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通过对淮阴市城区内大气污染源调查及不同高度主要大气污染指标的监测研究,分析了淮阴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基本趋势。结果表明,市区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分布及源强呈一定相关性,近地面的大气环境质量劣于高空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的垂直分布受大气稳定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物元分析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利用物元分析综合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新方法。阐述了物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评价方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用物元分析综合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方法可行,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3.
南通市区大气污染特征分析及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通市区1990~1994年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微粒)的年平均,季平均,日一次值浓度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并探讨污染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5年,南通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总悬浮物微粒浓度呈下降趋势,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夏季的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冬季。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建德市大气SO2与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水量、逆温气象因子间的关系,认为,冬季污染源下风向混合区SO2浓度出现最高值,在静风和微风情况下,城市污染水平基本上可代表城市的总体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淮阴市城区内大气污染源调查及不同高度主要大气污染指标的监测研究,分析了淮阴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基本趋势。结果表明,市区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分布及源强呈一定相关性,近地面的大气环境质量劣于高空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的垂直分布受大气稳定度影响。  相似文献   

6.
改善山西大气污染现状的对策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现状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污染成因及其影响,并以此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山西省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影响佳木斯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垂直和水平温度梯度、低空风场引起的平流动力输送、地面粗糙度、湍流运动、雨雾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以一定的传输和扩散规律决定城市大气污染水平的高低,并由此使局部区域污染程度各不相同。城市热岛效应和温度层结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因素。影响区域主要为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的城市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选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运算样本,以大气污染物各级标准值作为样本输入信息,建立了大气环境质量的B-P网络评价模型,该模型用于武汉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并与用模糊数学评价结果比较,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通用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一种新方法—模糊综合指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峰 《干旱环境监测》1991,5(2):118-122
本文讨论了目前流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缺陷,并将模糊综合评判与经典大气质量综合指数法的优点相结合,介绍一种新的综合指数法-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指数法,大量计算表明新方法具有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物SO2、NOx、TSP浓度时空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使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利用污染源、人口、绿地覆盖等空间数据,对上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状态存在鲜明的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差异。空间上,经济活跃、人口密集城区污染程度更高。TSP污染物是造成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源,但其他两种污染物对兰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相关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对兰州市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有一定影响。GIS空间分析功能是分析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的一个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对南通市区2022年4月初因疫情防控采取全区域静态管理期间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以气象参数、臭氧前体物VOCs和NOx作为分析对象。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的主导因素是高温、强辐射、低湿和偏南风的气象条件。南通市区处于VOCs控制区,高温、强辐射使得VOCs挥发性增强,浓度升高。偏南方向的苏通园区和能达公园VOCs浓度较高且升幅较大,源解析结果表明这2个点位涂料溶剂使用占比升幅更高,既容易受附近石化和储油库影响,也容易受偏南风向的污染输送影响。据初步统计,静态管理期间南通市区停工数量为80%左右,污染期间NO2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江一带,长江南岸的张家港和常熟地区存在多家高排放企业,在偏南风下,张家港和常熟的污染物极易输送至南通市区。基于空气质量模型WRF-CAMx的O3和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静态管理期间外来输送明显,占比为68.7%~84.7%。污染期间的船舶排放和二次转化贡献也不容忽视。建议南通市应重点加强工业、油气挥发和涂料溶剂源减排,同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以便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2.
