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雨水调蓄池与苏州河市政泵站排江污染削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雨天苏州河延岸市政泵站的排江污染是造成苏州河水质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在兼顾防汛与截污的基础上,对延岸大泵站建设雨水调蓄池是削减苏州河排江污染负荷的重要工程,通过对成都路调蓄池试运行研究,估算每年可削减成都路泵站排江量50%以上,削减CODcr 11.53吨、SS 4.76吨。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苏州河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试验修正非点源污染模型;利用GIS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并对研究区域和苏州河进行网格和河网概化;以CODCr为控制因子,根据各断面的水环境目标,计算其水环境容量,以确定其削减量.结果表明,为达到苏州河2010年总量控制目标,各种非点源污染均须不同程度地削减,以村镇用地和畜禽养殖的污染负荷削减为主,村镇和鱼塘的单位网格削减量较高.最后提出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对策,寻求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总量控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苏州河沉积物中的硅藻及其污染指示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苏州河的北新泾处状沉积物中的硅藻丰度、种类及其数量的变化,优势种属的相对含量的变化。整段沉积物中上、中、下层硅藻的丰度、种类相对很少,苏州河一期污水截流工程建成后,水质有所改善,有利于藻类生长和繁殖,沉积下来的硅藻也增多。结果表明,该柱状沉积物中的硅藻变化能有效地反映苏州河的污染变迁趋势;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以前极其严重,近年来有所改善,其主要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4.
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底泥与流动水相的边界环境为研究对象,应用苏州河底的释放与耗氧规律,在控制地面水水质标准的环境基础上拟定了底泥评价分级标准,将评价的有机污染指标确定为未污染,污染、重污染底泥的类型级别。应用拟定的分级标准对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进行评价,指出若对属于重类型的部分河段底泥进行整治,则整个市区段底泥释放至水相的深度,将接近地面水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苏州河水量水质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钱毅 《上海环境科学》1997,16(1):18-19,31
根据建立的一维非恒定流水量模型和一维非稳态水质模型,定量预测苏州河在截污工程实施前后的水量和水质变化规律,探讨进一步改善苏州河水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流制系统雨水泵站排放造成雨天河道水质恶化,阐明其排放污染成因是削减雨天污染和改善河道水质的基础。针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两个分流制系统,分别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降雨、管网运行等11个参数和雨水泵站雨天排放水质的非线性响应关系,探究雨天排放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相比,径向基神经网络具有较高模拟效果,COD、NH3-N和SS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百分比误差分别下降了15.6%~31.9%、12.3%~18.3%和12.6%~53.9%,决定系数提高了3.1%~5.4%。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对输入参数进行重要性分析,确定了5个优先参数,分别为距离上次开泵时间、开泵水位、峰值降雨量、前期不降雨天数、停泵水位。应开展雨污混接调查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从根本上减少旱天污水在管道沉积造成的雨天污染“零存整取”和污染效应放大。此外,通过优化雨水泵停泵水位,也可以削减雨天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7.
苏州河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模拟试验、GIS技术和非点源污染模型相结合,探讨了苏州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非点源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其中非点源污染负荷CODCr约为6 740 t/a,TN,TP和NH4+-N分别达914,184和298 t/a;水田和村居民点是主要的污染贡献者;非点源污染负荷均表现为梅雨>秋雨>春雨>冬雨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苏州河底泥的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底泥污染类型的分级,为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国华  张蓓  王刚  李萌萌  陈亮 《环境工程》2021,39(4):30-35,127
雨水泵站外排水体的恶臭对收纳水体水质具有重大影响.以中新天津生态城青坨子雨水泵站为研究区,通过对其泵池水样、雨水管网水样和底泥以及区域地下水的采样监测,分析了导致其外排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及潜在污染源.结果 发现:雨水泵站泵池、雨水管网以及地下水中主要检出污染指标或污染物为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总碱度、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10.
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目标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分析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整治成果和遗留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二期工程整治的重点,应用苏州河水动力水质模型对这些问题整治的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案例包括截污、疏浚、调水等,预测了二期工程实施后苏州河的水质,确定了二期工程定量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沿岸市政泵站放江量削减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河沿岸市政泵站的放江问题,是当前进一步改善和稳定苏州河水质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准确分析泵站放江的形成原因和构成,确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对策,对有效地削减市政泵站的放江量和放江次数,进一步改善和稳定苏州河水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对合流制排水系统放江的设计和运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上海市区段底泥有机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GC/MS的分析方法,对苏州河上海市区四个河段的表层沉积物所含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的总化学好氧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丰度含量。结果表明,四处河段的底泥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污染,每处河段均检验出了超过 100种的有机化合物,COD在20,000mg/kg以上。  相似文献   

