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海燕  蔡银莺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833-1844
论文在感知价值的框架下讨论了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维度的变化,构建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维度变化的测度因子与评估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变化与征地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①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变化包括农民经济状况变化、 农田资金投入变化、 农村公共基础服务变化、 农村公共社会服务变化与农田景观环境变化5个测量维度;②土地征收后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 农田资金投入、 农村公共基础服务、 农田景观环境等变化感知对被征地农民的征地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农村公共社会服务变化感知对于农民的征地意愿影响不显著;③感知变化维度上,土地征收前后农田资金投入变化是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主导因素,其次分别为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变化、 农村公共基础服务变化和农田景观环境变化。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维度的变化很明确地影响到农民的征地意愿,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制定有效的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 引导失地农民适应身份转型,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滑坡是山区常见的一类自然灾害,山地城市边缘区是滑坡灾害常发区域,目前针对山地城市边缘区滑坡灾害遗址一般采取工程治理的方法,只注重了遗址的安全性,而忽视了美观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从"景观再生设计"的角度,在对山地城市边缘区滑坡灾害遗址景观类型和价值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景观修复和人文景观重构两个方面进行景观化再生设计,以期实现山地城市边缘区滑坡灾害遗址的安全性和美观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山地城市及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确权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环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2013年12月3日《北京日报》刊文指出,当前农村改革最重要环节在哪里?我们经过调研,感觉土地确权的确是一场受农民欢迎的大变革。第一,农民心里踏实了。对于土地确权,农民说:"承包地的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宅基地上房屋  相似文献   

4.
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的规范化操作,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实践中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提高土地经营组织化程度,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民作为土地流转过程中直接的利益承担者,其意愿和主观评价对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推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农户年龄、家庭支出、收入和农业培训等特征对于农民参与合作社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来带动低碳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就业扶持力度和加强培训、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国自古就有利用秸秆的优良传统,农民用秸秆建房蔽日遮雨,用秸秆烧火做饭取暖,用秸秆养畜积肥还田,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物秸秆越来越多,农民用秸秆作肥料和燃料的越来越少,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只好采取最简便的办法——将秸秆就地付之一炬。此举不但浪费了资源,还严重污染环境,致使机场停飞、高速公路关闭,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生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业部、环保总局等…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3):125-135
土地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之基础。20世纪40年代,受革命与战争的影响,晋绥边区首府兴县农村中各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动,阶级中两极分划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农、贫农阶层逐步扩大,力量稳步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各阶层土地占有及使用的转移,尤其在土地使用方面更为明显。通过对战争前、后各阶层土地占有及其使用的比较研究发现,在中共土地政策的影响下,晋绥根据地内土地流动开始朝着有利于中农、贫农的方向发展,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共减租减息的深入进行,也为中共战争动员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过几百年的掠夺式发展,人类当今正面临着人口、土地、能源、环境、建房等方面的严峻态势,其中,与建筑有关的建材工业、材料运输等工业环节的能耗与污染远高于人类其他活动。就我国而言,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达20亿平方米,且大部分是高能建筑,消耗大,污染多。为响应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本文对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武汉、荆门、黄冈等地区为实证,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农民收入及土地利用行为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影响,测算基本农田发展受限下农民的福利损失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 农民收入及土地利用行为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收入较重点开发区农业收入高30 929.29 元/(户·a),生态功能区农民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江汉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农民更愿意种植粮食作物,农地经营意愿也最强烈,而重点开发区及生态功能区农民转入农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意愿较弱;② 土地用途管制对农业收入较高、农地投入较大、农地经营意愿较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和兼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农民的影响较大;③ 土地用途管制强度及其给农民福利带来的损失具有显著空间差异,重点开发区的管制程度最强,生态功能区的管制程度最弱,其中重点开发区农民的福利损失最大[23 839.34 元/(hm2·a)],其次为生态功能区[22 266.71 元/(hm2·a)],农产品主产区最低[14 445.58 元/(hm2·a)]。  相似文献   

9.
[城镇住宅建设稳定发展,“解困”工作成效明显] 1992年全省城镇住宅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支持集资建房和组织合作社建房。特别是注意挖掘个人建房方面的潜力,使全省城镇住宅建设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城镇住宅建设完成投资31.05亿元,建成住宅603.30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矿区土地塌陷影响与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开采过程中,开发利用了地下煤炭资源,但影响了地表土地资源的利用。如何治理受到破坏的土地,使得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工矿企业历史遗留废弃土地存在的问题;结合唐山市土地复垦和综合治理的三个实例;分析了企业结合工艺流程复土造田,地方集资、企业补贴、农民投工复土造田和企业自己投资、自己复垦造田自已受益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对《土地复垦规定》实施以前破坏土地复垦办法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品房日益增多。然而,商品房的抗震设防现状却令人不容乐观。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商品房抗震安全监管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旨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介绍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包括城乡统一治理模式、村落集中处理模式、农户分散处理模式.指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市场化投入机制与运营机制,农民群体参与不足.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化建议:基于顶层设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开展运行维护与管理,基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均土地的分析,农民人均土地少,产值低,农民是弱势群体。国家对农业重视不够,土壤受到污染,给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重视农业,消除粮食隐患才能保证食品安全,粮食是可再生资源,重视粮食生产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土地制度评价 建国以后,我国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上确立了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土地制度。这样的土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保证我国的工业化目标、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已进行了10余年,部分农民已经有一定经济能力改善自己的住宅,于是拆旧房建新房成为农村盛行的一种社会现象.不管有钱还是没钱,建房成为农民生活中的大事,这让大部分农民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农民的一种心病.但问题远不止这些.任卫中只是安吉港航处的一名普通职工,生活在农村,从1990年起开始关注环保,对农村建的房子很不满意,甚至觉得痛苦.这种痛苦源自建筑制造的污染,一种是建筑给人在精神上的视觉污染;另—种则是开采矿山和加工制造建筑材料带来的环境污染.渐渐地任卫中想到了自己要去盖房子,这房子不是为自己居住,而是向社会的一种宣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生态学理论对海岛土地及土地系统生态功能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探讨了海岛土地系统生态设计的依据、原则和模式.设计中强调以土地系统生态保护性功能为主体,以海岛土地系统高层次调合发展作为海岛建设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品房日益增多。然而,商品房的抗震设防现状却令人不容乐观。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商品房抗震安全监管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旨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论文根据对甘肃省土地沙化区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基于环境公平的视角探讨土地沙化区农民特征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的关系。从个体特征上讲,受访者性别和婚姻状况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特征上讲,农民所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主要体现在土地经营收入的损失上,且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与其家庭年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趋势;从生态环境特征上讲,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利于降低农民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认为农民所承受的环境灾害风险的不公平一定程度上是农民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体现,农民对环境不公平的感知在家庭年总收入10万元左右时最明显,环境不公平主要体现在环境灾害风险对土地经营收入的影响上。农民对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认知与对环境公平的感知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论文根据对甘肃省土地沙化区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基于环境公平的视角探讨土地沙化区农民特征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的关系。从个体特征上讲,受访者性别和婚姻状况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特征上讲,农民所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主要体现在土地经营收入的损失上,且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与其家庭年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趋势;从生态环境特征上讲,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利于降低农民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认为农民所承受的环境灾害风险的不公平一定程度上是农民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体现,农民对环境不公平的感知在家庭年总收入10万元左右时最明显,环境不公平主要体现在环境灾害风险对土地经营收入的影响上。农民对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认知与对环境公平的感知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