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壤微生物对灭幼脲3号杀虫剂代谢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施药后的土壤中分离出的青霉菌、芽枝霉菌、木霉菌、曲霉菌均能降解灭幼脲3号.其中青霉菌可以裂解灭幼脲C—N键,产生新的代谢产物.经鉴定,其代谢产物为:对氯苯基脲、对氯苯胺,邻氯苯酰胺.探讨了青霉菌对灭幼脲3号的代谢途径和机理.试验说明青霉菌对氯苯基脲,对氯苯胺仍有降解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对灭幼脲3号杀虫剂代谢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施药后的土壤中分离出的青霉菌、芽枝霉菌、木霉菌、曲霉菌均能降解灭幼脲3号.其中青霉菌可以裂解灭幼脲C—N键,产生新的代谢产物.经鉴定,其代谢产物为:对氯苯基脲、对氯苯胺,邻氯苯酰胺.探讨了青霉菌对灭幼脲3号的代谢途径和机理.试验说明青霉菌对氯苯基脲,对氯苯胺仍有降解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3.
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Ⅲ号在四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测定其吸附常数,给出吸附等温线;并研究了它在上述四种土壤中的淋溶行为.结果表明,Freun-dlich经验公式能较好地描述灭幼脲Ⅲ号在土壤中的吸附状况.试验表明,该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4.
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光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的光解行为,测定了在不同气氛环境中灭幼脲(Ⅲ)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在氮气及空气中的光解为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703h~(-1)和0.0109h~(-1);在氧气中近似二级反应,其速率常数为0.00445h~(-1)(mg/g)~(-1).其主要光解产物为:对氯苯胺,对氯苯基异氰酸酯,邻氯苯甲酰胺,对氯苯基脲和N—(邻氯苯甲酰基)对氯苯胺.根据产物组成,建议了可能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5.
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光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的光解行为,测定了在不同气氛环境中灭幼脲(Ⅲ)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在氮气及空气中的光解为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703h-1和0.0109h-1;在氧气中近似二级反应,其速率常数为0.00445h-1(mg/g)-1.其主要光解产物为:对氯苯胺,对氯苯基异氰酸酯,邻氯苯甲酰胺,对氯苯基脲和N—(邻氯苯甲酰基)对氯苯胺.根据产物组成,建议了可能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施药方法,探讨了林丹在小麦、玉米中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林丹在作物中的残留量随施药量的增加而递增。采用喷雾,4(a.i.)g/亩,林丹在小麦中的残留为0.0073ppm;土壤处理,100(a.i.)g/亩,林丹在小麦中的残留为0.0134ppm;撒颗粒剂,0.015(a.i.)g/株,林丹在玉米中的残留为0.0600ppm.林丹在土壤中消解很快,当土壤处理[200(a.i.)g/亩],林丹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3.7~25.2d,消解99%需160d左右。作者认为,在我国部分害虫防治中起用林丹不可能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三唑酮在大白菜施用后的环境安全性,建立了GC测定蔬菜及土壤中三唑酮残留的方法,进行露地与设施栽培条件三唑酮在大白莱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均为0.001 mg/kg,三唑酮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5%~110.6%,变异系数为1.32%~6.04%.消解动态试验为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三唑酮在设施栽培大白菜的半衰期分别为2.72~3.30 d和3.21~3.35 d;露地栽培为2.35~2.87 d和2.30~3.12 d.设施栽培大白菜中三唑酮残留量与用药量正相关,随着施药量的增加,消解速度减慢,残留量相应增大.研究可为制定三唑酮设施栽培大白菜上最大残留限量和合理使用准则以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灭幼脲三号是一种取代苯基酰基脲类杀虫剂.化学名称为1-邻氯苯甲酰基-3-(4-氯苯基)脲.它能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形成,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脱皮、变态而死亡,因此,又称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或昆虫生长调节剂,是属昆虫激素类杀虫剂.由于它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好,对天敌杀伤较小,有利于生态平衡等特点,是取代六六六、滴滴涕,防治鳞翘目幼虫较理想的药剂之一.该药由吉林省通化市化工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我们做了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研究工  相似文献   

9.
