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杭州煤场煤尘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杭州煤场煤炭堆放,装卸及运输过程过程中 煤尘产生量的估算法,估算煤尘的分粒瞬时源强,单源及多源叠加下风向煤尘预测浓度公式及预测为同类型煤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新建煤场的设计,较详细地介绍了煤炭堆放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煤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煤场煤尘的污染规律;提出了煤尘污染的防治措施;并对采取防治措施后所带来的环境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贮煤场四周设置挡风抑尘墙是目前我国对贮煤场煤尘采取的最主要治理措施。以某2×350MW机组工程贮煤场为例,进行了挡风抑尘墙综合抑尘效率90%、不同风速、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煤尘源强估算,并进行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为相关环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美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是流动的,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大气环境的管理是不合理的,所以要建设跨区域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鉴于建设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建设这一体系,本文以州内和州间两个层次上的大气环境监管情况为例研究了美国国内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从机构设置、职能职责、运作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两国不同国情情况下的环境监管体系,阐述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最终从机构设置、职能职权、人员素质、审查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当前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事件     
《环境》2018,(1)
正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国家实验室开建12月24日,我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安徽合肥正式启动建设。大气环境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旨在构建"天、空、地"立体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为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供高灵敏监测、探测关键技术,提升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研制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在分析鹿泉市大气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鹿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其结论对解决未来鹿泉市大气环境危机,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堆煤场煤尘为对象,在对粉尘颗粒在大气中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开放性尘源表面的粉尘起尘及其在大气中扩散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利用Lagrange方法,研究了堆煤场煤尘颗粒群的扩散运动方程,为利用计算机对颗粒运动轨迹进行模拟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评价露天矿堆煤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矿务局为建设园林化矿井,十分重视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把环保工作纳入矿工作议事日程,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污染源治理和环保工程的配套,重点治理了煤场尘污染、尾矿水和噪声。治理后,每年可减少0.8万t  相似文献   

9.
王大本  刘兵 《环境工程》2018,36(10):175-178
为了深入了解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承载力水平,从污染物、技术管理、使用消费3个方面构建了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地区2006—2015年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气资源的使用消费状况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靖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经济繁荣城镇化建设取得成绩同时,由于工业和民用设施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却给城市大气环境带来了大量的颗粒物污染。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五年内,我国多数大型城市的大气颗粒物的监测数值都呈现上升状态,这不但显示了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朝着加重的趋势发展,也显示了对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治理的急迫性。2012年冬季以来,北京、天津等城市相继出现了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中大气环境颗粒物PM2.5的指标严重超标,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露天煤场带来的粉尘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防风网作为一种控制煤堆场起尘与扩散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该文概要地介绍了国内外防风网的研究及应用现状;阐述了防风网的抑尘机理;分析总结了防风网的板型、开孔率和设置方式、网高、网宽、网一堆距等因素对其防风抑尘效果的影响,为今后在工程应用中合理选择防风网的各项参数提供了参考;并对防风网防尘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将结合平潭自然环境状况、现有及五大风口生态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生态防护林的功能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内容与任务、重点建设和保护区域,构建以基干林带为主体,消浪林、防护林、农田林网、道路林网、城乡绿化美化相结合,建成以城市、乡镇、村庄、森林公园、风景区绿化为"点",以基干林带、道路绿化、农田防护林为"线",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和其他防护林为"面",逐步形成由浅海水域向内陆延伸的带、网、片相结合的林种树种丰富、层次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又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产品提供五类生态服务,采用NPP定量指标法识别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的重要区域,并进一步分析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约占总面积的1/4,以东北山地、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等水源涵养能力强、水土保持较好、防风固沙水平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为主;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重要性差异显著,耕地资源的产品提供服务重要性显著,林地和草地资源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重要性均较显著,水域主要提供水源涵养服务;各生态服务重要性在空间上均显著集聚,自然资源综合生态服务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白山、浙闽山地、武夷山、南岭山地、秦岭山地、滇西南地区和藏东南山地等;自然资源综合生态服务重要性的空间分布与农业自然带/亚带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热带和温带地区的重要性级别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煤矿风井轴流风机气流速度大,扩散口噪声辐射强度高达113dB(A),降噪难度较大的低频成份突出。正确合理的低频噪声控制设计计算是噪声控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95台中小型燃烟煤层燃炉(≤70MW)的燃料特性分析数据和颗粒物(PM)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锅炉出力、过量空气系数、燃煤灰分含量对燃烧过程中PM初始排放浓度的影响,分析了燃煤锅炉PM排放现状,讨论了我国中小型燃煤锅炉PM排放管理控制的潜力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在锅炉运行负荷≥80%的条件下,PM初始排放浓度随过量空气系数和燃煤灰分含量的增加略有增大,而与锅炉出力无关;在用烟煤层燃炉PM排放浓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家现行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要求;有96%的锅炉所采用的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大于80%;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于中小型燃煤锅炉PM的排放控制还处于中等水平,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适时提高燃煤锅炉颗粒物的排放限制。  相似文献   

16.
