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的基础,是制定差别化的生态保护修复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以重庆为例,围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及人类活动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生态现状和生态功能状况评估的基础上,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方法及思路。研究表明:(1)山、水等自然资源天然地将全市划分为两大本底空间。一是大巴山、巫山—七曜山、武陵山、大娄山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空间,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功能突出;二是以平行岭谷、方山丘陵为主体的人类活动空间,地势平坦,耕作条件好,是主要的城镇建设区和农业发展区。(2)盆周山地和海拔较高的山脉人类活动强度低,生态敏感性高,服务功能水平较高,退化不明显,恢复力处于高位水平。中心城区、渝西地区人类活动强烈,生态系统退化明显,生态服务功能水平较低,恢复力不强。(3)根据生态现状和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的差异性,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复合需求,综合划定了“一核四片”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分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3.
南昌市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空间的刚性约束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以南昌市为例,选取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水质保护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4种重要性指标和土壤侵蚀、酸沉降、水污染3种敏感性指标,采用模型评估法和净初级生产力定量指标评估法,开展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规划的方法与实践——以扬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色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色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管理水平等。城市绿地建设必需实现从传统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的转变。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规划方法,以扬州市为案例,从风景名胜区、河流与湿地、道路与广场、居住区、立体空间绿化、森林公园、都市农业、城郊生态缓冲带、生态功能保育区等方面进行了绿色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引滦入津水系的生态特征、水质问题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引滦入津水源保护的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及生态恢复技术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从汇水区域生态管理入手,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管理模式,水源保护管理工程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等建议;以及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7.
8.
9.
小城镇生态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小城镇以及小城镇生态规划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并提出减少其中不确定性的分析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弹性规划“的构想,它包括规划目标的“弹性“和规划方案的“弹性“。弹性规划的提出使小城镇生态规划既能满足小城镇生态化水平发展的要求,又能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以服务于实现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和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程为目的,从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概念、内涵和基本属性特征着手,以新一代科技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构建了横向上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和纵向上由农田、矿山、森林、草地、水域、湿地、海岸、海岛八类生态系统组成,"四梁八柱"的全方位多层次国土空间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是解决新增耕地的有效途径之一,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是全面落实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先决条件。为了提升宜耕未利用地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对河北省大量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梳理和总结研究归纳,提出了一套针对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实操性技术理论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现场调查和对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是规划设计的基础,核库是关键,思路确定是核心。在进行成果编制时,先图件后文本,最后以预算文本编制收尾。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同类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技术理论支撑和实践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2.
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婵娟  郭雷 《生态环境》2012,(9):1640-1646
植被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及生态系统的固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及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现状最有效的措施。植被在恢复过程中对地上植被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凋落物及根系的输入,可以有效改善地下生态系统,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生物的生物量及活性。文章以地上及地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综述了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及人工恢复过程中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恢复时间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物种的组成发生改变且多样性呈增加趋势,但一些特殊环境下不当的人工恢复可造成植被演替向退化方向发展,降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植被类型由于其生长方式的不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土壤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学指标呈现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稳的状态。针对已有的研究进展,提出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增加更多的对比研究,对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恢复物种,不同的恢复方式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另外一方面应增加不同尺度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样地尺度,未来应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分析;再者,地上及地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理一直是土壤学科研究的热点,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增加更多该方面的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有正负两方而的影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增加生态补偿设计以减少负而影响.生态补偿的程度直接影响土地整理的让态效益,足衡量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自然生态补偿评价是一个新的课题,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均有待探讨.文章结合土地整理实践探讨了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评价的方法.该方法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定量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以递阶层次综合评价法为基础,从生态结构合理性、生态功能稳定性与生态环境适宜性3方面选掸17个指标量对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进行了评价.结合土地整理实践确定了指标权重与分级标准,并将生态补偿效果分为5个基本等级.该研究建市的生态补偿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综合反映土地整理规划中的生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恢复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太忠  范勤  李秀荣 《生态环境》2007,16(2):609-612
生态足迹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为核算地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简明框架,进而可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河北省正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绿色战略问题上还面临一些难题。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河北省1995—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0年间河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率达47.9%,赤字增长率达58.5%,人类负荷超过其生态容量,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能满足生态足迹的需求,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从而加深了对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对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河北省生态恢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破坏及其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理论、原则和技术展开讨论。可为有关建设项目中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即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进行评价,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对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不仅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也为生态恢复进一步实施提供重要指导.文章在系统总结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1)将实地监测结果应用到区域恢复效应评价中;(2)提高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的普适性与实用性;(3)推进生态恢复效应评价指标贡献的量化研究;(4)加强生态恢复区域效应的研究;(5)重视外来种对生态恢复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Ecosystems worldwide have a long history of use and management by indigenous cultures. Howeve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an reduce the availability of culturally important resource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ims to repair damage to ecosystem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but it is unclear how often restoration projects incorporate the return of harvesting or traditional life patterns for indigenous communities. We examined the incorporation of cultur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culturally important but protected New Zealand bird; among award‐winning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Australasia and worldwide; and in the peer‐reviewed restoration ecology literature. Among New Zealand's culturally important bird species, differences in threat status and availability for hunting were large. These differences indicate the values of a colonizing culture can inhibit harvesting by indigenous people. In Australasia among award‐win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17% involved human use of restored areas beyond aesthetic or recreational use, despite many projects encourag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Globally, restoration goals differed among regions. For example,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s were primarily conservation oriented, whereas in Asia and Africa projects frequently focused on restoring cultural harvesting. From 1995 to 2014, the restoration ecology literature contained few references to cultural values or use. We argue that restoration practitioners are missing a vital component for reassembling functional ecosystems. Inclusion of sustainably harvestable areas within restored landscapes may allow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practices that shaped ecosystems for millennia, and also aid project success by ensuring community support.  相似文献   

18.
19.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对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流动沙丘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建立起人工固沙植被的相关配套技术,并就植被恢复程度对土壤改良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进行人工固沙时采用1.0 m×1.0 m草方格内播种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种子的措施具有较好的固沙效果,一般经过2年可使沙丘表面得到固定.在围栏封育条件下实施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一般可在23年获得明显的固沙效果.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内土壤养分随着群落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在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11年生群落>6年生群落>流动沙丘;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的建立可大幅度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随着年龄的增加,微生物生物量C、N、P的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王晓俊 《生态环境》2011,20(3):589-594
分析了路段与景观两个尺度上的道路生态环境影响,结合当今景观生态学、道路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与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相关的生态策略:(1)在区域尺度上,依据生态敏感度规划路网密度、保持大型自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提倡非生态敏感地段的交通集中、增加路网的区域水平渗透性;(2)在路段规模上,自然空间的生境避让、保持重要地段的自然连续性、打破交通生态瓶颈、减少道路交通的环境影响、补偿道路建设的生态影响等。这些策略旨在为可持续道路交通提供基于生态合理性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