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淹水后草本植被的自然恢复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消落带是影响水库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区域。利用生物调查方法,对三峡库区典型缓坡型消落带草本植被的自然恢复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主要为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共有29种,其中空心莲子草、狗牙根、稗草、苍耳、狗尾草、鬼针草和马唐是消落带的优势种类,且空心莲子草和狗牙根是消落带成陆初期的建群种。消落带植物群落多呈斑块状集中分布,沿145~175 m高程梯度从下往上大致可分为4条植物带:空心莲子草 狗牙根带、稗草带、苍耳 马唐 狗尾草带和一年生杂草带。(2)淹水后消落带草本植物群落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可自然恢复,只是群落结构趋于简单,植物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3)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均沿水位梯度带从下往上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状变化,即消落带下部<消落带上部<消落带中部。三者的变化趋势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并且都与淹水时间呈负相关。(4)沿水位梯度带植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其他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周期性的水位调节对消落带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选择重庆忠县至宜昌秭归段的消落带植被群落进行研究,运用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高程的植物种类组成、生活型分布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统计植物共32科70属73种,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是3个优势科,单种、属现象明显;狗牙根、苍耳、鬼针草、苘麻、鳢肠、酸模叶蓼、莲子草是3个高程的共存种,其中,狗牙根和苍耳在3个高程均为优势物种。(2)研究区域共统计11种植物生活型,在消落带下部和中部,一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在消落带上部,多年生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生活型,生活型类型多样化,蕨类、藤本、灌木以及乔木植物开始出现。(3)消落带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变化表现出显著差异,并且随海拔升高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水位变化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产生很大影响,在低海拔区段,消落带物种组成简单化,耐水淹和繁衍能力强的植物成为优势物种;随着海拔上升,水淹胁迫减弱,出现更多适应水位变化的植物种类,使植物群落沿海拔变化形成不同的分布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植物的筛选,以及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干流河岸植物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采取“冬蓄夏泄”的水位调度方式,导致淹没区的原河岸带和陆地植物及其群落的大量消失,并将逐渐形成适应消落带环境的植物群落。在忠县选择长江干流北岸典型区域建立固定样区,对蓄水前(2007年)后(2015年)158~173 m高程段植物组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蓄水前,样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06种(隶属47科96属),优势植物生活型为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和灌木;蓄水后维管束植物种类下降了45.28%,只有58种(隶属26科51属),其中多年生草本所占比例由蓄水前的40.57%上升为43.10%,一年生草本由蓄水前的28.30%上升为48.28%,灌木已不再是优势植物生活型。(2)蓄水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重要值由蓄水前的1.72%增大到45.06%,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则由之前的6.81%和16.48%下降到0。样区下部的优势物种由蓄水前的荩草、白茅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变为狗牙根、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样区中部的优势物种由蓄水前的荩草和白茅变为狗牙根、苍耳(Xanthium sibiricum)、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喜旱莲子草;样区上部的优势物种由蓄水前的白茅变为狗牙根、鬼针草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3)蓄水前,158~173 m物种数范围为42~66,各高程段物种数无明显变化趋势;蓄水后,158~173 m物种数范围为14~43,各高程段物种数差异明显,且呈现出随高程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均未随高程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导致消落带植物种类下降了近50%,许多不适应水淹的物种消失或优势度减小;一些克隆能力强的多年生草本竞争优势明显,部分种子扩散能力强的一年生草本依靠种子休眠的形式躲避冬季长期淹水,也能适应消落带这种特殊的生境;不同高程段消落带生态系统受淹水深度、淹水时间、淹水频率的影响不同,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优势种变化明显。 关键词: 狗牙根;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物种丰富度;水位变动  相似文献   

4.
