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祥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4):23-26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分配,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做“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不同于收益分配,它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义务。把体现义务精神的分配方法引入环境立法,必然导致环境法由传统的权利本位转变为义务本位。环境法不得不采用资源分配的办法,以义务为本位,这是由环境这种特殊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析中国环境执法的现状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
环境保护法的生命力在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施。环境执法是最广泛、最普遍的落实环境保护法律的活动。环境执法使环境保护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使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等事务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依法进行。它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我国的环境执法在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监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执法机制不完善、执法权限分配不合理、执法效果不理想等。通过借鉴国外环境执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环境执法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及地方环境执法的实践,提出若干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建议,如完备环境执法机制、合理分配环境监管权限、提高环境执法效率等,以期强化环境执法,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组织的改革趋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晶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
环境监察执法组织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履行环境监管的职责,其组织设置既受到我国整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趋势的影响,又要反映出履行自身特殊业务的客观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环境监察执法组织的宏观环境,并从组织结构要素和优化组织功能的角度指出了环境监察执法组织改革所涉及到的规模、流程、战略、技术与劳动力因素,最后根据公共组织的固有特点和环境保护的特殊性提出了涉及体制、结构、工具和对象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原则.文章结论认为,环境执法作为一项比较新的政府管理职能,要使它有效应对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就需要从相关的体制、职权、方式上入手,对环境监察执法组织进行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4.
冯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适度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不退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在环境管理中就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标准判断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这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环境法应当把生态承载力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应当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确保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并保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超过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的供给能力.这是对执法者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所享有的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的必要制约.然而,生态承载力控制原则的实施难度较大,除了需要立法的明文规定外,还应当注重研究、建立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方法体系;此外,还应当对现行环境执法体制进行改革,促使地方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中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当干涉,并积极加强公众参与,通过公众监督杜绝突破生态承载力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5.
张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2):155-163
规制是各学科广泛运用的概念,法学层面的规制主要关注规制主体的法律架构、规制行为的合法性、规制程序的正当性以及规制裁量权的控制等。百余年来,规制内涵经历了由直接规制到激励性规制再到规制治理的变迁,这一变迁也影响到作为社会性规制之典型场域的环境规制与环境法,学界通常将建立在上述不同规制内涵基础上的环境规制和环境法用“代”进行表征,其所折射的是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保护目的和手段的认知差异。各代环境法之间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基于社会变迁对既有规制手段进行的限制、修正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实现环境规制的目标。从形式上看,中国环境规制和环境法的发展历程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并且也呈现出由以命令控制为主的“监管之法”向强调多元共治的“治理之法”的演进趋势,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理论和制度体系。但是,当前中国环境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理念上仍受还原主义法律观的支配,目的上未确立环境规制的权利保障目标,体系上难以适应风险预防和规制的要求,适用上尚未厘清各种规制工具的适用条件,内容上还需实现多元规范的协同和衔接。要发挥环境法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就需要补齐上述环境法治的短板,以整体主义法律观作为推进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环境权入宪入法确立环境法的权益保障目标,推动环境法由危害防止向风险预防的转身,优化各种环境规制工具的衔接适用,健全各种规范类型之间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环境政策矩阵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对已有的环境政策手段进行重新评估。由世界银行提出的环境政策矩阵则是进行这种评估的成功之举。本文利用政策矩阵这一模式探讨了我国环境政策手段的构成与特点,并进而提出了创新我国环境政策手段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环境刑法法益的结构分为传统法益和环境法益。传统法益与环境法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与联系。在环境刑法法益结构中,环境法益遭受来自传统法益的诸多困境。环境刑法法益结构需要依靠环境法益突破传统法益束缚的方式来进行优化。优化环境刑法法益结构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环境法益的适度扩张的路径来实现,具体化为环境法益的立法扩张和司法扩张。 相似文献
8.
