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采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珠三角地区高明河流域水质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排污系数法对流域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剖析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识别主要污染指标,揭示流域水质与污染源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2020年高明河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上游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下游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NH3-N、TP。高明河流域水质空间差异显著,干流从上游往下游整体呈先改善再恶化再改善的波动趋势。丰水期流域有机污染严重,来源主要为畜禽养殖;枯水期氮污染严重,来源主要为城镇生活源;平水期水质受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综合影响,其中磷来源主要为水产养殖。因此,为改善高明河流域水质,应重点加强对畜禽养殖、城镇生活源、水产养殖污染源的治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太湖上游流域下垫面因素对面源污染物输出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燕  李恒鹏 《环境科学》2008,29(5):1319-1324
应用流域断面监测、GIS的流域空间分析等手段建立太湖上游地区流域基础数据,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手段,研究了太湖上游流域下垫面要素对流域出口污染物输出影响特征以及不同要素影响的相对强度,提取了影响太湖上游流域面源污染产出的主要下垫面因素并分析各小流域水质控制性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域面源污染与下垫面要素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产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流域土壤特征、流域坡度,流域面积的影响最小;影响流域面源污染输出变化的控制性因素为居民用地、耕地面积比例和流域平均坡度,对水质数据进行解释的显著性和重要性水平均较高,能解释59.5%的流域水质信息、98.6%的下垫面特征-水质指标关系信息,且在不同小流域中这3个因素对流域水质影响的贡献率不同.  相似文献   

3.
评价了汉江流域水质污染现状:汉江流域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从上游至下游污染状况逐渐上升,主要污染物为COD、TP、NH3-N,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对汉江流域污染源进行了调查:汉江流域面源污染大于点源,排放负荷较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城镇生活污水、畜禽养殖。  相似文献   

4.
永定河上游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志江  郑斌  汪涛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338-1347
2022年冬奥会水质安全保障是目前永定河上游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通过对2013—2017年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河流水质的长期监测,研究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及其主要污染物年通量。结果表明:(1)2017年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洋河上游水质清洁,中下游水质中度污染;清水河上游水质清洁,下游水质轻度污染;桑干河水质清洁。(2)不同河流水质年际变化差异明显。其中,洋河上游年际变化较小,中下游水质趋于恶化;清水河和桑干河水质波动较小;全流域五年综合污染指数为0.82,对应水质级别为轻污染。(3)洋河和清水河水质季节变化明显,而桑干河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洋河夏季水质较差,清水河上游春季水质劣于夏秋季。总磷和氟化物是永定河上游主要污染物,洋河是污染物主要贡献源,其中总磷贡献率为74%,氟化物贡献率为61%;且总磷是水污染主要的限制因子,一旦污染,治理十分困难,因此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大汶河水质状况评价和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质评价和污染源分析对河流污染治理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19年6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大汶河干流和主要支流21个监测断面16项水质指标的检测数据,综合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大汶河流域水质状况和污染来源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汶河流域水体整体水质较差,以Ⅴ类水为主,21个断面枯水期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为66.7%,丰水期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为81%;枯水期大汶河水质明显优于丰水期,且从大汶河上游至下游其水质污染程度逐渐加重;大汶河流域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TN、NH~+_4-N、Hg和Se等,属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类型,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流域耕地面源性污染和冶金、化工、纺织等工业企业工业废水的排放。该研究结果可为大汶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倒水河武汉段多次出现水质超标现象开展流域范围内水质状况及污染负荷数据收集和现状调研,分析得出流域范围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足、水文水资源影响及上游水质恶化,结合倒水河实际提出系列水环境治理措施:农业农村污染控制、城镇生活污染物防治、实施连通湖泊保护工程、完善流域污染监控及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战略水资源库.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显,TN、TP成为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80%~85%入库氮、磷污染负荷来自流域上游.受长江富含营养物质水质输入和流域内人类活动面源输入等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超过80%的湖泊发生富营养化,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仅实施国家统一的COD和氨氮水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已不能满足流域水环境安全要求.为保障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湖泊和东海海域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应按照湖泊保护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氮、磷污染控制与治理.新安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流域水质补偿试点,2010-2013年,为加强新安江水污染防治,提高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中央财政、浙江、安徽两省共拨付资金12.7×108元,试点工作启动后,新安江跨界断面连续3 a水质均符合补偿协议要求,ρ(CODMn)、ρ(氨氮)和ρ(TP)均下降,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借鉴新安江流域水质补偿试点实施的成功经验,就"十三五"期间继续深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国家、下游和上游省(市)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立长江流域水质补偿专项资金;②科学制订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规划,强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氮、磷污染负荷控制;③建立并实施长江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质量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8.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黄浦江上游是上海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虽然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水源水质并未得到显著改善。该文通过对近17年黄浦江上游水质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系统探讨了松浦大桥取水口及其上游来水水系水质的空间分异和年际变化规律;并从周边区域发展与江浙来水水质、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规模、当地经济发展与点源污染、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角度诊断当前影响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调控、流域环境管理等方面初步构建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9.
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源识别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聚类分析、季节性Kendall法分析了漳卫南运河流域的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水质变化趋势,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定性识别了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对其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空间聚类和站点因子得分计算后发现,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空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流域西北部漳河中上游区域,该区域水质优良;第二类为卫河流域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区,该区域水体受污染严重,水质较差,且沿途接纳点源排放口排入的污染物,水质空间变化较大.时间聚类和季节性Kendall趋势分析表明:流域水质在2002~2009年间可分为3个阶段2种变化趋势,2002~2003年为水质恶化阶段,卫河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区干流水质严重污染,漳河上游及中游岳城水库水质也呈恶化趋势,但总体水质良好;2004~2006年为水质好转期,2007~2009年为第三阶段,水质进一步好转期.在2004~2009年间,流域整体水质虽然好转,但西南部的卫河流域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干流区水环境状况依然堪忧.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市政污水、重工业废水、化学工业废水、天然污染源和采矿活动,汛期农业生产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排放以及暴雨径流引起的非点源排放也占相当比例.采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评价了各种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可以为漳卫南运河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伙房水库水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1992-2002年对大伙房水库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大伙房水库水体受到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质为氮、磷。水库上游流域的种、养殖、生活污水是水库氮磷污染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柴石滩水库及上游河道的水质评价及其污染源分析,得出水库上游河段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是柴石滩水库水质污染主要成因,其中又以生活污染的贡献率最大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水质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柴石滩水库及上游河道的水质评价及其污染源分析,得出水库上游河段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是柴石滩水库水质污染主要成因,其中又以生活污染的贡献率最大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水质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磷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磷”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磷污染成因,提出“三磷”污染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总磷污染成因主要包括:磷矿资源丰富,长期开采对上游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围绕磷矿开采的磷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管理薄弱导致总磷超标排放;存量磷石膏临河不当处置与堆存,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大.针对总磷污染成因,按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原则,以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磷”集中片区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①重点加强沱江上游德阳段绵远河、石亭江,乌江上游贵州段瓮安河、洋水河和清水江,湖北省宜昌-兴山-神农架一线和钟祥-南漳一线三个片区的磷矿治理;②推动绵远河、石亭江、乌江、香溪河流域等涉磷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技术改造升级,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③加强四川省(沱江)、贵州省(乌江)、湖北省(香溪河)等磷石膏堆场密集分布区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④以法规和标准为准绳,加快完善涉磷污染源监管系统.   相似文献   