以三峡水库小江消落区为研究区域,于2009~2011年研究了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消落区坡度、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小江消落区有维管束植物146种,其中草本植物有134种。优势度大于0.02的物种主要有苍耳、香附子、狗牙根、马唐、白茅和小白酒草等19种。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进而影响植物分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植物鲜重与地形坡度负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P<001)、全磷(P<005)、全钾(P<001)、有效氮(P<001)和有效钾(P<005)含量正相关,而土壤有效磷和pH值对植物鲜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植物鲜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容重和全氮。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植物重要值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高程和土壤有效氮。2009~2011年,物种的优势度发生了变化,狗牙根、水蓼和醴肠的优势度增加,而荩草、鬼针草、黄花蒿和艾蒿的优势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选取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区土壤作为测试土壤,研究了淹水—落干对土壤磷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以及土壤吸附一定的磷后再次淹水向上覆水体释磷的规律。研究表明:①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落干后吸磷能力增强,由淹水—落干前的256 mg/kg增加到淹水—落干后的625 mg/kg,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EPC0)由淹水前的0.46 mg/L增加到淹水后的1.47 mg/L;②淹水—落干处理后土壤磷的解吸率降低,由淹水—落干前的73.3%~80.3%降低到67.3%~69.6%;③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吸附一定磷后,再淹水磷会再次逐渐释放到上覆水当中,且土壤吸附外源磷越多,磷淹水释放强度越大;④ 淹水—落干使吸附一定外源性磷的土壤淹水条件下释放更多的磷。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消落带下部区域土壤氮磷释放规律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峡库区消落带形成后其下部区域(145~155 m)由于长期处于淹没状态,其表层土壤将类似底泥状态,研究选择嘉陵江江底沉积物模拟其在好氧及厌氧淹水条件下N、P向上覆水体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处于淹水期间,均向上覆水释放N、P,其中好氧状态下上覆水中TN以硝态氮为主,厌氧环境下上覆水中TN以氨氮形式为主;淹水前期,N、P释放速率均较快,随时间增加逐渐减缓,且在厌氧环境下TP释放能力较好氧环境强。好氧淹水中曝气量对上覆水中TN平衡浓度无显著影响,但对氨氮、硝态氮释放过程有影响,从而影响TN浓度变化;底泥状土壤落干过程对N素释放有正影响,对P素释放有负影响;在短暂的落干期间,如果进行农业利用,将增加库区水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选择滇西北高原湿地拉市海湿地湖滨作为研究区域,采用传统的野外植被调查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植被特征、分布格局及受筑坝蓄水过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维管束植物97种,隶属于34科76属,可划分为2个植被类型,3个植被亚型,10个群落类型;拉市海筑坝蓄水过程对研究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组成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草甸植被、沼泽植被和湖泊水生植被占研究区面积比重分别从2009年的4454%、1869%和3676%变为2011年的3259%、1368%和5359%,草甸植被和沼泽植被的面积不断缩小,湖泊水生植被面积持续扩大,狗牙根〖WTBX〗(Cynodon dactylon)逐渐取代蒿属(Artemisia)〖WTBZ〗植物在草甸植被中的优势地位,而李氏禾群落(Com.Leersia hexandra)成为了研究区湖滨带水生植物的主要成分;研究区植被在筑坝蓄水过程的胁迫下呈草甸植被(杂草群落、狗牙根群落Com.Cynodon dactylon),沼泽植被(葱状灯心草群落Com.Juncus allioides、菖蒲群落Com.Acorus calamus、刚毛荸荠群落Com.Eleocharis vallcculosa、水蓼群落Com.Polygonum hydropiper),湖泊水生植被(李氏禾群落Com.Leersia hexandra、两栖蓼群落Com.Polygonum amphibium、满江红群落Com.Azolla imbricata、鸭子草 穗状狐尾藻群落Com.Potamogeton distinctus Myriophyllum spicatum)的演替格局;拉市海植物群落受筑坝蓄水过程影响发生的逆向演替,从理论上延长了湿地的服务年限,但蓄水过程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越冬水禽的生境及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氧化还原电位(Eh)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功能区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系统下行流池表层、两池底层、上行流池表层E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85、-87~-130、308~432 mV,沿水流方向依次形成了好氧A区/缺氧、厌氧区/好氧B区3个功能区。好氧A区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区域,BOD5、CODCr、NH+4- N的去除率分别为430%、484%、541%,特别是NH+4 N去除率占总去除率的79%;缺氧、厌氧区主要是进行反硝化反应和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好氧B区则主要是去除厌氧分解后的有机物以及进一步脱氮。另外,NH+4 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呈显著相关关系(〖WTBX〗p〖WTBZ〗<001),而BOD5、CODCr、NO-3-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首先提取多时相卫星影像的水边线信息,借助水动力模型模拟水边线对应时刻的水位,根据水边线水位及实测潮滩高程断面推算潮滩的高程及冲淤变化信息,同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 Bird)对潮滩植被进行模糊分类及变化监测,并通过植被覆盖度指数及现场观测数据反演植被的发育程度信息。依据上述计算结果探讨了崇明东滩冲淤变化与植被及潮间带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崇明东滩中低潮滩附近存在冲淤峰值,由峰值位置向海向陆侧递减。年平均沉积速率与潮滩高程(<3.4 m)的相关性〖WTBX〗R〖WTBZ〗2=0.8 106。中低潮滩出现最大沉积速率主要是受植被的捕沙作用及沉积滞后的影响,高潮滩沉积速率较小则归因于高潮滩淹水机率相对较小导致泥沙在高潮滩落淤量降低,相反低潮滩则由于高程较低加之缺少植被保护沉积速率较小。结果同时表明由于南北部潮滩动力条件及植被状况的差异导致崇明东滩从北部滩面、中部滩面到南部滩面冲淤峰值出现的高程各不相同。