本文初步研究灭幼脲(Ⅲ)在模拟大气条件下的光化学行为,测定定在不同气体气流环境中灭幼脲(Ⅲ)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在氮气及空气中的光解反应表现为动力学一级形式,而在氧气中则近似为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田间试验表明,在河南地区施用农药林丹的残留量,玉米为1~1.7μg/kg,平均1.4μg/kg;大豆为3.3~5.7μg/kg,乎均4.8 μg/kg。直接喷于作物上,大豆为5.2~6.4μg/kg,平均5.7μg/kg,土壤为6.2~10.1μg/kg,平均8.2μg/kg。残留消解动态曲线表明,林丹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5 d。作物籽粒吸收林丹有一个过程。玉米籽粒在施药3 d后、大豆在施药34 d后籽粒中残留量达最高点,往后便逐渐降解。林丹在籽粒中的残留动态曲线呈一缓慢的峰形。林丹在大豆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玉米。大豆在被收获前31~11 d施药时,籽粒中的残留量超过联合国推荐的允许量100μg/kg。   相似文献   

11.
12.
In greenhouse miniplots with soil moisture moving upward from the subsoil, toxicants of carbofuran moved upward and became detectable at the soil surface in ca. 3, 7, and 28 days after 10% granules of the insecticide were banded 1, 3, and 10 cm, respectively, below the surface. The test soil had a pH of 5.2 and contained 2.9% organic matter. Toxic residues reaching the soil surface from a depth of 5–10 cm increased over a period of 8–12 months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thereafter. Fifteen to 20 ppm in the surface soil was highly toxic to flies contacting the soil surface. Amounts in excess of 40 ppm in the surface layer caused knockdown in 10–15 and estimated death in less than 30 s. The LD50 for cabbage maggot eggs on the surface of treated soil was 8.2 ppm and for larvae 0.86 ppm. Chemical analysis record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ose of bio-assay tests. In field microplots, the addition of water during rainstorms (giving a total of 50 mm) demonstrated that toxic residues of carbofuran could be leached downward to at least 45 cm. However, under the normal weather conditions of 1980 and under abnormally dry conditions most of the detectable residues remained near or above the point of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改良剂及其组合对降低大白菜镉和铅含量的作用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为寻求有效抑制污染土壤上大白菜对重金属镉(Cd)和铅(Pb)的吸收、保持大白菜卫生品质的技术方法,利用土壤盆栽试验,对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及其组合降低大白菜地上部Cd和Pb含量的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对大白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施用改良剂可升高土壤的pH值和降低土壤中的有效态Cd含量,施用改良剂可显著降低大白菜中Cd和Pb的含量.加入5.0 mg.kg-1 Cd,2种大白菜地上部的Cd含量在所有的改良剂处理下均超过了0.5 mg.kg-1.在投加Pb 1500 mg.kg-1后,2种大白菜在加入石灰+鸡粪+过磷酸钙后,其地上部Pb含量均小于2.0 mg.kg-1,可以满足大白菜在Pb(1500 mg.kg-1)污染土壤上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斑马鱼卵黄蛋白原mRN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环境低剂量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测定了PFOS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肝脏中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mRNA水平的影响.