓度满足膜分离的要求.主要验证了小回流比(R为0.5、1.0、1.5、2.0)条件下污泥浓度分区的效果,考察了采用SMF组件后,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并将各小回流比条件下A、B两区污泥浓度的理论值和实测值做比较.结果表明,在小回流比条件下可实现污泥浓度分区,低浓度区的MLSS在9 g.L-1以下,高浓度区的MLSS在20 g.L-1以上;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超过90%;A、B两区MLVSS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The daily mean concentrations of SO2 have been estimated using a simple trajectory model of long-range transpor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SO2 to sulphate are assumed. The mixing height varied from day to day depending on the stability conditions. The dry deposition velocity above the ground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season, cloud cover and time of day, while a constant value is applied above the sea. Under present model assumptions the variation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with time at the receptor point arises only due to variab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test period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were often higher than estimated. However,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was well predicted. In future work, input meteorological data should have a finer resolution. Further, better parameterizations of sulphur dioxide concentrations at the start points of trajectories and wet deposition should be employed.  相似文献   

17.
通过集中整治,我国空气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减排背景下近地面高ρ(O3)仍是当前最复杂的大气环境问题之一.利用2011—2017年(尤其是杭州市G20峰会期间)ρ(O3)、ρ(NOx)、ρ(VOCs)和气象条件观测数据,分析了杭州市G20峰会期间及不同时间尺度下杭州市ρ(O3)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杭州市ρ(O3)日变化呈单峰型特征,15:00左右ρ(O3)达最大值(98.55 μg/m3);ρ(O3)周变化存在“周末效应”,周末ρ(O3)明显高于工作日;1 a中4—9月为ρ(O3)高值期,ρ(O3)峰值出现在5月和9月.以2013年为界,将2011—2017年ρ(O3)变化分成下降和上升2个阶段,2011—2013年呈下降趋势,降幅约为15.02 μg/m3,2014—2017年呈上升趋势,增幅约为23.25 μg/m3.②减排措施的实施对ρ(O3)存在双重作用,其可通过降低前体物质量浓度抑制O3的生成,又能引起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下降、太阳辐射增强,从而促进O3的生成.当O3前体物质量浓度较低时,在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驱动下,近地面仍会呈现高ρ(O3)的现象.③气象条件是驱动ρ(O3)日、月变化的控制因素;相反,前体物质量浓度则是ρ(O3)周、年变化的控制因素,此时VOCs或NOx控制区、“周末效应”等ρ(O3)变化特征开始显现.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尺度下杭州市O3污染的控制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8.
平水期和丰水期殷村港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晓英  罗兴章  郑正  方淑波 《环境科学》2012,33(9):3051-3056
殷村港是太湖的重要入湖河流之一.本研究在2010年4月(平水期)和6月(丰水期)对其从上游滆湖到下游太湖入口进行了2次全程高密度水质监测,并以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为例,采用基于河流水系距离的地统计方法分析殷村港沿程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COD和TN在平水期和丰水期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6月COD浓度显著低于4月,TN浓度变化截然相反.②2次监测期间,COD入河负荷较为稳定.4月和6月的COD浓度半变异函数皆呈指数型空间相关结构.该时期COD浓度变化主要受水文环境影响.③2次监测期间,源于农业的氮素负荷显著增加.大量无序的个体农户施肥行为使得6月TN浓度无显著空间相关性.6月TN浓度变化受农业施肥和水文环境的双重影响.鉴于太湖流域水情复杂,污染严重,地统计方法是研究该区域河流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和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南宁市城区大气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本文利用自然沉降法对南宁市城区不同功能区74个监测点进行大气微生物含量调查,并分析评价了南宁市城区大气微生物的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南宁市城区大气微生物含量变化范围为1101~29094 cfu/m3,平均值含量高低顺序为交通干线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文教机关区>休闲广场区>公园旅游区;大气微生物中细菌占79.2%,霉菌占20.8%;在参与评价的74个监测点中,大气微生物总数属于清洁~较清洁级的有60.8%,轻微污染~污染级的有32.8%,中污染占5.4%。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空风场对飞行器飞行时级间分离的影响。方法建立飞行器分离模型,仿真计算飞行器分离时下面级的横移距离、两个关键部件之间的间隙。结果在最低飞行条件风速34 m/s时,下面级横移距离和两个关键间隙均满足设计条件。在仿真计算风速40 m/s条件下,下面级横移距离、两个关键部件间隙均满足设计要求,因此最低飞行条件风速可放宽至40 m/s。在最大风速45 m/s时,三个值均超出了设计值,有可能会对分离造成影响。结论高空风对飞行器级间分离存在一定影响,随着高空风风速的增加,面级的横移距离和两个关键部件之间键间隙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