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逐渐严格,高效和清洁成为了发动机燃烧技术和燃料技术的发展目标。汽油添加剂可以增强燃油的使用性能,有助于提升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控制排放。本文以汽油添加剂中的清净剂、减摩剂、助燃剂为关注点,围绕上述汽油添加剂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汽油清净剂通过清除和抑制发动机积碳,减少了一氧化碳(CO)、碳氢(HC)和颗粒物(PM)的排放,改善了燃油经济性;清净剂的添加浓度存在最佳值,过低或者过高的添加浓度并不能有效控制发动机积碳。助燃剂促使汽油燃烧更迅速、更完全,使得污染物排放降低,发动机动力性提升;汽油减摩剂会在活塞环与气缸之间形成液膜,减小发动机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损失,使得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得到小幅提升。  相似文献   

2.
西欧的环境保护部长们于1985年讨论并一致同意制定统一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为了让各种类型汽车为达到新排放标准安装催化转换器需要一定时间,根据汽车发动机容量大小,规定了开始执行新排  相似文献   

3.
<正>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将从2010年6月起,对销售、注册并列入国家达标公告的轻型汽车实施国家排放标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8352.3-2005)中第四阶段排放控制要求;同时,停止销售、注册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车辆;自2010年6月起,对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销售、注册并列入国家达标公告的重型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和重型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汽车,实施国家排放标  相似文献   

4.
在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与汽车使用及合理的维护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检测和维护即I/M制度之中的"M"部分,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影响汽车排放性能的空燃比、点火提前角、燃烧状态、运行工况、负荷状况、大气与压强和发动机构造等多种因素,提出了相应汽车的维护工艺,从而降低汽车的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5.
汽车排放标准与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汽车排放标准发展趋势,分析实现排放控制指标的相关支撑技术,从中可以看到排放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主导汽车发动机的研制与开发,国内汽车排放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日本富土重工公司于1999年年初宣布,将在2001年研制出两种废气排放少的环保型汽车,并将公司所属工厂的废弃物排放指标降低到零。新型环保汽车将采用汽油直喷发动机和电动机混合驱动方式,直喷发动机将空气吸入汽缸,并在压缩空气时将汽油直喷入汽缸内,实行了空气和燃料比率为50比1的超稀薄燃烧。直喷式发动机比原有发动机的耗能要减少3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减少30%。由于新型环保汽车采用混合驱动方式,可有效地利用原来汽车在刹车、下坡和停车时浪费掉的能源并通过发动机发电,将这些电力储存到蓄电池内,经供汽车在40km以…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对柴油车排气烟度控制的重要技术法规,国家强制性污染物排放标准GB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已于2005年5月30日批准发布,要求2005年7月1日实施.本文对该标准的修订背景、修订必要性、新老标准替代关系、新标准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各种检测的排放限值和在用汽车的排放监控等方面的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市重型货运汽车加载减速排放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引入最大值均值参数和功率比参数,分析了重型货运汽车的总体排放状况、各测量工况排放状况及发动机功率衰减状况等,并对占比较大、代表性较强的4个主要品牌车辆之排放与功率衰减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广州市重型货运汽车的整体排放状况较好,功率衰减程度整体较轻,部分车辆的加载减速排放最大值并不处于车辆发出最大轮边功率(Max HP)测量工况,黄标车的最大值均值约为国Ⅲ车的近2.5倍,国Ⅳ车的近4倍等结论。  相似文献   

9.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给中国大气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制定合理有效的汽车排放标准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根据HJ/T 240-2005中规定的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限值制定原则,采用相对浓度和累积频率法对郑州市50 381份《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检测报告》样本中排放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不同国标下汽车的技术水平、老化程度等,确定国一国二、国三、国四、国五汽车排气污染物达标率分别为70.10%、82.24%、89.41%与94.76%,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郑州实际情况的在用轻型汽车排放限值。依照本研究提出的在用汽车排放限值将使郑州市汽车年检综合达标率控制在88.68%。  相似文献   

10.
肖召开 《交通环保》1995,16(2):43-50
本文介绍了柴油车(发动机)排放黑烟的形成机理,并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四种烟度计和烟度测量方法等技术,可供我国公路运输行业,贯彻执行国家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发动机的绿色化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动机绿色化学设计以发动机化学设计概念和发动机化学反应器模型为基础,旨在实现发动机材料选择、能源利用和环境效应之间的最佳综合效益.发动机燃料系统绿色化学设计的范畴包括:汽油无铅化与汽油抗磨性,柴油低硫化与柴油润滑性,生态燃料与生态摩擦学,汽油机沉积物与汽油清净剂,柴油机颗粒(碳烟)与消烟助燃剂. 发动机润滑系统绿色化学设计的范畴包括:润滑油和添加剂与排放催化转化,润滑剂生物降解性与生物降解润滑剂,润滑油使用与质量监控. 发动机燃料/润滑系统材料绿色化学设计的范畴包括:催化助燃/补燃作用,低散热发动机高温润滑,发动机机械与化学材料制造. 发动机绿色效应的实现取决于发动机诸系统绿色化学设计问题的解决程度.  相似文献   