将斑马鱼暴露于4个PFOS的环境低剂量浓度组(0.1、1、10、100μg.L-1)中进行21d毒性试验,收集肝脏样品,提取RNA,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VTG1和VTG3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①PFOS暴露引起雄性斑马鱼肝脏VTG1和VTG3 mRNA水平升高,VTG1 mRNA水平升高与剂量呈正相关,在10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VTG3的mRNA水平变化与剂量呈倒U型曲线,呈现典型的毒物刺激荷尔蒙效应,在10和10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②PFOS暴露引起雌性斑马鱼肝脏中VTG1 mRNA水平升高,在1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在高浓度(10和100μg.L-1)处试验结果误差较大;VTG3 mRNA水平只在10μg.L-1暴露浓度处升高,但相比于对照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PFOS暴露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明显,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是类雌激素效应,而肝脏中VTG1和VTG3mRNA水平可能作为PFOS内分泌干扰效应评价的敏感生物标志物,但VTG1和VTG3 mRNA水平的响应曲线呈现基因亚型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新型保水剂应用于土壤-小白菜系统的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水剂作为一种抗旱节水材料,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潜在价值.以基于植物萃取物合成的新型保水剂为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给水条件(超量、正常及缺水3个条件)和保水剂施用方法(底施和喷施2种方法),研究了保水剂使用对土壤水分、团粒结构、小白菜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保水剂的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促进土壤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提高(P<0.05).特别是在缺水条件下,保水剂对土壤环境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此外,保水剂的使用方式是影响其节水效果的重要因素.与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空白相比,在不影响小白菜产量的前提下,喷施Jaguar C(JC)可减少灌溉用水量约25%;而与缺水条件的空白相比,喷施JC处理则可提高小白菜产量2倍以上.综合以上结果表明,该类保水剂的使用对土壤生态系统有较明显的改善,是环境安全的农业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16.
6-2氟调醇在活性污泥中的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6-2氟调醇(6-2 FTOH)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的好氧降解规律,利用室内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6-2FTOH在未经稀释驯化的活性污泥中的降解动力学及降解产物分布.结果表明,6-2 FTOH能被活性污泥快速吸附并发生降解,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半衰期为0.9d.降解产物包括6-2氟调酸(6-2 FTCA)、6-2不饱和氟调酸(6-2 FTUCA)、5-3氟调酸(5-3 FTCA)、5-2s氟调醇(5-2s FTOH)和全氟己酸(PFHxA).第28 d实验结束时,6-2 FTOH残留率为5.5%,6-2 FTCA和6-2 FTUCA的最终产率分别为0和1.2%.5-3FTCA、5-2s FTOH、PFHxA最终产率分别为23.4%、17.6%和1.3%.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Cadmiumisprincipallydispersedinnaturalandagriculturalenvironmentsthroughvariousagricultural,miningandindustrialactivitiesaswellasresultingfromtheexhaustgasesofautomobiles(Das,1 997) .Thistracemetalisthepollutantandpotentialtoxinthathasunknownf…  相似文献   

18.
镉污染土壤施硒对植物生长及根际镉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根箱培养的方式,研究了在不同镉污染水平(0.5 mg·kg-1、5 mg·kg-1土壤)的酸性黄棕壤中施用外源硒对小白菜生长、光合特性及根际土壤中镉的化学行为影响.结果表明:镉污染土壤中施硒可显著增加小白菜的生物量,增强小白菜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镉污染严重时,施硒还可提高小白菜的气孔导度;施用适量硒(0.25 mg·kg-1)可显著降低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其中镉污染浓度较低(0.5 mg·kg-1)时,该效果达显著水平.在镉污染程度低(0.5 mg·kg-1)的土壤施用适量硒(0.25 mg·kg-1),可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镉含量,其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交换态Cd含量分别降低了22.20%和43.79%.外源Se有效地降低了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这种作用在Se的施用浓度较低时表现更加明显;当Cd污染浓度较高时,土壤Cd形态分布相对稳定,外源Se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Cd形态分布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Se对菜地Cd污染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菜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原状土柱试验研究了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菜地(小白菜和辣椒)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DCD能显著降低菜地土壤N2O排放通量和排放总量,小白菜未施用DCD时施氮处理土壤N2 O排放总量为0.22 kg.hm-2,施用DCD后则显著减少至0.11 kg.hm-2,相当于减少了49.33%的土壤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