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人类开发利用得最广的一次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在转换成能量被人类利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副产物,污染着环境。据报道,世界上每年由于一次能源转换而排入环境的毒物就有:二氧化硫10900万吨、粉尘4800万  相似文献   

2.
华欣 《环境保护》2013,41(8):32-33
火力发电厂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行业。火力发电厂燃烧化石燃料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燃烧同种燃料排放量的30%,大约占全球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的24%。近年来,低碳发展已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全球焦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  相似文献   

3.
ENN精粹     
正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不会像预期的那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Enn环境新闻精粹2018年2月8日新的研究表明,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量的影响不会很大。终止燃料补贴将减少化石燃料出口国的排放,但是在大部分区域,此举带来的排放缩减幅度将低于《巴黎协定》的要求,而在另外一些区域,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化石燃料补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数千亿美元,取消这些补贴被一些人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4.
1 环境能源开发的意义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是当前人类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源出现了紧张和危机,能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覆盖率降低造成水土流失和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燃烧而导致的“温室效应”给整个人类的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研究会秘书长、能源专家鲍云樵在《科技与企业》撰文指出: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化石燃料有限、滥用化石燃料污染环境和使全球变暖则是全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鲍云樵提出,当代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以及开发各种节能储能和能源新技术。一、开发推广洁净煤技术煤炭利用各环节的净化和减轻污染的技术即洁净煤技术。燃烧前的技术包括:选煤、型煤、水煤浆。燃烧中的技术包括:低污染燃烧、燃烧中固硫、增压流化床燃烧。燃烧后的技术:烟气净化、灰渣处理…  相似文献   

6.
徐华清 《环境保护》2007,(6A):47-49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随着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化石能源造成的"温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博任 《环境》2006,(2):90-91
人类因长期使用化石能源而污染了环境。除了引起局部地区的烟尘、灰霾、酸雨.光化学雾和连带的重金属铅的污染外,更造成了全球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世界能源消耗增长了近20倍,迄今为止世界能耗的85%都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传统发展模式对化石燃料的高依存度,一方面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生态失衡;另一方面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也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中国核与辐射安全发展现状我国是核能利用大国,核电发展经历了40多年的发风风雨雨,始终秉承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们只注视着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带来的冲击,但是砍伐森林似乎也是空气中 CO_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使很多研究这个问题的人深感意外的是,砍伐森林产生的 CO_2比其吸收的数量要多。人们每年砍伐的树木要大大地多于栽种的数量。最近的观察分析表明,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就是破坏了全世界的植被,特别是大量地砍伐森林。在此情况下,由于燃烧木材和农业中收割的柴草而排入空气中的 CO_2将和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 CO_2一样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运输系统已成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给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石油资源越来越少,国际油价起伏不定也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而生物燃料则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生物燃料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生物燃料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并说明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在这100年中年能源供应量增长了10倍,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在现有技术下,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给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使人类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既不是取之不尽的能源资源库,也不是可以随意排放废物的垃圾场。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人类因使用能源时伴生的大量有害物排放而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科技界。  相似文献   

12.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公用性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化石能源的过量应用,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气候变化作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实施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迅羽 《环境》2014,(2):64-66
正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不少新能源有望成为今后世界上被广泛应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它们的现状如何?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如何?新能源未来的发展究竟又会是怎样的格局?人类终须面对能源危机吗?这个跨世纪的问题注定与世界发展的脚步如影随形。化石能源的利用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它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逐渐凸显。不少环境方面的专家都把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矛头直指化石能源。无论化石能源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元凶,也许人们也开始发现:这个赌注,我们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费日益剧增,使全球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人类长期传统使用的煤炭、石油燃料逐渐匮乏,直至枯竭.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途径十分广泛,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生物能等.然而,太阳能是各种能源中最重要、最丰富、利用最广泛的基本能源,是节能环保的新型能源.太阳能不仅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实现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化石能源的严重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9,24(2):70-70
在化石能源日趋紧张,同时又污染环境导致全球变暖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寻找到清洁的新能源。科学家表示,在人类社会全面转向清洁能源之前,海底和北极区冻土中储藏的“冰”,或许能作为替代能源为汽车提供燃料、为房屋供暖、为工厂提供动力驱动。  相似文献   

16.
能源与环境     
能源不仅是衣、食、住、行等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并且作为物质生产、流通以及情报交流等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可以说,人类正是通过大量的能量消费才发展了近代的文明。另一方面,能源对于作为人类开发、生产、消费、废弃等活动场所的环境,对所有生物生存基础的环境也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负荷。总之,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与环境问题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在燃料燃烧及储运等过程中,可排放出硫  相似文献   

17.
亚洲化石燃料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的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亚洲的化石燃料利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高于北美或欧洲的排放量。因此,亚洲国家成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何全球协议的正式的积极的伙伴国是必要的。本文介绍亚洲各国和各地区化石燃料利用所排放的CO2量的估计值。减少未来化石燃料利用的CO2排放有两种有利的途径;(1)改善能源利用效果:(2)更多地利用低参能源。就能源利用效率来说,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率相对较高,这常常被用作说  相似文献   

18.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人类需要发展但更需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好环境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针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清 《环境保护》2007,(11):47-49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随着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英国一个研究小组最近提出一种见解,即使用天然气代替化石燃料也不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这一见解是针对英国电力公司提出的用甲烷代替化石燃料以抑制全球变暖的策略而提出的,认为这种策略是不会成功的。由于使用天然气产生的单位热量比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因而采取了对使用煤炭、石油者收以较高税金的政策,以鼓励更多人使用天然气。但英国这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认为,使用天然气并不可能抑制温室效应。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