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流水污染损失补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水污染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是省际间、地区间水污染纠纷接连不断, 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流域不同主体之间建立水污染补偿机制,可以把水污染造成的环境外部损失内部化,从而促使污染者在治污成本和经济补偿之间进行权衡,促进水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水污染纠纷的解决。在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估的基础上,以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环境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了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影响关系,进而把超量排放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联系起来,对模型的基本特征、处理方法和应用范围进行了讨论,并且以太湖流域范围内的京杭运河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河流水污染损失补偿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溃坝洪水损失动态预测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库溃坝洪水损失变化的影响,将溃坝洪水损失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联系起来,在某个基准年的溃坝洪水损失评估值的基础上,构建了溃坝洪水损失动态预测评价模型,给出了反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而变化的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和社会与环境影响的计算公式,并对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取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参数的建议范围.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溃坝洪水损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动态时变特性,这为溃坝洪水损失的动态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以江西省长龙水库为例,应用水库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在2004年溃坝洪水损失评估值的基础上进行了溃坝洪水损失动态预测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经济损失、社会与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显著增加,生命损失则随之显著减少,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快速准确的预测洪涝灾害各项损失是开展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而预测技术和方法则是洪涝灾害损失预测的核心与关键。从灾害风险构成因素和数据易获取性2方面构建了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分别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应急能力4个方面选取了13项损失评估输入指标,提出基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的洪涝灾害损失预测方法,并应用于重庆市洪灾受灾人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的预测。实例表明,高斯过程回归方法对上文提到的3种损失情况预测结果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99、0.1、12.67,拟合精度分别达到99.85%、99.97%、96.1%,相较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价值损失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与环境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过去20年里,国内外学者对生态补偿的概念、机制、模式、标准及生态补偿的效益等做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生态补偿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和地域差异性,致使上述研究尚存在较大分歧。生态补偿标准关系到生态补偿的可行性及效果,因此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但目前还没有公认的量化方法。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依据生态价值损失来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途径。文章首先运用市场价值法、环境保护投入费用评价法、生态价值法、成果参数法等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因湿地面积减少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市场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损失量,然后以生态价值损失量为依据制定了湿地生态补偿的资金分配方案和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湿地类型的补偿标准不同。对于同一湿地类型,以生态功能价值损失为依据制定的补偿标准远高于以市场价值损失为依据制定的补偿标准。本研究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洪涝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与经济集聚,洪涝灾害的损失日益严重。提出了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流程,建立基于网格数据的洪涝灾害损失估算模型,厘定各类资产的损失率。以空间网格为计算单元,在2003年洪水监测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03年巢湖流域的洪涝灾害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总淹没面积2 12504 km2,水田淹没面积最大,为1 71924 km2,洪涝灾害损失总值为194 828万元,无为、合肥、庐江县等洪涝灾害损失较大,舒城和肥西县损失较小。通过验证,该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部分,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作为一项开拓性工作,当前亟须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素体系,并给出对系统关键要素进行识别及对系统要素作用机制进行动态性分析的方法。论文整合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探究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系统要素的类型、存在形式及其传导机理,构建了包括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利用、水管理、水文化六大要素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体系模型。为了验证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模型,并发掘关键要素,论文以山东省淮河流域为例,选择了22项该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模型中的要素,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了5项系统关键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为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论文选取前2位关键要素水利用因子和水生态环境因子为例,使用Vensim平台模拟绘制出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用因子和水生态环境因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存量、速率变量与辅助变量三种变量的动力学作用关系,对该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关键要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动态视角为区域内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归结为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利用、水管理、水文化六大要素体系模型的做法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证支持,可以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和管理提供方向,系统动力学分析可用于对特定区域关键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关系分析,进而发现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城市土地的投入和产出角度,对全国30个省会城市的城市用地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国30个城市(包括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仅上海、杭州、广州和昆明等4个城市为DEA有效城市,即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投入产出达到最佳状态,其余26个城市为非DEA有效城市;(2)南京和哈尔滨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的发展阶段,上海、杭州、广州和昆明处于规模效益不变的发展阶段,其余24个城市都处于规模效益递增的发展阶段;(3)30个省会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发展极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对如何提高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品牌创建模型的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主题公园研究文献的综述分析,指出主题公园研究中品牌化研究较为匮乏.而中国主题公园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主题公园存在的生命周期短暂性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品牌创新.