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按照环境无害化管理原则,严格限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活动是中国履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梳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主要规定和中国立法管理实践,全面分析了中国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管理进展。从打击非法转移、完善法律基础、建立预警机制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面临的形势,并从强化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管控、严厉打击非法出口行为、联合海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全面履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要求、控制和防范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环境风险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危险废物污染防控对于生态文明的构建和环保事业的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通过对我国危险废物管理发展历程、管理重点变化进行分析,深入剖析我国目前在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鉴别机制、环境影响评估、污染防控意识以及监管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逐步完善危险废物鉴别体系、提升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意识、强化危险废物监管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联网的概念,在湖北省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体系项目的统一构架下,通过对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实现对危险废物源头的监管、对转移的全过程监管、对危险废物申报和审批的监管以及建立危险废物应急预警机制,以提高湖北省危险废物管理能力建设,实现固体废物管理由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向现代化智能管理方式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石油石化企业率先建立危险废物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危险废物全过程从严监管。随着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等新科技的应用,为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的提升优化赋予了新的机遇。文章结合石油石化企业危险废物信息化管控水平,探索全流程信息化管控新模式,提出危险废物全流程信息化监管的展望,推进危险废物信息化软硬件的升级,提升危险废物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建立相应配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技术的重庆市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市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危险废物,直接威胁到了重庆市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因此,有效的管理重庆市的危险废物是处理和处置的重要保证。主要介绍了基于CIS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将危险废物、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为危险废物的管理提供快捷、方便、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该系统包括六个子系统,分别是数据输入、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和维护、模型库、决策支持、系统管理。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实用等特点,将在重庆市危险废物管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每年产生大量的危险废物,直接威胁重庆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进行有效的危险废物管理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GIS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将危险废物、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为危险废物管理提供快捷、方便、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该系统包括数据输入、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和维护、模型库、决策支持等子系统。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实用等特点,必将在重庆市危险废物管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危险废物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快速提升和完善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已逐渐成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现状,探讨上海市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平台的建设内容,建立了典型示范基地以验证平台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平台建设提供借鉴,为政府环境应急管理系统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和地区危险废物名录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危险废物名录制度是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基础。2016年6月14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联合公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版),对2008年版危险废物名录进行了调整。本文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危险废物名录制度的基本情况,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更好的理解新版危险废物名录提供参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危险废物名录管理体系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完善的危险废物豁免排除制度加强了企业和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二是危险废物和一般固体废物共享分类体系便于对废物的统筹管理,废物代码内容翔实,增加了名录的可操作性。三是基于不同处理责任主体进行分类,避免了名录方式或列举方式造成的"漏分"现象。四是根据环境风险实行分级管理,重点突出。同时存在几点不足:一是鉴别程序繁琐,降低了危险废物处置效率;二是存在部分行业产生的废物遗漏、同类危险废物分类过细等问题;三是部分国家危险废物分类过于笼统,不利于企业对危险废物种类及属性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惠  杨芸  田红  龙朝晖 《四川环境》2005,24(2):104-107
本文在对成都市危险废物产生及污染控制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危险废物管理经验,提出了成都市危险废物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武汉市工业危险废物现状,根据工业企业行业情况和分布,选择449家工业企业进行工业危险废物管理状况现场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武汉市主要工业危险废物类别、产生行业、分布特点,介绍武汉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现状,分析当前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先进管理理论和实例,从提升处置设施规模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危险废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以消除环境风险隐患,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Indicators and indices are important tools that assist decision makers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plans for management at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Four indicators for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are described that have recently been adopted within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se four indicators will be useful tools, the need for a broader range of policy-relevan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proxy indicators and indices is outlined. The argument is advanced that in order for all nations to better manage the range of hazardous waste issues, including waste generation, export/import and disposal, a set of innovative indicators and indices is required. Useful indicators and indices are described that could be used to link and quantify likely environmental, ecosystem and health impacts and risks especially from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Indicators are also suggested that could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shift in industrial strategy away from end-of-pipe processes towards waste recycling, cleaner production and integrated life-cycle analysis. It was concluded that until the lack of reliable and harmonized data on hazardous waste is addressed, indicator development and use b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cision makers cannot readily b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发展趋势与政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我国危险废物产生及废物流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危险废物污染控制原则、目标和处理处置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危险废物管理全过程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物联网的杭州市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平台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危险废物监管各种业务管理工作的需求,开展物联网技术在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等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设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平台,建成由管理部门门户、产废单位门户、运输单位门户、处置单位门户等四大门户统领,危废监督管理系统、电子联单系统、GIS监控管理系统、污泥刷卡转运管理系统、危废视频监控系统、固废超市管理系统等六大系统组建的统一管理平台,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业务需求结合先进的物联网、移动互联、二维码、NFC、GPS等技术,创新性地形成"移动端电子联单模式、GPRS监管预警模式、IC卡刷卡转运模式、固废超市微循环管理模式"四大管理模式,实现涉危单位内部微循环管理,转运过程多手段监控,让危险废物从最初产生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业务流程呈现精细化、实时化的全闭环管理,实现对危险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跟踪,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支业务处理迅速、信息统计分析及时、办事高效、危废监管全面的信息化管理队伍,为环保部门真实、细致、及时、动态地掌握危险废物的转移情况提供技术手段,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危险废物管理立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危险废物产生量大,处置贮存和综合利用情况不理想。但是,西部地区的立法无论是数量、层次以及内容等还有许多方面不能支持现实的管理工作,有待完善。本文在分析了西部地区危险废物立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从加大对危险废物的地方立法,提高立法层次;丰富危险废物的立法内容;完善相关法律责任;增强激励措施这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是我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时期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仍然严峻艰巨,亟须正确识别当前的环境形势以及未来的重大环境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规划。本文概述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分析了当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面临的废物产生量大且持续增加、环境风险高、利用处置短板凸显、综合利用风险防控不足等突出问题,从制度优化、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撑等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方面,提出"十四五"环境保护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思路,为编制"十四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In those states that have not included CWM as hazardous materials in their RCRA programs, the RCRA requirements for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waste would not strictly apply to any of the CWM. The Army has historically implemented procedures requiring that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be managed as RCRA hazardous waste regardless of the concentration, physical form,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agent. Such application of strict hazardous waste requirements to management of potentially nonhazardous CWM can result in remedial costs well out of proportion to potential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Recent development of chronic toxicity values for the CWM has opened the door for development of cleanup and waste management standards for waste streams or media containing small residual amounts of CWM. Implementation of this health-based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f CWM remediation wastes may, in part, help to reduce potentially unnecessary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costs for the nonhazardous CW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