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厦门西港赤潮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1986年6月18日厦门西港暴发了大规模的裸甲藻赤潮。通过对赤潮初发时的气候和海水理化指标的调查,表明COD和营养盐并不是诱发赤潮的环境因素。本文对赤潮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厦门西海域1987年1~12月赤潮调查中海水pH的现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阐述了该海区海水pH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pH值同赤潮生物数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整理了2001-2019年近20年福建沿海231次赤潮事件,通过统计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赤潮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特点,赤潮主要发生在4-7月,高发期为5-6月,位置集中在宁德、福州、平潭和厦门沿海区域;主要赤潮生物种类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以甲藻类赤潮为主;灾害性赤潮均为甲藻类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多的是米氏凯伦藻赤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福建沿海赤潮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厦门同安湾海域赤潮期间叶绿素变化的若干典型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4~2007年对厦门同安湾海域赤潮期间的叶绿素进行每隔15 min的长期、连续、自动、实时、定点监测,取得的126510组数据表明:赤潮期间叶绿素的变化形态具有很强的特征规律.赤潮的发生,从其整个发生和消亡过程的形态中可以分为对称型、不对称型、弱势型和强势型.研究这些不同的形态,对规范赤潮的监视监测、预警预报和深入研究赤潮形成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赤潮     
1.赤潮的研究状况 1.1 已往的赤潮研究从前所谓赤潮,是指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们与水库等淡水里发生的“水花”现象有所区别。但是,最近淡水水域的“水花”现象也称为淡水赤潮。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不一定都呈现红色,除去夜光藻(Noctiluca mitiaris)和红海赤毛藻(Trichodesmium)等外,蓝把其它微生物分别呈现的黄色、褐色、黑绿色等各种颜色也称为赤潮。因此,“赤潮”一词便缺乏科学性了。但是现在这种叫法不仅  相似文献   

6.
使用2008~2010年厦门同安湾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前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共计2160组,同时以人工监测数据为辅助,对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安湾海域生物、化学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pH、溶解氧、叶绿素、营养盐并非赤潮诱因,清淤及盐度明显上升应是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  相似文献   

7.
日本赤潮研究概况:Ⅰ.赤潮生物,赤潮的类型及其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关于赤潮的分类和赤潮生物研究情况,着重介绍了赤潮对日本渔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赤潮已成我国海洋环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赤潮不但给海洋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介绍了赤潮生物,分析并列举了赤潮产生的危害。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状况,概述了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赤潮灾害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它的发生不仅会威胁爆发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海洋食物链的局部中断、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还可能损坏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赤潮灾害的预测、评估和影响状况,分析了当前赤潮灾害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赤潮灾害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科学防治赤潮灾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赤潮毒素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志超 《环境保护》1992,(11):36-37,47
赤潮毒素能够引起人体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因此,分析测定赤潮毒素,对赤潮的监测和管理,保证食用海产品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现有的赤潮毒素的测定方法,并就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赤潮数据库2006~2010年资料,依据年平均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将近年来在我国海域多次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分成三类——高发性赤潮生物、频发性赤潮生物和易发性赤潮生物。按各种赤潮生物的细胞大小,分析研究了每种赤潮生物引发赤潮的基准密度,探讨了根据赤潮生物密度、叶绿素a浓度赋值建立的赤潮风险指数,以及应用赤潮风险指数和海水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分级预警赤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 ,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 ,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 ,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 ,赤潮也是由此得名 ;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 ,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 ,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现已知的赤潮生物种类达六十余种 ,其分布极为广泛 ,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藻类植物甲藻门有二十多个种类能引起赤潮 ,其中夜光藻、短裸甲藻、原甲藻以及多边膝沟藻等最为常见 ,而夜光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发生赤潮的…  相似文献   

13.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赤潮也是由此得名;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藻类赤潮的TOC浓度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6月广东大亚湾澳头先后发生拟菱形藻赤潮、日本星杆藻赤潮、原变型翼根管藻赤潮、五角多甲藻赤潮、脆根管藻赤潮。本文分析了赤潮期间TOC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分析了TOC浓度在赤潮形成和消亡过程中与赤潮生物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TOC浓度的大幅度波动与赤潮的生消密切相关。不同藻类赤潮过程TOC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5.
影响赤潮的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1 998年 7~ 1 0月辽东湾海域赤潮为例 ,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赤潮全过程的影响。分析表明 :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等气象因素与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密切的关系 ,气象条件是诱发赤潮的关键因素。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 ,降水量的多少对赤潮的发生、发展有关键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利用气象因素与赤潮的关系进行赤潮发生、发展的气象潜势预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香港位于北半球温度区,其水域过去很少发生赤潮。但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加重,赤潮不断在香港沿岸海域发生,所产生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了香港地区渔民的生计。香港的第一次赤潮发生在1971年,在以后的5年中,又发生了7次以上。从1980年起,赤潮发生的次数迅速增加。1986年夏季的一次赤潮,使120吨的鱼类死亡。赤潮的危害波及到了香港地区一些重要的鱼类养殖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害赤潮信息网”(http ://www .China HAB .ac.cn)已于 2 0 0 0年建立。该网站的前期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典型海域有害赤潮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的资助 ,网站工作得到我国众多赤潮研究专家及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颜天副研究员和代亮工程师联合几位同事共同创立、管理。目前 ,该网站主要内容设有赤潮问答、赤潮话题、中国赤潮发生历史、主要赤潮藻种、中国赤潮研究状况、赤潮研究的全球化协作和赤潮发生动态及链接等。能通俗形象地提供赤潮基础知识和研究背景 ,深入浅出地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85~1987年夏季,大连湾发现国内首次记录赤潮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本文记述了该种赤潮时的适宜生态特征,并指出大连湾海域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程度。为控制沿岸排污和深入研究该种赤潮机制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东海赤潮及其监视监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是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与退化的表征与警示。近20a以来,东海赤潮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增长,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海区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开展有害赤潮常规监测和应急监视监测是当前赤潮监控中最为有效手段。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近20a来东海区赤潮发生特点,以及在东海区开展的赤潮监视监测工作,并对21世纪东海赤潮监视监测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生物法治理赤潮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微生物、大型植物、浮游动物以及海洋滤食性贝类在赤潮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并着重阐述了利用微生物治理赤潮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