从生命周期及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以品牌为核心的主题公园运营模式,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包括概念层、主体层以及基础层三个层面的主题公园品牌创建模型,即通过对动态市场的研究,设计、宣传和推广自身的原创品牌,在获得相应的品牌价值之后,将品牌价值向外延伸,通过系统内各部分的紧密合作,获得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后,着重从原创品牌的构建、品牌价值的延伸和保障因素兰方面,提出了基于品牌创建模型的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该策略表明:主题公园必须在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更高的游客体验价值基础上强化自身品牌的构建和发展,在品牌站稳于市场时要适当适度地进行品牌价值延伸,这才能保证主题公园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合模型的能源消费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消费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能源消费量模型,准确预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做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能源生产计划、外供能、节能计划及制定相关的政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这对于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运用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不仅预测结果准确性高,而且稳定性好。本文借助组合模型对能源消费所做的预测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稳步增长,未来几年仍将继续保持此增长势头及速度。组合模型集结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可以作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量预测的有效工具,为能源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城市土地的投入和产出角度,对全国30个省会城市的城市用地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国30个城市(包括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仅上海、杭州、广州和昆明等4个城市为DEA有效城市,即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投入产出达到最佳状态,其余26个城市为非DEA有效城市;(2)南京和哈尔滨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的发展阶段,上海、杭州、广州和昆明处于规模效益不变的发展阶段,其余24个城市都处于规模效益递增的发展阶段;(3)30个省会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发展极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对如何提高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建或重建过程从空间上来看是其与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竞争控制与覆盖的过程。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却不降反升,其空间布局与扩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反馈还考虑不足。借鉴景观生态格局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都江堰市为例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研究区各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生态较适宜与高度适宜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而较不适宜与不适宜区域则扩张明显,“一减一增”的鲜明对比表明人类活动对当地景观生态格局的干扰在明显增强;(2)不同时间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生态不适宜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与面积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而中等适宜及以上等级区域的农村居民点数量与面积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3)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分别有559.39和781.11 hm2的农村居民点生态适宜性等级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对于加强当地重要生态景观单元的保护,协调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制定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 - The rehabilitation of polluted sites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e responses of the keystone species to contaminated soils and to co-occurring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such...  相似文献   

13.
A system of plant, soil, water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for irrigated rice developed in Madagascar has been yielding 5, 10, even 15tha–1 on farmers' fields where previous yields averaged around 2tha–1. This is achieved using whatever variety of rice the farmer is already using and without having to utilize chemical fertilizer or other purchased inputs. This system, known as SRI, shows that alternat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creating optimal growing conditions for plants, can bring out previously untapped genetic potential. It also shows that the practices farmers have used for centuries may not always be the best in agronomic terms.  相似文献   

14.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大系统理论,分析区域性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大系统(FREES)的结构与原理。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将森林资源、森林环境和林业经济三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基于ε-约束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及包含各子系统的目标函数模型、约束条件模型和关联模型在内的FREES大系统分解-协调优化模型。然后,将该模型用于江苏省FREES可持续发展优化问题,得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长效能力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应与经济-社会-生态复杂系统相互耦合,以实现系统间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功能安全,促使其在不断演化中实现长效。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长效能力是衡量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长效性的重要指标,表征了基础设施复杂系统在全寿命周期与经济、社会、生态等相关联系统动态适应和主动寻优的能力。在界定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长效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描述,并采用灰色GM(1,N)模型以实现对小样本、贫信息且具有不确定性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长效能力的预测。根据该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判断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当前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以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是否处于长效发展态势,为制定科学的基础设施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背景的适宜性,有助于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与流动,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运用GIS技术,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气候、地形、水文、地被、自然灾害等因子,构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测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剖析各类型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研究表明:安徽省人居环境指数介于33.64~74.58之间,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适宜性在空间上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与现有人口分布格局相反。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6.08%;比较适宜区次之,占31.29%;高度适宜区占22.54%;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08%。安徽省近61.16%的人口分布在一般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与比较适宜区人口所占比例不足40%,临界适宜区人口极为稀少。地形起伏度和水文指数是造成全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测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全省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较大,人口流动与集聚的适宜范围较广。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栅格;GIS;安徽省  相似文献   

17.