14.
南盘江上游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陶文东  周波 《云南环境科学》1997,16(1):36-39,57
南盘江上游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遵循大系统分级递阶原理,强调综合性,突出可操作性,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体现滚动性,鉴于规划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质水量交互影响,水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应加强对工农业发展的领导,进一步促进污染治理,提高用水资源,强化水环境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松花江上游、嫩江、松花江干流肇源江段的污染进行调查,并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松花江肇源江段的四个断面的89年、98年及2003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了十六年间松花江肇源江段水质污染的变化状况及污染现状,并指出了今后松花江水质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石井河水质污染及其对水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广州市石井河日益发展的水污染及其危害西航道饮用水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剖析了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分期整治石井河以保护饮用水源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石井河水污染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对相类似的河流-流溪河引以警惕,加强保护,防止水源上游河流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17.
黄浦江上游汇水区禽畜业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定量了解黄浦江上游汇水区禽畜业污染对黄浦江水网地区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对汇水区的禽畜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各类禽畜的粪尿及其污染物的排泄系统,估算了禽畜粪尿总产生量及流失量。结果表明,汇水区禽畜粪尿流失量达91.3万t/a,由此产生的污染物COD_(Cr)为5.32万t/a,NH_3-N为0.58万t/a,分别是汇水区污染总负荷的38.3%和47.8%,成为黄浦江上游汇水区的主要污染源。对此,提出了防治禽畜业污染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为了解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污染程度,对浑河上游(清原段)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Fe、Mn、Cu、Zn、Cd、As)的含量及时空分布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地累积指数评价法对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Zn、Cd、As)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浑河上游表层水体Mn、Cu、Zn、Cd、As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丰水期含量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表层水体Fe、Mn、Cu、Zn、Cd的沿程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均在H7站出现最高值.不同水文时期的水体pH值、硬度和DO值对水体重金属含量分布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水体重金属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性相关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浑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中Cu、Zn、Cd、Fe这4种重金属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表层沉积物中Mn、Cu、Zn、As、Cd这5种重金属的沿程变化相似,均在中间出现一个最高值.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表明,浑河上游水体大部分水质良好,个别站位重金属污染比较突出.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浑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主要以Cu、Cd、As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9.
嘉善县域近年地下水大量开采产生了系列问题,这使得寻找新水源地成为嘉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嘉善县确定以太浦河作为新取水口,分设二个地表水水厂,统一供水.该取水工程的建设运行,不但要求加强上游来水水质的监测和评价,而且周围水环境的基础标准也必须同步提高.调查嘉善境内太浦河沿岸地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影响该区域水质量的主要污染因素,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出水源保护的相关措施,控制污染,保证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