总之,遥感技术结合水动力模型能够较方便地得到滩涂相关环境因子信息,克服了常规测量的困难,为分析海岸带冲淤变化动态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带植被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峡大坝蓄水10 a后香溪河消落带不同高程区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中的物种选择、植被群落重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香溪河消落带植被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组成比较简单。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分析表明,优势种种群均属于聚集分布;(2)随着高程的增加,α多样性指数中Patrick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呈增加趋势,而Simpson优势度则与其它三个指数相反呈递减的趋势;而β多样性指数中Cody指数、Wilson-Shmida指数、Jaccard指数和Sorenson 指数均呈增加趋势;(3)推荐狗牙根、马唐、狗尾草和香附子4种植物作为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带植被恢复的备选草本物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长江干流洲滩湿地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18年3~5月对干流宜昌-监利5个江段洲滩的湿生植物开展了调查。共采集湿生植物88种,隶属于26科73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占优势,狗牙根、薹草、牛鞭草、虉草为主要优势种。采集样方平均种类数为6种,平均密度为88.9 ind/m~2,平均生物量(地上部分干重)为55.8 g/m~2。采集洲滩湿生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差异较大。枝城江段洲滩样方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均为最大,荆州洲滩均最小。样方密度在3~5月间呈下降趋势,生物量则呈上升趋势。划分了薹草、狗牙根、牛鞭草-紫菀等10个稳定群落。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湿生植物群落组成主要受到黏粒比例、相对水面高程、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总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黏粒比例。样方总生物量沿相对水面高程、总有机质、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先增大后减小;而与黏粒含量的关系不明显。分析认为洲滩湿生植物分布格局是在水文过程影响下,由底质、水分及营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贡献,研究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潜力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的涵义,并归纳总结了耕作方式、施肥、水分管理、间套作等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农田土壤N2O和CH4、农田生产物资的使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主要为CO2、N2O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总体能提高表层SOC含量,减少CH4排放,但减少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耕作方式亦影响投入,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施肥(特别是配施)能提高SOC含量.施氮肥越多,N2O排放量越大,而CH4主要受有机物料的影响较大;水分对减少N2O和CH4排放有相反作用,需综合进行平衡管理;不同的作物品种、间套作模式或促进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此外,本文指出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从系统角度考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而国内的研究则非常少,提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可作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并对未来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移动监测手段获取上海春季典型样带近地面CO2浓度监测数据,在明确近地面CO2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化水平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对近地面C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春季近地面CO2浓度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空间异质性较为明显,市中心比郊区高出55.1μmol/mol(13.3%),存在着明显的城市"CO2"岛现象。城市化水平对于上海市近地面CO2浓度影响较为显著,总体上呈现随城市化水平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距市中心距离每增加1km,CO2浓度下降1.56μmol/mol。上海市近地面CO2浓度与5km范围内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显著,其中近地面CO2浓度与林地以及建设用地覆盖率相关性最高,依次为-0.64和0.63。进一步分析表明近地面CO2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在高度城市化以及城郊区域较高,在中低城市化水平区域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城市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及其影响因子,在上海市城市河岸带的长风绿地选择了熊掌木、硕苞蔷薇和矮生百慕大草3种植被类型,于2012年3月(春初)、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测定了其下不同深度(2~5 cm、12~15 cm、22~25 cm和32~35 cm)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和土壤的粒度、含水率、SOC、NH4+和NO3-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长风绿地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反硝化速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均表现为2~5 cm深度土壤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深度;熊掌木和硕苞蔷薇2~5 cm深度土壤反硝化速率均为春初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草地2~5 cm深度反硝化速率在春夏季显著高于春初和秋季;其他深度土壤均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植被类型、深度和季节对反硝化速率的单一和综合影响效应(除植被类型*深度外)均显著;反硝化速率与土壤的SOC、NH4+和NO3-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含水率和气温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