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正> 日本很重视深井观测工作。直接用于连续观测地震的观测井,最早的一个观测井是防灾中心于1966年建的松代井。观测项目有地震、倾斜、地温、地电流、应变等,深度是200米。后来又建了一些高精度观测井,同时,日本又开始直下型地震研究。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确定建设三口深井。从1969年开始钻探选点,到第三口井即府中深井点1980年11月27日竣工并正式观测,历时十多年,完成了日本深井  相似文献   

2.
从1972年原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与原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筹建长江大桥强震观测台网起至今,江苏省的强震观测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 30年中,江苏强震台网在1974年溧阳地震、 1983年菏泽地震和1990年常熟地震中获得的有科学价值的地震记录,为大型桥梁空间动力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实证资料,也为中国东部深井地震性质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 江苏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大量与强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 至今,在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已形成了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强震观测台网。 本文简要回顾了江苏强震观测30年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防灾博览》2006,(2):46
中国将在东海大陆架建立固定式的海洋地震观测站,这一地震观测站将建在上海以东200公里的位置。据初步设计,将钻一口300米深井,把各类监测仪器放在井底,同时考虑建一个固定式的综合平台。据介绍,中国目前尚未建立海洋地震科学观测与试验台站。  相似文献   

4.
<正> bp,即气压效率值,是在深井水位观测中,气压每升降1毫巴所引起的水位变化。理论上,气压每升高 1mb,井水水位应下降10mm;气压每下降1mb,井水位则应上升10mm。但实际观测中,bp 一般小于10mm/mb。bp 的大小,各井不一样;在不同时期,同一口井也可能略有变化。下表是扬州地区及邻近用于地震观测的几口水井的有关资料与 bp 值。  相似文献   