12.
柴油烃族组分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烃族组分可影响柴油的理化特性,从而影响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而对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针对烃族组分含量不同的14种柴油,开展了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揭示影响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关键组分及作用规律,并得到了柴油机排放与关键组分的经验公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总芳烃是影响柴油机排放的关键组分,当其含量介于5%~17%时,可使NO_x、soot(碳烟)、CO、HC排放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多环芳烃对柴油机排放有重要影响,其中的苊类、苊烯类对NO_x、碳烟、CO排放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而其他烃族组分与柴油机排放的规律性相对较差.不同工况下,柴油机排放规律有所不同,在低负荷下柴油机排放对总芳烃含量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
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缓解乳化油在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过程中所产生的堵塞及修复效率降低的问题,采用升温相转变技术手段,制备纳米乳化油.并采用一维柱实验,开展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研究,对比分析微米及纳米乳化油造成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在多孔介质中的截留比率及迁移距离等问题,探究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微米及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中砂介质渗透性损失分别为20.40%和3.20%,乳化油截留比率分别为28.51%和20.15%.由此可见,乳化油截留是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重要原因,减小乳化油粒径可有效缓解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与微米乳化油相比,纳米乳化油有效降低中、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84.3%和47.5%.此外,乳化油截留对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中砂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分别为6.53 m和8.19 m.相比之下,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为10.70%,截留比率为25.71%,迁移距离为7.36 m,说明纳米乳化油迁移效果更佳,可适用介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4.
在化学和化学工程意义上,发动机使用的生态环境有害性与发动机系统3个虚拟化学反应器(燃烧化学反应器、润滑化学反应器和排放化学反应器)中的反应物料(燃料、润滑油、添加剂和催化剂等)及其化学反应(自由基反应、摩擦化学反应和催化转化反应等)有关.发动机绿色化学设计旨在根据绿色化学原理和发动机化学反应器模型,探索降低或消除发动机化学反应器产生有害物质的化学技术.发动机绿色化学设计是发动机绿色设计的重要方面,其以绿色效应为目标,获得发动机材料、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化学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矿井水中微量乳化油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矿井水中存在的生量乳化油污染制约了其资源化程度,对它的处理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多种吸附剂进行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状状活性炭有较好的吸附处理效果,并且对影响其吸附效果的有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在优化吸附条件下,通过投加混凝剂可使乳化油去除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6.
Significant amount of work is reported on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oil based metalworking fluids (MWFs). Many also report on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egetable based oils. For many of these water-based MWFs with vegetable oils, much effort is focused on stable emulsification of vegetable oil in water using a variety of surfactant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urfactant-free stable emulsification of oil in water is possible through ultrasonic vibration. However, emulsification through ultrasonic atomization has not yet been consider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emulsified metalworking fluids through ultrasonic atomization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stable emulsification of vegetable oil in water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ultrasonic atomization without using any surfactant. The emulsified vegetable oil in water is directly used to investigate its effectiveness as MWF in milling operations. Lower cutting forces, chip thickness, and burr amount are observed with vegetable oil-in-water emulsio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MW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strong potential for vegetable oil-in-water emulsion obtained through ultrasonic atomization as an effective MWF.  相似文献   

17.
大连海域远洋船舶排放清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准确评估船用柴油机实际排放,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采集远洋船舶的船速、航行时间、地理位置信息等实时航行数据,采用动力法对2012年大连港远洋船舶的排放清单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2012年大连港远洋船舶PM10、NOx、SOx、CO、HC、CO2总排放量分别为5 785(包括4 628 t PM2.5)、51 451、49 437、4 677、2 010及2 885 388 t. 在4种运行工况中系泊工况排放量最大,受船舶类型和污染物种类影响,系泊工况污染物排放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但其分担率均在75.0%左右. 船舶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析表明,船舶系泊停靠的港口区域是污染物排放最密集的区域. 从船舶类型来看,散货船、集装箱船、邮轮和油轮是污染物主要排放船型,在整个船舶排放清单中,这4类船舶对DPM(柴油机颗粒物)、NOx、SOx、CO、CO2的排放分担率之和分别为90.9%、91.4%、91.9%、91.5%、91.9%. 在船舶的主机、辅机和锅炉3种排放源中,主机是主要排放源,集装箱船和滚装船的主机分担率为90.0%,货船和邮轮的辅机排放分担率达到40.0%.   相似文献   

18.
去除矿井水中乳化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大同矿务局矿井水含乳化油影响电渗析正常使用问题,在实验室与现场采用七种单项技术,四种组合工艺反复试验,取得了大量有效数据,经分析研究提出了去除乳化油的最佳工艺。该技术可对含乳化油矿井水处理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纳米乳化油原位修复硝酸盐污染地下水过程中产气对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影响,以硝酸盐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活性污泥滤液接种,分别以纳米乳化油、吐温80和司盘80为碳源开展硝酸盐降解批实验研究,探讨和评估硝酸盐降解及降解过程中的产气情况.结果显示,纳米乳化油、吐温80和司盘80均能促进硝氮的降解,在实验的100d内,共完成7个周期硝酸盐氮的有效去除,总去除率分别为79.5%、63.8%和68.8%.在硝酸盐氮降解过程中,受厌氧发酵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各反应体系中均有气体生成,只有活性污泥反应体系中主要产气成分是CO2,未加碳源和分别加3种碳源的4个反应体系(都添加活性污泥和硝酸盐)中主要产气成分是CO2、N2.其中,添加纳米乳化油的反应体系U型管产气量最大,为47.73mL;受碳源厌氧发酵的影响,添加司盘80反应体系总产气量最大,为205.34mL.纳米乳化油反应体系次之,吐温80反应体系最小.根据三氮的变化,结合纳米乳化油反应体系理论与实际产气对比显示,在纳米乳化油强化硝酸盐反硝化过程中,18.8%纳米乳化油厌氧发酵产生CO2,95.4%硝氮反硝化生成N2.  相似文献   

20.
对2013年哈尔滨市不同供油方式的柴油车排气细颗粒物或黑碳测量参数—光吸收系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涡轮增压和自然吸气供油方式光吸收系数均值分别为1.39 m-1和1.27 m-1,超标率分别为5.8%和2.4%,采用颗粒物控制措施及排气装置强制维护降低了颗粒物排放,符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