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纳米零价铁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修复材料,兼备纳米材料巨大的表面能与零价铁的还原特性,在环境修复方面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由于常规方法制备的纳米零价铁的产量较少,无法满足其大范围的实地推广应用。而球磨法作为一种超细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在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除了可以实现纳米零价铁的工业量产,还可以通过构成一种铁基复合体系,增强体系活性,进而提高其对污染物的选择性。本文综述了球磨法制备纳米零价铁及其复合体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概述:(1)球磨法的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2)纳米零价铁及其复合体系的制备;(3)球磨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4.
5.
6.
纳米零价铁材料(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nZVI)是环境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 因其原材料来源丰富、反应产物环境友好,在分离/固定水中重金属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实验室研究表明,nZVI能够有效去除复杂实际废水中铜、砷、铅、锌、金等多种重金属,表现出较高的去除负荷. 本研究团队在国内首先研究以nZVI技术为核心,开发分离、固定重金属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针对性废水处理工艺. 构建了废水处理“反应-分离-回用”式纳米零价铁反应器(nano iron reactor, NIR)装置,通过“小试—中试—工程应用”逐级科学放大,将其应用于多种重金属工业废水的处理当中. 本文总结了纳米零价铁废水处理工艺,综述了NIR反应器技术处理典型重金属废水的中试和工程应用案例,为nZVI的实际环境应用以及重金属废水处理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7.
纳米零价铁(nZVI)作为一种高效的环境修复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等环境领域。但研究发现,大量进入环境中的nZVI可能会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如与nZVI接触后,小鼠器官受到损伤,杨树幼苗生长减缓,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细胞膜破裂等不利效应出现。此外,nZVI还会改变环境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等指标,而且毒性效应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虽然目前对nZVI的致毒机制还不完全明确,但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假设,主流的观点是铁离子的释放、氧化损伤和基因损伤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nZVI毒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nZVI的使用和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纳米零价铁(n ZVI)由于其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以及强还原性,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环境修复材料,广泛运用于污染地下水及土壤修复。大量的n ZVI颗粒直接注射到污染位点会增加生态系统的暴露可能性,并且由于n ZVI粒径特别小,能穿过细胞膜和生物体的各类天然屏障,对环境及生态系统存在潜在风险,因此科学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n ZVI的生物安全性研究。鉴于n ZVI在环境修复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和可能的毒性效应,对n ZVI环境风险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n ZVI生态毒性的研究成果,n ZVI对病毒、细菌、微生物群落、以及动植物等都能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尽管其毒性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n ZVI暴露后铁离子的释放和氧化损伤确实可以引起生物效应,部分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因素和表面改性对其毒性的影响。文章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纳米零价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改性处理后的海泡石作为载体,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海泡石负载型纳米铁催化剂,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等手段对催化剂的表面形态、物相结构等特征进行了表征.并以六氯丁二烯为处理对象,研究了海泡石负载型纳米铁催化剂对水溶液中六氯丁二烯的降解特性.考察了负载型纳米铁投加量、六氯丁二烯初始浓度及反应体系的初始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泡石负载型纳米铁投加量为1.0 g·L-1,六氯丁二烯的浓度为0.1 mg·L-1的范围内,在反应时间为10 min时,六氯丁二烯的去除率达到70%以上,反应时间为240 min时,去除率均可达到95%左右. 相似文献
12.
13.
为提高多孔碳微球对TBBPA的去除性能,采用氮掺杂、H2O2氧化和球磨对多孔碳微球进行表面改性,运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仪(XPS)等方法表征改性前后多孔碳微球形貌、孔隙特征、官能团种类及含量和热稳定性等变化情况,通过吸附实验确定多孔碳微球的最佳改性方法,并探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多孔碳微球、C-N、C-H2O2和C-球磨对TBBPA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6.6 、43.1、47.4 、58.35 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多孔碳微球对TBBPA的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均匀化学吸附。其中C-球磨对TBBPA的吸附性能最佳,最大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分别提高了1.6倍和2.9倍;球磨改性极大提高了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含氧官能团,增加了吸附污染物的活性位点,强化了氢键和π-π电子供受体作用,且受pH和腐殖酸(HA)的影响较小,拓宽了环境适用范围。本研究以期为廉价碳材料去除有机污染物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是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农业废弃物之一。以废弃秸秆为原料,用氢氧化钠、硫化钠、二氧化硅及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表面改性剂对秸秆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重分析(TGA)及接触角测量仪对改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表面改性后的秸秆材料表面改性均匀,与水的润湿角达到153°,表现出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同时,与原始秸秆材料相比,其吸附率获得明显提高,在处理有机水体污染时表现出良好的选择吸附性。因此,低成本改性玉米秸秆作为天然吸附剂,在治理有机水污染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液晶模板技术,合成了六方中孔氧化硅HMS,通过液相交换技术合成了表面氧化锆官能化的新型材料HMS-Zr,系统研究了其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XRD、N2吸附/脱附测定表明了HMS-Zr的中孔特性,XPS分析反映其表面形成Si-O-Zr键.HMS-Zr对磷酸盐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率(Zr含量为3.39%,饱和吸附量达到10 P mg·g-1),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低pH条件下可促进磷酸盐吸附.HMS-Zr吸附磷酸盐是吸热的自发过程,吸附动力学显示磷酸盐在HMS-Zr上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氧化热处理对活性炭纤维吸附转化SO2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经O2,空气或HNO3氧化后,高温下热处理改性的活性炭纤维(ACF)在O2和水蒸气存在下脱除SO2的能力。结果表明,氧化热处理改性后,ACF的脱硫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其中O2改性的ACF脱硫活性最高,HNO3改性的ACF最低,空气改性的ACF居中。并对改性ACF具有不同脱硫活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TPD实验表明,H2SO4从O2改性ACF上脱除最容易。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作为一种富炭材料,由于其具有固碳、增强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等特性,在固碳减排及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同时,生物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率,常被作为吸附剂用于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发现生物炭在吸附有机污染物的过程中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因此生物炭的反应活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生物炭的反应活性主要由其制备过程中生成的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和自身的氧化还原能力贡献.生物炭的EPFRs活性与官能团种类、过渡金属含量和EPFRs种类有关,其中官能团和过渡金属通过影响EPFRs的生成及稳定从而影响EPFRs的浓度和种类,进而影响EPFRs活性,而EPFRs种类直接影响EPFRs活性.生物炭的氧化还原活性与官能团、芳香性和导电性有关,其中官能团影响氧化还原活性基团(RAMs)的生成,芳香性和导电性影响基质电导(ECBC)结构的生成及导电活性,从而影响氧化还原活性.本文总结了生物炭的反应活性机理和影响因素,旨在为生物炭处理有机物污染物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Safe drinking water for all is a major challenge and needs critical attention, as freshwater aquifers are rapidly declining. A strategy based on addressing scarcity through membrane‐based purification and desalination can be an immediate and robust solution. The current scientific advances toward tailoring th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xisting membrane materials have enabled key insights leading to new water purification alternative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key requirements for water decontamination addressed through state‐of‐the‐art literature on membranes are discussed. In the next part, the specific membrane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to impede bacterial growth and enhance fouling resistance are discussed, bringing in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Finally, promising next‐generation separation techniques that are inspired by nature, inorganic and carbonaceous nanomaterial‐based membranes, layer‐by‐layer assembly, and dynamic composite membranes, are highlighted. This perspective article will help guide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is field from both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standpoints, especially where the research is focused toward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modify the existing solution besides finding alternative and sustainable new materi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