5.
大地测量学经过了几十年的沉寂之后,近二十年来,又显露出勃勃生机。现在正面临着一个理论突破、技术更新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表现是什么呢?本文概括地作了介绍。首先是传统观念的更新,作者归纳出四个观点,即从静态到动态;树立系统的整体概念;从几何学发展到物理—几何学;从表层测量到内部结构的反演。第二是观测体系的立体化,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深井观测,海洋观测,地面定点连续观测,地面测距与测高等技术的发展。而且用了较大的篇幅着重介绍了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最后介绍了一些代表发展方向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DPJ和ULF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观测场量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并综合国内各地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电磁辐射方法在短临预报应用中有关时、空、强的前兆判据问题:1.电磁辐射异常信号的弱-强-弱-平静-发震的变化过程中,多点位异常时间趋于集中之后的信号减弱甚至平静,可能是数十小时内发震的一种标志。2.目前所观测到的地震电磁辐射信号主要来自震源(或震中)方向。3.利用lgT-M关系曲线能在一定程度上定量估算未来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选择江苏省常熟地震台SQ -70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EW和SN方向 1 985~ 1 998年的固体潮观测资料 ,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 ,提取了倾斜固体潮全日波 (O1)和半日波 (M2 )的潮汐因子γ及相位滞后因子△φ值 ,分析了其在江苏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 ,认为固体潮调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地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8.
<正> 日本地震前兆研究概况日本地震预报的研究和观测,最早只有大地测量、验潮、重力、地磁、地震活动、地形变等项目.日本地震预报第二个计划(1969-1973年),尤其是第三个计划(1974-1978年)期间,观测项目有很多增加(表1).地震观测分三类,即全国性观测、指定地区的强化观测和集中观测.在预报地震方面,又将地震前兆分为长期、中期和短临三个阶段,并以此把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巢湖地区三口地震观测深井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求出了气压订正后深井静水位值与理论固体潮值相关最高时的气压系数.由于该值是采用优选法的方法确定的,所以称之为优选气压系数.优选气压系数反映了井孔本身系统对水位变化的放大性能,其本质是通过井孔系统对大气压和地应力这对矛盾运动结果的综合反映.优选气压系数对排除气压对水位的干扰,提取震兆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加强我市短临监测能力,天津市南郊地震办公室于1991年4月1日开始进行电磁辐射观测工作。采用的观测仪器为DPJ-Ⅲ型地震电磁辐射仪(工作频率38.33kHz)和ULF-Ⅲ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工作频响在几赫兹范围)。配用DD-1地震记录仪进行模拟记录,走纸速度为43mm/分。两台仪器均采用磁天线接收方式。DPJ观测仪的接收天线架设于观测室内,按轴向NS放置(以下简称D_(NS)道);ULF观测仪的两根超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雷电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北省18个基本气象观测站1957-2004年48年的雷暴观测资料,探讨了该省的雷暴时空分布规律,并根据近年来该省雷电灾害事例,分析了该省现代雷电灾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供该省防雷减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JS型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在深圳市罗湖活动断裂带区内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观测中的应用。结合具体的工程观测实例.阐述了监测系统的布置,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发起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全国第五届冰工程会议”于 2 0 0 3年 1 0月1 5-1 8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会议内容围绕湖河海冰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具体涉及冰力学机理、冰的材料性能、防冰的工程措施、实验研究与原型观测等。与会代表共 60人 ,分别来自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管理、出版行业以及企业的 1 7个单位 ,有 2 2位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有 3 5篇会议论文选登在《冰川冻土》2 0 0 3年 9月 (增刊 )上 ,作为这次会议论文集。所…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长江三角洲观测台网记录到的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并结合1979年溧阳Ms6.0、1984年南黄海Ms6.2地震前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及国内其它资料,分析了异常的主要特征。初步讨论了DPJ型电磁辐射观测仪的甚低频段及ULF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的超低频段天线方向特性对震中预测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江苏省溧阳地震台于81年1月23日在井下66米深处安装成功Φ110mm电感探头,开始时用CD—2型精密电感电桥观测,观测综合误差小于50μH,从5月1日起,改用4103压磁应力仪观测,观测误差±10μh。观测条件符合规范要求,测值平时比较稳定,干扰因素不明显,整点值变动一般均小于20μh,日均值变动则更小。自安装以来溧阳老震区发生的二次有感地震均有前兆动态信息显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统计了2012~2018年四川盆地在弱天气系统影响条件下出现的30次突发性暖区暴雨过程,按850hPa影响系统将其分为了偏东风型、偏南风型和低涡型3类,并利用地面自动站和实况探空观测资料统计了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物理量阈值,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暴雨的环流平均场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1)偏东风型和偏南风型暴雨均出现在盆地西部,其中偏东风型雨带更靠近龙门山脉,低涡型暴雨主要出现在盆地南部,3类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都是夜间增多,次日上午减少;(2)暖区暴雨临近时,500hPa四川盆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或弱波动气流,700 hPa云贵至四川盆地为西南气流,850 hPa贵州至四川盆地为偏东或偏南气流,平均风速增大2~4m·s~(-1),暴雨主要出现在850hPa风速辐合及浅薄的低涡环流区域,在偏东风型暴雨过程中,龙门山地形的强迫抬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暖区暴雨发生在异常高能高湿的条件下,850 hPa平均比湿达16.8 g·kg~(-1)、CAPE平均值达1956 J·kg~(-1)、K指数平均值达40.1℃,显著高于气候平均值和一般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气象因子对落叶松毛虫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7个气象站1975-1992年的积温(≥10℃)、月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观测资料和1989-1990年当地落叶松毛虫普查资料,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大发生前各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选择了三种气候因子的复合经验指数--干燥度、湿润度、温雨系数,分别分析了它们与松毛虫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水文地球化学观点和方法,对冀中拗陷地热异常区深井网多井孔热水化学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利用地热基础理论中的地球化学温标公式反演了拗陷内地温场基本特征和地热活动状况。指出地温场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一定依存性,而地热动态变化与地震孕育在时间上似具有较好的同步性。最后,依此提出文安—坝县地震危险区的某些地球化学判据。  相似文献   

19.
江宁地电新台于 1996年开始在新台址处正式观测。经 4年的观测资料积累 ,已具备条件对新台的监测预报效能进行评价。评价表明 ,江宁地电新台观测资料可靠 ,观测精度较高。在1996年 11月 9日南黄海MS6 1地震 (Δ396km)和 1997年 7月 2 8日南黄海MS5 1地震 (Δ36 0km)前 ,地电阻率值显示了较好的前兆异常。对台址测区附近 (Δ <10km)发生的ML2 1地震 ,江宁地电新台地电阻率也观测到异常变化。由此可见 ,江宁地电新台具备较好的监测预报效能 ,有望在江苏及南黄海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新体系第一个天基观测平台,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于2003年启动规划论证,2005年进入关键技术预研,通过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合作,在电磁卫星载荷平台设计、载荷研发、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