环境公益诉讼是经1981年马骧聪先生从美国等西方国家介绍引入中国,到2005年对该制度的介绍评价仍在继续。很多学者赞同我国引鉴美国公民诉讼制度用于环境公益诉讼。自1981至2005年,以环境公益诉讼为主题的研究共有期刊论文80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40篇、会议交流论文12篇。在这些相关文作中,未见系统研究或专门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论文在法学权威刊物发表,也未见系统阐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或环境公益诉讼的专门著作,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相关或有内容涉及的著作仅3部。这些作品讨论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原告资格、受案范围等重大问题和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费用负担、受诉法院、原告培养和原告激励、环境鉴定等细节问题。不可否认,我国学界、政界以及其他关心环境保护事业的人们为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做了有益的理论准备工作,但所做的理论准备却并不充分,表现为没有真正解决何谓环境公益这个基本认识问题,也即对何谓环境公益这个问题的回答模棱两可。正是因为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准备不充分,才有后来的制度建设实践中的一波三折。虽然人们对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倾注了无限的希望,但其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与《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的"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实则同类。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最近路线是仿照美国《清洁水法》等法律设置公民诉讼条款的方式,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环境法时添加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法理论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140-142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环境法理论也随之发生着变革。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环境法理论的变革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生态文明的法律观。承认自然界及其生物具有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学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环境承载力论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崔凤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1):76-79
正确判断人类神经行为,特别是经济发展行为是否与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协调,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蔡守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36-39
分析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总结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经验和特点,提出了今后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全国的情形,由于人情、地缘、经济诸多关联性,地方的环境治理更多的是受地方自身的因素影响.为了解地方性因素对于环保执法的影响,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其环保部门执法人员对于地方性因素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之需求有影响但并不是影响环保部门执法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人情确是一个影响的因素,但也不是关键的,影响执法的关键性因素是地方政府.中国地方经济发展属于政府主导型的模式,那么,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治理也属于地方政府主控型.因此,需要在制度安排上给予环境利益相关人如村民、居民一个有效的监控机制,造成一种压力,促使地方政府尽心尽职全力支持地方的环保工作.由此推论,目前媒体和民间组织可以成为这种压力源和群体.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环境侵权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长期环境法学研究和环境司法实践中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经济学视野透视该问题,把严格责任归责原则和过失责任归责原则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了环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提出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侵权案件中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4.
张秀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Z1)
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十个问题,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思考。这十个问题是:个体的理性决策加总,对整体造成危害。缺乏整体思考的积极主动常常适得其反。忽略动机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因而错误行为屡禁不止。对系统的干预引起系统反弹,产生了与本意相反的结果。就事论事,显而易见的对策往往无效。对缓慢的变化反应迟钝,以致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事后治理不仅代价沉重,而且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手段成为目的,以至于本来的目的却被忽略。解决问题的措施产生出更严重的问题。舍本逐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相似文献
15.
Liu Shuju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07,5(3):93-96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gas water have been constantly developed. Through an analysis on the flaws of the water right theory, and by executing reconstru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theory and system of water right in modem society, the water right position of the gas water will be established, leading to the maturity of the whole law effectiveness and substantial results of water right. 相似文献
16.
Liu Shuju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13,11(3):93-9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gas water have been constantly developed. Through an analysis on the flaws of the water right theory, and by executing reconstru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theory and system of water right in modern society, the water right position of the gas water will be established, leading to the maturity of the whole law effectiveness and substantial results of water right.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土壤侵蚀与环境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土壤侵蚀与环境研究,是在比较大的中间尺度和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对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土壤侵蚀因子、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方法,以及土壤侵蚀治理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科学与技术体系。该领域的研究,即能直接为国家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又能揭示土壤侵蚀的宏观规律,并于全球变化研究相联系。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概括四个方面,包括:①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研究,是为认识土壤侵蚀环境特征和进行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的基础,②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包括调查制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是该研究服务于水土保持实践的基本途径;③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研究,是从另外一个视角对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关系的认识。是确切评估水土保持效益,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今后应尽快开发区域水土流失定量评价模型,并在区域尺度上对环境效应的方式、范围、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出综合计价和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制定与出台,而且影响循环经济基本法的理解和执行。基于此。就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展开了综合研究,以期有助于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制定与执行。在比较研究国外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与综合分析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基本定位与基本内容,进而提出一种新的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从目前实践看,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经济。中国循环经济建设应该从适度生产系统、适度消费系统和回收利用系统三个环节着手。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作为一部环境友好型经济法以及具有一定强制性与制裁性的促进法,应当按照适度生产-适度消费-回收利用这条主线进行立法架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