Nepal is one of the top three exporters of larger cardamom (Amomum subulatum Roxb.) in the world market contributing largely to the Nepalese economy. Sub-Himalayan range of hilly area of eastern Nepal is popular for large cardamom cultivation. Being similar phyto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setting, cultivation has begun in hills of Kathmandu Valley however land suitability needs to be evaluated with reference to specific need of the crop. Kathmandu is a valley with alluvial bottom and altitudinal range between 1200 and 2730m above sea level having cool to warm temperate climatic range. Varieties of aspects and slope gradient have potentiality for the large cardamom cultivation. Aim of the study was set to categorize available land area in the range of suitability for large cardamon cultivation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and ecological need of crop. La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 has been designed along with site specific amendment in FAO framework (1976). Land use map in scale of 1:25 000 was used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was done through map overlaying methods. Aim of the study was set to categorize available land area in the range of suitability categories for large cardamom cultivation based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matching with ecological need of crop. Analysis of data shows that altitudinal range at uplands of Kathmandu Valley and annual average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are found to be within suitability range for Amomum subulaturn cultivation. Sandy loam soil, slightly acidic in nature with gentle sloping land of about 5-8° provides highly suitable condition. Result showed that more than one-third of total land area above 1800 m of altitude is suitable. Selectively, of the total area, 5% are north facing slope, 13% gentle slopes are highly suitable. 16% lands with north east orientation are moderately suitable. Most of the land areas which are marginaly suitabile for vegetable and cereal crops are highly suitable for large cardamom. Hills of northern boundary hills found to be suitable due to more rainf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compared to southern boundary hills. Therefore, land evaluation also identifies limitations and input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适应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是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内容。在不同层面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机制,构建不同部门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体系是我国实现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本文解析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的内涵,即不同适应主体和部门对各种适应技术进行选择、优化、配置,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匹配的有机体系,从而使适应技术体系的整体功能发生质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集成创新可以使适应气候变化不同主体或部门的资源、技术、能力等实现重新组合并且优化,进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提出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机制,包括: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整合集成机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气候变化主体的组织机制、适应气候变化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整合是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实现集成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是适应技术创新研发的主体力量,组织机制是实现集成创新的体制基础,协同是实现适应技术集成创新的关键保障,资金机制是集成创新的物质基础。最后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体系需要充分发挥集成创新的力量,从不同层面的适应主体的组织机制开始,充分整合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发挥不同适应部门的协同机制,建立完善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机制,同时合理利用资金机制,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委托代理理论对信托关系中代理人信任机制的研究有限,制约了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养老金信托的定性和政策环境分析,以及管理过程中成本、收益和利润的定量分析,指出在信任和长期合作的条件下,管理费制可抑制风险,同时养老金规模将像雪球一样在预期中超常发展,并实现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即养老金信托雪球效应。以往研究主要在信息不对称假设下利用参与约束条件寻找最优解,本研究表明在引入信任契约和管理费制后,可实现各方主体共赢的目标,由此证明了信任在养老金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可能性和促进养老金安全运营的必要性。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帮助受托人拟定管理费率、明确受托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定位并据此做出战略决策、推进养老金信托文化、构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市场安全运营机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