秸秆焚烧对南通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加强对秸秆焚烧的管理,通过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夏冬收获季节卫星遥感探测的火点情况的统计分析,2004年-2009年夏冬收获季节南通市空气质量日变化趋势分析及典型秸秆焚烧日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小时变化趋势分析,得出秸秆焚烧对南通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掌握了南通市秸秆焚烧地域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主要气象因素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影响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简要介绍了上海、南京、苏州和南通市区API污染指数逐月同步走向的一致性,得出环境空气质量保护目标确定条件下,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大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气象因素以及春、夏、秋、冬和典型冬季寒潮前后,南通市区可吸入颗粒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化关系.说明在政府加大力度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另一个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低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江苏南通某乡镇土壤铅的污染以及水稻对土壤铅的吸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与稻米铅污染严重。通过盆栽实验建立了水稻对铅的吸收积累及评估模型,提出了符合该地区大米安全生产的土壤铅临界含量值,为土壤铅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实例。同时结合国内外环境质量标准的对比,提出无污染农产品对土壤铅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变化,建议制/修订土壤铅环境质量标准值。土壤环境二级标准值由现行的250~350mg/kg改为80mg/kg。  相似文献   

15.
南通市温室气体排放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平 《中国环境监测》2013,29(4):147-151
以2009年南通市主要领域碳排放情况为基数,采用IPCC指南中的计算方法,选取IPCC 指南明确的领域中对南通市而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对2009年南通市全市碳排放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表明,能源活动(化石燃料燃烧)为南通市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其比例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能源活动中,原煤燃烧排放的CO2远高于其他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因此,南通市可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加强能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以减少南通市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对南通市51个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Cu、Pb、Cr、Hg、As、Cd的质量浓度进行了测试,并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结果表明:南通市沉积物重金属基本上未受污染,只有元素As受到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南通市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大,一旦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将影响到南通市供水水源的安全性,因此,对长江南通段进行水环境容量核定及总量控制研究十分必要。探讨了适用于长江水体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参数,对长江南通段水环境容量、污染物入江量及剩余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并提出控制污染物入江量、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南通市2016年12月-2018年10月大气污染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通市ρ(PM2.5)和ρ(水溶性离子)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春夏秋冬四季ρ(水溶性离子)占ρ(PM2.5)百分比分别为68.2%,70.6%,64.5%和74.5%,其中二次离子SNA(NO3-、SO42-和NH4+)占ρ(PM2.5)的百分比分别为63.1%,67.0%,59.3%和66.8%;ρ(NO3-)/ρ(SO42-)表明,移动源已成为南通市春、秋、冬季的主要污染源,四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次转化,且SO2的转化率均大于NO2,NO2冬季转化率最大、夏季最小,SO2夏季转化率最大、秋季最小。南通市NO2转化为硝酸盐的主要形式是气相均相反应,非均相反应和均相反应对SO2转化为硫酸盐的贡献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介绍了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调研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着重分析了实验室在考虑工作领域、组织架构、质量目标、体系运行、业务流程、设备配置、人员组成、工作类型和工作量变化等因素的前提下,选择LIMS需遵循的原则、实施前的注意点以及它对实验室在流程和效率方面改善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has been a tool for decision makers since the enactment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NEPA). Since that time, few analyse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within EIAs. High quality information within assessments is vital in order for decision makers, stake holders, and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proposed actions on the ecosystem and wildlife species. Low quality information has been a major cause for litigation and economic loss. Since 1999, wind energy development has seen an exponential growth with unknown levels of impact on wildlife species, in particular bird and bat speci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1) develop, validate, and apply a quantitative index to review avian/bat assessment quality for wind energy EIAs; and (2) assess the trends and status of avian/bat assessment quality in a sample of wind energy EIAs.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Avian and Bat Assessment Quality Index (ABAQI), a new approach to quantify information quality of ecological assessments within wind energy development EIAs in relation to avian and bat species based on review areas and factors derived from 23 state wind/wildlife siting guidance documents. The ABAQI was tested through a review of 49 publicly available EIA documents and validated by identifying high variation in avian and bat assessments quality for wind energy developments. Of all the reviewed EIAs, 66% failed to provide high levels of preconstruction avian and bat survey information, compared to recommended factors from state guidelines. This suggests the need for greater consistency from recommended guidelines by state, and mandatory compliance by EIA preparers to avoid possible habitat and species loss, wind energy development shut down, and future lawsu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