13.
程江  杨凯  黄小芳  吕永鹏 《环境科学》2009,30(7):1893-1900
为了解城市合流制管道系统降雨径流的水文水质变化过程与特征,于2007年7~9月对上海中心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CSS)4类强度降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降雨量、径流量和污染浓度进行了同步连续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径流过程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15~25 min,形态与降雨过程线相似,波动幅度低于降雨过程线.4类强度降雨的径流系数分别为:0.33、 0.62、 0.67和0.73.CSS基本存在30/30标准的降雨径流初始冲刷现象,污染物浓度过程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30~40 min. 4类强度降雨径流的pH值和重金属Cu、Zn、Cr、Cd、Pb、Ni的事件平均浓度(EMC)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要求,COD、BOD5、NH+4-N和TP的EM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5.0~544.1、 31.5~98.9、 8.9~44.2和1.98~3.52 mg·L-1,平均分别超过Ⅴ类水标准9.3、 5.6、 11.7和6.1倍,接近国外城市CSS的平均污染水平.SS与COD、BOD5、NH+4-N和TP在P<0.01水平上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为0.359~0.736),颗粒态有机类和营养类污染物的比例平均为70.21%.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GIS及其与传统数据库的结合应用,对GIS软件的二次开发及其在水环境污染源调查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介绍,并对水环境污染源的GIS建立要求提出了概要论述.同时,还就利用GIS进行上海市苏州河流域污染源调查的成果管理和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彻底消除苏州河水系的黑臭状况并根本改善苏州河水质,1999年11月~2000年1月,对苏州河市区6支流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苏州河市区6支流污染源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结构特性.同时提出了控制市区6支流污染的截污治污的几项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在水系范围内进行全面截污;对个别分散的污染源,采取就地处理技术;在截污工程中,首先集中力量整治木渎港-桃浦河河段.  相似文献   

16.
苏州河底泥的耗氧特征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州河上海区段底泥中SOD的数据分析表明,市区河段底泥中SOD的大小,与上层河水中COD_(Mn)、DO、BOD_5、NH_3-N的含量均有密切的相关性。在流动水相作用下,研究了水温及流速等主要环境因素对底泥耗氧的影响。提出了市区河段水质模式中的底泥耗氧表达式。指出在市区河段中,底泥耗氧在总的耗氧过程中灵敏度最大,占主要地位。若河流两旁无污染源排入时,约占该河流总耗氧的51%;  相似文献   

17.
苏州河叶绿素a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苏州河叶绿素a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叶绿素a含量与理化及生物因子的关联分折,探讨了苏州河水体叶绿素a的动态规律与各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该水域叶绿素a含量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异,而且呈现了年际变化的趋向,同时也具有空间上的差异。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呈密切正相关;浮游植物对溶解氧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溶解氧含量主要是受水温控制,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氮和磷不是该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氨氮的相对含量与叶绿素a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而亚璃酸盐、璃酸盐氮含量与叶绿素a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浮游植物的兴衰除受硫酸盐含量的限制外,与高等水生植物的消长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环境因素对苏州河市区段底泥内源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苏州河市区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环境因素(温度,pH,厌氧、好氧,微生物)对富含有机物的底泥内源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外界环境温度分别为5、10、15、25℃的条件下,底泥内源磷释放达到动态平衡时,上覆水中磷的含量分别为0.45、0.57、0.77、1.40mg/L,反映较低的环境温度不利于内源磷的释放;环境温度的升高,能够加速底泥磷的释放;(2)pH为5.0—8.0,底泥内源磷释放量较小;当pH升至11.0时,底泥的释磷量显著增加。(3)底泥中的有机物,在好氧状态下,能加速其内源磷的释放。(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底泥内源磷释放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