室外空气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单个建筑物外存在点污染源时室外空气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首先利用点污染源时单个建筑物周围污染物扩散的风洞实验验证了计算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再利用自然通风的风洞实验,计算了不同污染源位置和建筑物进风口时的室内外速度场和污染物浓度场.结果表明:速度场的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无量纲通风量的计算值略小于实验值;建筑物迎风面回流区上方的气流进入室内;当点污染源位于建筑物前的距离和建筑物高度之比约等于1时,污染源在地面处的室内污染物浓度要小于源在建筑物高度一半处的;建筑物进风口的挡风板对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不大;根据壁面上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来改变进风口位置,是减少室内空气受室外污染影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沿海农田林网建设关键技术的经济学择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沿海地区农田林网的经营类型、造林树种、林带配置进行了技术经济学分析和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择优。结果表明:农田林网经营类型宜选择复合经营的果材兼用型林网。造林树种可选择速生丰产的杨树等用材树种和经济效益高的桃树等果树。林网配置在海堤河岸上选择用材树种,营造基干林带,筑起大网格框架;在道路沟渠上立体配置林果树种,营造主林带和副林带,构建中网格;在脱盐排水沟上添加果树辅助林带,建立小网格,形成多树种多林种合作、大中小网格配套、多道防线联防、多效益多产品产出的复合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沿海农田林网建设关键技术的经济学择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沿海地区农田林网的经营类型、造林树种、林带配置进行了技术经济学分析和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择优。结果表明:农田林网经营类型宜选择复合经营的果材兼用型林网。造林树种可选择速生丰产的杨树等用材树种和经济效益高的桃树等果树。林网配置在海堤河岸上选择用材树种,营造基干林带,筑起大网格框架;在道路沟渠上立体配置林果树种,营造主林带和副林带,构建中网格;在脱盐排水沟上添加果树辅助林带,建立小网格,形成多树种多林种合作、大中小网格配套、多道防线联防、多效益多产品产出的复合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黄河三角洲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由于盐渍化面积较大,土地垦殖指数较低,土地生态环境条件脆弱,而且土地开发利用受地表淡水资源的年际与季节分配的影响。当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开发利用的潜力大,开发的紧迫感加强。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的主要途径有:①改造低产田,挖掘土地增产潜力;②扩大平原林地,营造林网,改善生态环境;③利用现有林场,逐步建成畜产品生产基地;④利用沿海滩涂和陆地水面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⑤处理好土地开发与油田建设的关系,发挥土地与油气资源两大优势;⑥运用遥感资料监测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及时合理地变更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Ecosystem function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quantified amount of an ecosystem’s role in a natural process, while ecosystem services are the requantification of the ecosystem functions by factoring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human needs based on social perspectives. In this study, differences between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services were presented in terms of air purification of a forest ecosystem. Forest volume growth was employed to quantify the pollutant absorption capacity of a forest and was indicated by the natural functions (NF) for air purification by a forest ecosystem.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can be requantified from the forest functions by adding the air pollutant 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Air pollutant density was applied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ES) of forest ecosystems. Furthermore,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services (ESS) of forest ecosystems were assessed by including population density considerations. We simulated differences in NF, ES, and ESS in relation to pollutant and population density; while NF was spatially quantified without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air pollutant and population density, ES and ESS reacted to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dition more sensitivel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forest resources for air purification are high where the pollutant 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are high, while the ecosystem functions of forest resources for air purification depend solely on forest conditions and not on the density changes of air pollutants and popula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NF, ES, and ES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be understood and considered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When considering human needs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cision makers should utilize the ES and ESS concepts, which reflect both population and pollutant density along with additional human-related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